第494頁
司徒弘光被正式為淮國公。這是第一道聖旨。
第二道聖旨便是杜綿綿被正式的冊封為超品的淮國公夫人。至於第三道聖旨,便是皇家恩賞,加司徒宣為淮國公府的世孫,是國公府未來的繼承人。
淮國公府,世襲罔替,與國同休。
這一道旨意自在存檔。只是功臣賞中的頭一等。偏偏它是順順利利的通過了。司徒弘光的功勞夠不夠一等的武勛恩賞。當然不夠。加上救駕之功的司徒佑淇,那都不夠。
國公,非滅國之功與開國之功不可賞。
真依著功勞,哪怕是弘武帝松一鬆手,其時一個世襲罔替的侯爵、伯爵,便是足矣。可偏偏司徒家得著重賞。
在謝恩後,杜綿綿提牽著大孫兒司徒宣的手。杜綿綿知道,這一份恩賞何嘗不是帝王與皇后的一點憐惜。憐惜便是她的孫兒,便是皇家的外孫。
淮國公府。哪怕是外戚,可評功之時,定的是武勛之功。
在諸武勛里,淮國公府要站位的就不是外戚那一掛,而是武勛那一掛。這裡頭就有一份微妙。當然,對於出身忠勇侯府的司徒弘光而言,他是有些懂裡頭的門門道道。
何況如何的司徒家,比著當初的忠勇侯府何嘗不是更加的輝煌。越是如此,司徒弘光和杜綿綿就是越加的小心謹慎。
因著忠勇侯府的抄家,更讓這一對夫妻是心有戚戚焉。
弘武元年,冬。
京都已經太平下來。在這等時候,杜綿綿遞了牌子請求進宮。當然,這不是杜綿綿主動,這是宮裡的召見。
宮裡的李皇后想大外孫。同時,太子妃司徒瀅瀅想也是親人。於是,杜綿綿這一回進宮,她是帶著大孫兒司徒宣。
在中宮時,李皇后留下大外孫。杜綿綿自然是謝恩。她是留著侍候大孫兒司徒宣的身邊近侍。主要是教導嬤嬤。這一位嬤嬤是當年李皇后替大女兒司馬文娘挑的陪嫁奶娘。
可謂是李皇后亦信任之人。
有這一位教導嬤嬤在,大外孫司徒宣一個一歲小兒自然不會鬧人。
李皇后逗著大外孫,她瞧著這孩子,他的模樣好。有些像他父親。可他的眉眼間,又像著他的母親。
中宮這兒,李皇后樂得逗著外孫。
東宮,杜綿綿見到女兒司徒瀅瀅。母女見面,杜綿綿哪怕如今是超品的國公夫人,她當然還得依著國禮,先給女兒見禮。
此是皇家之尊貴。
“臣婦參見太子妃娘娘,娘娘萬福金安。”杜綿綿福了禮。
“娘。”司徒瀅瀅親自攙扶親娘。她道:“咱們娘兒倆之間說一番話,何必多禮。”殿中侍候的人,司徒瀅瀅揮揮手就是打揮掉。
空闊大殿,缺著侍候的人時,總是少著一些人氣兒。
杜綿綿打量著這大殿一眼。她與女兒坐於近處。她道:“府上一切安好。”
“我在中宮娘娘那兒時,還見到東宮的三皇孫、四皇孫,他們還與宣兒說過話。”杜綿綿提一話。
皇帝、皇后的膝下如今當然不缺皇孫。不管是東宮的皇孫,還是二皇子府上,三皇子府上,皆是育有皇孫。
可在杜綿綿這兒,除著東宮的大皇孫、三皇孫、四皇孫是她的親外孫。旁的皇孫與她又何干?
杜綿綿依著規距就成。
杜綿綿更擔著的還是女兒和三個外孫。
“我在宮中一切安好,你的三個外孫亦是。暻兒如今學業上頗得父皇的誇讚。此事讓太子亦是高興好些回。”對於大兒的聰慧,讓弘武帝滿意。
弘武帝滿意,太子自然就得父皇的青睞。太子自然也是滿意自己的大兒子。
杜綿綿聽後,她是連連點頭。
杜綿綿又提一事,她道:“各家開府,得朝廷恩賞。我家本不打算大辦一場慶功宴。可其它家都是舉辦了。若是我家不辦,頗顯得格格不入。唉。”
這事情司徒家也是左右為難的。
聽著親娘的話,司徒瀅瀅說道:“隨大流即可。”
“只要淮國公府不過於奢侈,按著禮制與規距,誰也不會挑刺兒的。”司徒瀅瀅寬慰親娘。
“淮國公府的將來便看宣兒的將來。如今的淮國公府好歹有二弟、三弟撐一撐體面。你爹那兒,已經是辭官之人。瀅兒,苦了你和外孫們。”杜綿綿握著女兒的手,她道:“誰讓你的娘家,到底是底兒薄。如今頗顯得一個空架子。”
“女兒如今的身份,誰見都得高看一眼。至於司徒家,何當一個空架子。侄兒有中宮的體貼,有宮裡的關愛。娘,您不必過於擔憂。”司徒瀅瀅勸著話。
杜綿綿聽著這話。有些話偏偏她不能講。
她在意這些嗎?
她其時更在意的還是司徒家沒法子給女兒幫襯。至於女婿那裡,更是沒多少助力。因為司徒佑泓、司徒佑浦要出頭,他們還早著呢。
如今的司徒家,只是看著有一份朝氣。以及有一份底氣。真論起勢力來,還就是半拉的空架子。
這一趟宮中之行。
得著東宮太子妃的話,淮國公府的慶功宴自然也是隨大流的舉辦。於是,各路的請貼是送到各家。
杜家人當初隨杜敦去任上。那是去避風頭的。
京都的風頭一好,杜家人自然是歸來。只杜敦還在任上,他的妻子朱氏還是陪著夫君繼續的夫唱婦隨。
第二道聖旨便是杜綿綿被正式的冊封為超品的淮國公夫人。至於第三道聖旨,便是皇家恩賞,加司徒宣為淮國公府的世孫,是國公府未來的繼承人。
淮國公府,世襲罔替,與國同休。
這一道旨意自在存檔。只是功臣賞中的頭一等。偏偏它是順順利利的通過了。司徒弘光的功勞夠不夠一等的武勛恩賞。當然不夠。加上救駕之功的司徒佑淇,那都不夠。
國公,非滅國之功與開國之功不可賞。
真依著功勞,哪怕是弘武帝松一鬆手,其時一個世襲罔替的侯爵、伯爵,便是足矣。可偏偏司徒家得著重賞。
在謝恩後,杜綿綿提牽著大孫兒司徒宣的手。杜綿綿知道,這一份恩賞何嘗不是帝王與皇后的一點憐惜。憐惜便是她的孫兒,便是皇家的外孫。
淮國公府。哪怕是外戚,可評功之時,定的是武勛之功。
在諸武勛里,淮國公府要站位的就不是外戚那一掛,而是武勛那一掛。這裡頭就有一份微妙。當然,對於出身忠勇侯府的司徒弘光而言,他是有些懂裡頭的門門道道。
何況如何的司徒家,比著當初的忠勇侯府何嘗不是更加的輝煌。越是如此,司徒弘光和杜綿綿就是越加的小心謹慎。
因著忠勇侯府的抄家,更讓這一對夫妻是心有戚戚焉。
弘武元年,冬。
京都已經太平下來。在這等時候,杜綿綿遞了牌子請求進宮。當然,這不是杜綿綿主動,這是宮裡的召見。
宮裡的李皇后想大外孫。同時,太子妃司徒瀅瀅想也是親人。於是,杜綿綿這一回進宮,她是帶著大孫兒司徒宣。
在中宮時,李皇后留下大外孫。杜綿綿自然是謝恩。她是留著侍候大孫兒司徒宣的身邊近侍。主要是教導嬤嬤。這一位嬤嬤是當年李皇后替大女兒司馬文娘挑的陪嫁奶娘。
可謂是李皇后亦信任之人。
有這一位教導嬤嬤在,大外孫司徒宣一個一歲小兒自然不會鬧人。
李皇后逗著大外孫,她瞧著這孩子,他的模樣好。有些像他父親。可他的眉眼間,又像著他的母親。
中宮這兒,李皇后樂得逗著外孫。
東宮,杜綿綿見到女兒司徒瀅瀅。母女見面,杜綿綿哪怕如今是超品的國公夫人,她當然還得依著國禮,先給女兒見禮。
此是皇家之尊貴。
“臣婦參見太子妃娘娘,娘娘萬福金安。”杜綿綿福了禮。
“娘。”司徒瀅瀅親自攙扶親娘。她道:“咱們娘兒倆之間說一番話,何必多禮。”殿中侍候的人,司徒瀅瀅揮揮手就是打揮掉。
空闊大殿,缺著侍候的人時,總是少著一些人氣兒。
杜綿綿打量著這大殿一眼。她與女兒坐於近處。她道:“府上一切安好。”
“我在中宮娘娘那兒時,還見到東宮的三皇孫、四皇孫,他們還與宣兒說過話。”杜綿綿提一話。
皇帝、皇后的膝下如今當然不缺皇孫。不管是東宮的皇孫,還是二皇子府上,三皇子府上,皆是育有皇孫。
可在杜綿綿這兒,除著東宮的大皇孫、三皇孫、四皇孫是她的親外孫。旁的皇孫與她又何干?
杜綿綿依著規距就成。
杜綿綿更擔著的還是女兒和三個外孫。
“我在宮中一切安好,你的三個外孫亦是。暻兒如今學業上頗得父皇的誇讚。此事讓太子亦是高興好些回。”對於大兒的聰慧,讓弘武帝滿意。
弘武帝滿意,太子自然就得父皇的青睞。太子自然也是滿意自己的大兒子。
杜綿綿聽後,她是連連點頭。
杜綿綿又提一事,她道:“各家開府,得朝廷恩賞。我家本不打算大辦一場慶功宴。可其它家都是舉辦了。若是我家不辦,頗顯得格格不入。唉。”
這事情司徒家也是左右為難的。
聽著親娘的話,司徒瀅瀅說道:“隨大流即可。”
“只要淮國公府不過於奢侈,按著禮制與規距,誰也不會挑刺兒的。”司徒瀅瀅寬慰親娘。
“淮國公府的將來便看宣兒的將來。如今的淮國公府好歹有二弟、三弟撐一撐體面。你爹那兒,已經是辭官之人。瀅兒,苦了你和外孫們。”杜綿綿握著女兒的手,她道:“誰讓你的娘家,到底是底兒薄。如今頗顯得一個空架子。”
“女兒如今的身份,誰見都得高看一眼。至於司徒家,何當一個空架子。侄兒有中宮的體貼,有宮裡的關愛。娘,您不必過於擔憂。”司徒瀅瀅勸著話。
杜綿綿聽著這話。有些話偏偏她不能講。
她在意這些嗎?
她其時更在意的還是司徒家沒法子給女兒幫襯。至於女婿那裡,更是沒多少助力。因為司徒佑泓、司徒佑浦要出頭,他們還早著呢。
如今的司徒家,只是看著有一份朝氣。以及有一份底氣。真論起勢力來,還就是半拉的空架子。
這一趟宮中之行。
得著東宮太子妃的話,淮國公府的慶功宴自然也是隨大流的舉辦。於是,各路的請貼是送到各家。
杜家人當初隨杜敦去任上。那是去避風頭的。
京都的風頭一好,杜家人自然是歸來。只杜敦還在任上,他的妻子朱氏還是陪著夫君繼續的夫唱婦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