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頁
來人緩緩走近,裹攜著一身涼氣,拂過案上燭火,晃了一晃。
“成君。”他道。
清冽低緩的嗓音,帶著久違的熟稔味道,男子抬手解下覆在臉上的銀制面具,主動朝前,向著光源處走來。
“數年未見,近來可好。”
男子的面容在燈火搖曳下映襯得愈發清晰,第五辭眼睛牢牢鎖定在他深邃清朗的眉眼上,雙手握拳,連呼吸都快要凝固住了。
如他設想不錯,來人正是趙珩。
第五辭足下一陣疲軟,好半晌才穩住身形,重重呼出口氣,旋即起身,走至堂下,依照規矩行了一記君臣之禮。
“殿下……”
趙珩俯身托住第五辭的小臂,笑著道:“承安年間的皇十七子早已隨著那場大火湮沒在人潮中,我孑然一身,不過是個尋常武夫,你且起來,不必多禮。”
“你是君我是臣,大禮怎可廢。”第五辭搖頭,“況且單論年紀,殿下也長我小兩歲,與兄長見禮,自然是越規矩越好。”
趙珩無奈嘆了口氣,說:“所以你早有準備,便是候在此處等我?”
第五辭坦言,如實道:“我尋殿下數載,自然不會放過任何一次有可能的機會。”
兩人最後一次見面,還是先皇在世時的那個秋天,蕭瑟的雨季,熙攘的城門,擦肩而過時匆匆一瞥,不長不短剛好五年。
光陰彈指一揮間,陳年的記憶在今晚得以重現,就像是被人揭開一條蜿蜒創疤,撕裂,灼痛,瞬間攪亂第五辭紛亂的思緒。
年少時豪情萬種,曾許諾過一句“來日我必助殿下順利登基”,如烙印般刻在他的心頭,至此都不曾忘卻。
第五辭在紙醉金迷的都城遨遊半生,後又掙扎著從無數惡臭的死人堆里爬起,畢生唯一念想還是少時的那句承諾罷了。
想著想著,耳畔忽然傳來幾道風吹拂窗牖的颯颯聲響,他偏過頭,看見趙珩正對著桌案,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樣。
“我見過那個孩子,與你長相頗似,很可愛,也伶俐,就是性子皮了些,不愧與你是一脈相承。”
他竟這時與第五辭聊起了家常,又說:“妻女雙全,是為人生大福,你既無心朝政,大可退隱山間,不再過問塵喧雜事,何必參與到動亂當中,還讓自己背負一個賊寇的罵名。”
第五辭默然,轉而嘴角勾起了一抹笑:“殿下怎麼不說,其實我也是有私心的。”
趙珩挑眉:“倒不如說你是單純想為自己出一口惡氣。”
“殿下果然懂我。”第五辭雙手環胸,一副拽上天的紈絝痞氣,“先皇在時,對我侯府忌憚頗多,以至於猜忌加重,趕盡殺絕。我父被貶,我母受辱,我妻忍受著風言風語,隨我一道在西北苟且偷生,數年磨難,各種滋味,每每深夜我都輾轉反側,難以安寢。既然先皇讓我滿門不好過,那我便攪了這天下,讓他也瞧瞧著自家後院著火是個怎樣的光景。”
嫉惡如仇,睚眥必報,倒確實像第五辭的性子,可趙珩明白,這番說辭不過是他拎出來打發世人的幌子,第五辭的真實意圖,是要這江山易主,他沒忘記的終是年少時曾叫喊的那幾句戲言。
趙珩覺得自己胃脘都在灼燒,呼吸一滯,皺緊了眉頭。
“我乃孤身一人,平素了無牽掛,這事敗也就敗了,我無所畏懼,可你上有父母,下有妻女,如此以身試險,假若……有朝一日不幸被捕,面臨的可是誅九族的死罪,你當真不怕……身首異處?”
第五辭笑得坦蕩,眉宇間渾然不見一絲懼意:“殿下仁義,行的是君子之事,而我污濁,天生淌的就是這條渾水,你既在明,不日便可問鼎中原,而我在暗,至死是你身後堅不可摧的一張盾。”
“好——我麾下有如此能人才將,何愁大事不成。”趙珩朗朗笑道,他上前一掌拍在第五辭的肩頭,“但你要想清楚,這可是一條不歸之路……”
明明此番前來是有意勸說第五辭儘早罷手,可輪番交涉之後,竟將兩人合力拉到了一條戰線上。
趙珩被第五辭的坦然所折服,進一步詢問他後續的打算,話還沒說出口,後者搶先問道:
“殿下如今落腳在何處,可有舊部追隨?”
“荊州。”趙珩也不隱瞞,索性直接道:“我與暗衛一起,暫且宿在鄉間,從前親信舊部亦多追隨,數量可觀,並未走漏風聲。”
第五辭忐忑聽完,總算放下心來,負手道:“如此便好。”
“殿下在荊州,我在蜀州,來日若有用得著我之時,可儘快派人來信,我雖人微勢弱,卻也定當竭盡全力。”
趙珩爽朗一笑,點了點頭:“此事不急,容後再議,你只管護好後方,一切有我。”
第五辭緩緩道:“好。”
二人在交談中達成共識,第五辭有意再留趙珩多待幾日,但他似有考量,並不打算在蜀地久留,搖搖頭便婉拒了。
第五辭無法,只得差人將趙珩送走,自己忙完公事,牽來赤焰,打算啟程回府。
幾座屋宅相隔並不遠,竇氏門楣在前,拐過兩個彎,便有溫府和侯府分列兩側,第五辭住在自家,負責照顧雙親與妻女,只偶爾得空才會上門拜訪一下老丈人。
“成君。”他道。
清冽低緩的嗓音,帶著久違的熟稔味道,男子抬手解下覆在臉上的銀制面具,主動朝前,向著光源處走來。
“數年未見,近來可好。”
男子的面容在燈火搖曳下映襯得愈發清晰,第五辭眼睛牢牢鎖定在他深邃清朗的眉眼上,雙手握拳,連呼吸都快要凝固住了。
如他設想不錯,來人正是趙珩。
第五辭足下一陣疲軟,好半晌才穩住身形,重重呼出口氣,旋即起身,走至堂下,依照規矩行了一記君臣之禮。
“殿下……”
趙珩俯身托住第五辭的小臂,笑著道:“承安年間的皇十七子早已隨著那場大火湮沒在人潮中,我孑然一身,不過是個尋常武夫,你且起來,不必多禮。”
“你是君我是臣,大禮怎可廢。”第五辭搖頭,“況且單論年紀,殿下也長我小兩歲,與兄長見禮,自然是越規矩越好。”
趙珩無奈嘆了口氣,說:“所以你早有準備,便是候在此處等我?”
第五辭坦言,如實道:“我尋殿下數載,自然不會放過任何一次有可能的機會。”
兩人最後一次見面,還是先皇在世時的那個秋天,蕭瑟的雨季,熙攘的城門,擦肩而過時匆匆一瞥,不長不短剛好五年。
光陰彈指一揮間,陳年的記憶在今晚得以重現,就像是被人揭開一條蜿蜒創疤,撕裂,灼痛,瞬間攪亂第五辭紛亂的思緒。
年少時豪情萬種,曾許諾過一句“來日我必助殿下順利登基”,如烙印般刻在他的心頭,至此都不曾忘卻。
第五辭在紙醉金迷的都城遨遊半生,後又掙扎著從無數惡臭的死人堆里爬起,畢生唯一念想還是少時的那句承諾罷了。
想著想著,耳畔忽然傳來幾道風吹拂窗牖的颯颯聲響,他偏過頭,看見趙珩正對著桌案,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樣。
“我見過那個孩子,與你長相頗似,很可愛,也伶俐,就是性子皮了些,不愧與你是一脈相承。”
他竟這時與第五辭聊起了家常,又說:“妻女雙全,是為人生大福,你既無心朝政,大可退隱山間,不再過問塵喧雜事,何必參與到動亂當中,還讓自己背負一個賊寇的罵名。”
第五辭默然,轉而嘴角勾起了一抹笑:“殿下怎麼不說,其實我也是有私心的。”
趙珩挑眉:“倒不如說你是單純想為自己出一口惡氣。”
“殿下果然懂我。”第五辭雙手環胸,一副拽上天的紈絝痞氣,“先皇在時,對我侯府忌憚頗多,以至於猜忌加重,趕盡殺絕。我父被貶,我母受辱,我妻忍受著風言風語,隨我一道在西北苟且偷生,數年磨難,各種滋味,每每深夜我都輾轉反側,難以安寢。既然先皇讓我滿門不好過,那我便攪了這天下,讓他也瞧瞧著自家後院著火是個怎樣的光景。”
嫉惡如仇,睚眥必報,倒確實像第五辭的性子,可趙珩明白,這番說辭不過是他拎出來打發世人的幌子,第五辭的真實意圖,是要這江山易主,他沒忘記的終是年少時曾叫喊的那幾句戲言。
趙珩覺得自己胃脘都在灼燒,呼吸一滯,皺緊了眉頭。
“我乃孤身一人,平素了無牽掛,這事敗也就敗了,我無所畏懼,可你上有父母,下有妻女,如此以身試險,假若……有朝一日不幸被捕,面臨的可是誅九族的死罪,你當真不怕……身首異處?”
第五辭笑得坦蕩,眉宇間渾然不見一絲懼意:“殿下仁義,行的是君子之事,而我污濁,天生淌的就是這條渾水,你既在明,不日便可問鼎中原,而我在暗,至死是你身後堅不可摧的一張盾。”
“好——我麾下有如此能人才將,何愁大事不成。”趙珩朗朗笑道,他上前一掌拍在第五辭的肩頭,“但你要想清楚,這可是一條不歸之路……”
明明此番前來是有意勸說第五辭儘早罷手,可輪番交涉之後,竟將兩人合力拉到了一條戰線上。
趙珩被第五辭的坦然所折服,進一步詢問他後續的打算,話還沒說出口,後者搶先問道:
“殿下如今落腳在何處,可有舊部追隨?”
“荊州。”趙珩也不隱瞞,索性直接道:“我與暗衛一起,暫且宿在鄉間,從前親信舊部亦多追隨,數量可觀,並未走漏風聲。”
第五辭忐忑聽完,總算放下心來,負手道:“如此便好。”
“殿下在荊州,我在蜀州,來日若有用得著我之時,可儘快派人來信,我雖人微勢弱,卻也定當竭盡全力。”
趙珩爽朗一笑,點了點頭:“此事不急,容後再議,你只管護好後方,一切有我。”
第五辭緩緩道:“好。”
二人在交談中達成共識,第五辭有意再留趙珩多待幾日,但他似有考量,並不打算在蜀地久留,搖搖頭便婉拒了。
第五辭無法,只得差人將趙珩送走,自己忙完公事,牽來赤焰,打算啟程回府。
幾座屋宅相隔並不遠,竇氏門楣在前,拐過兩個彎,便有溫府和侯府分列兩側,第五辭住在自家,負責照顧雙親與妻女,只偶爾得空才會上門拜訪一下老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