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頁
在大周,再有名望的遊俠也不算主流群體,反而因為以武亂禁的問題,受到時人的廣泛排擠,當日玄陽上師能成氣候,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得了這些人的心,嚴守平的餘黨雖然想利用這一點生事,但聽到了章量的話後,卻不知該從何處下手才好。
受他們恩德之人固然多,受皇帝恩德之人,豈不更多!
嚴守平家中賓客想為他復仇,在得知家君有意行刺天子時,卻當即放棄原本的計劃,直接大哭而去——他們中有不少人,原本出身黔首,後來在鄉學中念書識字,才能有機會投入名士門下,若是嚴守平犯了別的罪過,他們自然以死相報,但想要刺殺天子使者,卻萬萬不能從命!
作為東地名士,嚴守平在被梟首的那一刻,也終於有些明白,為何這天下間,不管是什麼樣的人,都願意為當今皇帝賣命。
鍾知微聽了楊東溪的話後,微微頷首,向那宋氏出身的年輕人道:「使者遠來辛苦,不知陛下有何吩咐?」
宋姓年輕人:「陛下有言,鍾將軍久在定義,可專理此地之事。」
深入思考皇帝命令的含義對大臣而言,屬於無法迴避的日常任務,宋姓年輕人也在心裡解讀了一下天子的意思——皇帝是公認的擅長兵事之人,能謀勝於千里之外,如今把定義之事全權交由鍾將軍負責,自然是因為信重鍾將軍。
溫晏然自從達成了[夢想照進現實]的成就後,就逐漸弄清楚了之前的很多誤會,但關於大臣對她個人能力判斷中的種種誤解之處,怕是這輩子都很難有解釋清楚的一天了……
宋姓年輕人:「除了我等之外,陛下還派了一些學生過來。」
那些學生原本都在太康城中讀書,因為是陪都的緣故,太康的一應設施都依照來建平的舊例來建,自然也該有太學,不過大臣對此很有異議,覺得太學不能有兩處,他們爭論了數月,請皇帝決斷的時候,得到的意見是不如將太康城中的學校稱為太學二號,以做主次之分。此言一出,天子立刻遭到了原本分為兩個陣營的大臣們齊心協力地抗拒,最終學校的定名權被轉移到了袁太傅手中,皇帝也難得聽從了一會他的意思,將學校命名為太學南館,簡稱為南學。
上述消息傳到定義這邊時,鍾知微只覺朝中近些年來的確是沒什麼大事,大臣們才有餘裕在細枝末節上來回拉扯。
宋姓年輕人:「如今送來定義這邊的學生,都隸屬於新開的藥科之下,被稱為藥士。」
鍾知微聽過藥士,知道許多御史因此向天子連番上書,覺得皇帝不能,至少不好如此光明正大地沉迷於各類方術,甚至讓那些旁門左道中人與學習經典的士人一樣位列太學當中,不過考慮到景苑那邊確實煉出了不少有用的東西,態度也沒堅定到哪去。
在皇帝本人的堅持下,南學中多了一些專業,除了藥士之外,還有丹士,顧名思義,那些人主要負責煉丹相關事宜。
鍾知微記得皇帝曾煉出硫丹跟木中丹,又十分重視太醫署,覺得天子大約是擔心定義邊營傷亡過甚,所以特地遣人來此,做一些救治傷員的工作。
被拍過來的學生足有數十位,為首者穿著太康城中流行的灰白色棉衣,向著鍾知微行了一禮,道:「我等皆是南學中的藥士,如今奉天子之命,前往定義,願為將軍效勞。」
鍾知微注意到,這個學生走路時,腿腳有些不靈便。
——肢體健全,面貌端正是大周官吏選拔中難以繞過的一條,但在開了藥科跟丹科後,一些頭腦聰明但身體素質不夠強的人,擁有了另一條向上通行的道路。
鍾知微本來打算讓人去負責後勤傷員治療事宜,然而那些藥士們聽話後,卻搖了搖頭:「學生其實並不擅醫道。」
「諸位既然不擅長醫道,那所擅之事,莫非是藥物管理麼?」
藥士笑:「將軍所言,雖不中亦不遠矣。」
鍾知微其實不太理解對方的話,但沒過幾日就明白了其中的緣故。
藥士們過來的時候,還攜帶了一批特殊物資,並在保密的狀態現下,對物資進行了進一步處理,最終的成果是,烏流部的叛軍們在一個無風無雨的晴天裡,聽到了一聲聲能夠震碎聽他們心臟的巨大爆炸聲。
經由後世之人考證,這是火藥第一次運用於實戰當中。
——把研究炸藥的學科稱為藥科,大周孝明皇帝顯然是有點子幽默在身上的。
昭明年間,許多藥士專用的課本上都寫有「一硫二硝三木炭,加點白糖大伊萬」的句子,然而不管是同時代的人,還是後世之人,都無法徹底理解最後那三個字的含義,最為權威的解讀是「大伊萬」三字來自於南地方言的音譯,是強烈爆炸的意思。
一些內侍們曾經聽皇帝解釋過火藥出現的緣故,據說那是因為她弄錯了某個目標,否則早在昭明元年,黑火藥就已經可以面世。
沒有人知道,溫晏然那句話中提到的目標是昏君與明君的立場變化,她真正的意思其實是「如果不是打算做昏君,在剛穿越的時候,就已經能夠把黑火藥手搓出來」,大多人都認為,作為一個在治理國家之餘,還特別熱愛科學研究的人,天子走點彎路也是難免的,幸好在結果上,對方的種種嘗試都非常成功。
第174章
雷鳴般的聲音在城樓上響起,烏流部首領只覺自己的耳朵嗡嗡作響,一時間幾乎難以自持,想要說些什麼,然而張開嘴的時候卻無法發出聲音,喉嚨里充滿了鐵鏽的味道,耳朵中更有血液滲出。
受他們恩德之人固然多,受皇帝恩德之人,豈不更多!
嚴守平家中賓客想為他復仇,在得知家君有意行刺天子時,卻當即放棄原本的計劃,直接大哭而去——他們中有不少人,原本出身黔首,後來在鄉學中念書識字,才能有機會投入名士門下,若是嚴守平犯了別的罪過,他們自然以死相報,但想要刺殺天子使者,卻萬萬不能從命!
作為東地名士,嚴守平在被梟首的那一刻,也終於有些明白,為何這天下間,不管是什麼樣的人,都願意為當今皇帝賣命。
鍾知微聽了楊東溪的話後,微微頷首,向那宋氏出身的年輕人道:「使者遠來辛苦,不知陛下有何吩咐?」
宋姓年輕人:「陛下有言,鍾將軍久在定義,可專理此地之事。」
深入思考皇帝命令的含義對大臣而言,屬於無法迴避的日常任務,宋姓年輕人也在心裡解讀了一下天子的意思——皇帝是公認的擅長兵事之人,能謀勝於千里之外,如今把定義之事全權交由鍾將軍負責,自然是因為信重鍾將軍。
溫晏然自從達成了[夢想照進現實]的成就後,就逐漸弄清楚了之前的很多誤會,但關於大臣對她個人能力判斷中的種種誤解之處,怕是這輩子都很難有解釋清楚的一天了……
宋姓年輕人:「除了我等之外,陛下還派了一些學生過來。」
那些學生原本都在太康城中讀書,因為是陪都的緣故,太康的一應設施都依照來建平的舊例來建,自然也該有太學,不過大臣對此很有異議,覺得太學不能有兩處,他們爭論了數月,請皇帝決斷的時候,得到的意見是不如將太康城中的學校稱為太學二號,以做主次之分。此言一出,天子立刻遭到了原本分為兩個陣營的大臣們齊心協力地抗拒,最終學校的定名權被轉移到了袁太傅手中,皇帝也難得聽從了一會他的意思,將學校命名為太學南館,簡稱為南學。
上述消息傳到定義這邊時,鍾知微只覺朝中近些年來的確是沒什麼大事,大臣們才有餘裕在細枝末節上來回拉扯。
宋姓年輕人:「如今送來定義這邊的學生,都隸屬於新開的藥科之下,被稱為藥士。」
鍾知微聽過藥士,知道許多御史因此向天子連番上書,覺得皇帝不能,至少不好如此光明正大地沉迷於各類方術,甚至讓那些旁門左道中人與學習經典的士人一樣位列太學當中,不過考慮到景苑那邊確實煉出了不少有用的東西,態度也沒堅定到哪去。
在皇帝本人的堅持下,南學中多了一些專業,除了藥士之外,還有丹士,顧名思義,那些人主要負責煉丹相關事宜。
鍾知微記得皇帝曾煉出硫丹跟木中丹,又十分重視太醫署,覺得天子大約是擔心定義邊營傷亡過甚,所以特地遣人來此,做一些救治傷員的工作。
被拍過來的學生足有數十位,為首者穿著太康城中流行的灰白色棉衣,向著鍾知微行了一禮,道:「我等皆是南學中的藥士,如今奉天子之命,前往定義,願為將軍效勞。」
鍾知微注意到,這個學生走路時,腿腳有些不靈便。
——肢體健全,面貌端正是大周官吏選拔中難以繞過的一條,但在開了藥科跟丹科後,一些頭腦聰明但身體素質不夠強的人,擁有了另一條向上通行的道路。
鍾知微本來打算讓人去負責後勤傷員治療事宜,然而那些藥士們聽話後,卻搖了搖頭:「學生其實並不擅醫道。」
「諸位既然不擅長醫道,那所擅之事,莫非是藥物管理麼?」
藥士笑:「將軍所言,雖不中亦不遠矣。」
鍾知微其實不太理解對方的話,但沒過幾日就明白了其中的緣故。
藥士們過來的時候,還攜帶了一批特殊物資,並在保密的狀態現下,對物資進行了進一步處理,最終的成果是,烏流部的叛軍們在一個無風無雨的晴天裡,聽到了一聲聲能夠震碎聽他們心臟的巨大爆炸聲。
經由後世之人考證,這是火藥第一次運用於實戰當中。
——把研究炸藥的學科稱為藥科,大周孝明皇帝顯然是有點子幽默在身上的。
昭明年間,許多藥士專用的課本上都寫有「一硫二硝三木炭,加點白糖大伊萬」的句子,然而不管是同時代的人,還是後世之人,都無法徹底理解最後那三個字的含義,最為權威的解讀是「大伊萬」三字來自於南地方言的音譯,是強烈爆炸的意思。
一些內侍們曾經聽皇帝解釋過火藥出現的緣故,據說那是因為她弄錯了某個目標,否則早在昭明元年,黑火藥就已經可以面世。
沒有人知道,溫晏然那句話中提到的目標是昏君與明君的立場變化,她真正的意思其實是「如果不是打算做昏君,在剛穿越的時候,就已經能夠把黑火藥手搓出來」,大多人都認為,作為一個在治理國家之餘,還特別熱愛科學研究的人,天子走點彎路也是難免的,幸好在結果上,對方的種種嘗試都非常成功。
第174章
雷鳴般的聲音在城樓上響起,烏流部首領只覺自己的耳朵嗡嗡作響,一時間幾乎難以自持,想要說些什麼,然而張開嘴的時候卻無法發出聲音,喉嚨里充滿了鐵鏽的味道,耳朵中更有血液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