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2頁
「嘿呀——」晨曦為投石機對指引了方向,他們第一時間調整了角度,將落石投擲在了城牆上弩機和箭塔所在之處,精確的打擊為戰友們減輕了很大負擔。
「啊————」衝撞車尖銳的鐵質圓頭一下一下得撞在足有巴掌厚的城門之上,這些漢子頂著上頭澆下來的熱水,肌肉崩張,「再來一下!」
「還有一下!!」
「要破!!」
「轟——」
「諸兵聽令!」
候此機會多時的大宋將領一舉手中長槍「城門已破,且隨我沖——」
「沖!沖!沖!」
小將們一夾馬腹,緊跟主將而後向著剛剛被破開的城門衝去,騎兵的衝擊力被發揮到極致,他們橫刀而去,不需要更多的花招刀過便將敵人切割開來。
輕騎兵衝鋒,步兵緊隨其後,遼軍迅速放棄yidaomen退回到第二扇門之後,此時投石機亦是被推入,先前被精確計算投入城內的石塊被在此利用,這一次投石器直接將石塊投擲在了城牆之上,步兵和輕騎在此期間收割完了外城牆上的將士,他們列陣在後,安靜得看著投石器終於將城牆破開。
天聖九年五月十四,遼永清城破。
後另二路大軍相機破新城、武清城,三路大軍於高粱河畔同兩路登陸成功的海軍成功回合。
五路大軍協追隨而來的四軍共九路大軍包圍遼南京析津府,行圍城打援之勢,此間析津府試圖若干次突圍均以失敗告終。
奇怪的是,救援析津府的遼兵來得一波比一波弱,正當宋軍警惕意外之時,忽而發現遼兵猛然間失了鬥志。
六月初,遼帝耶律隆緒薨。
七月九日,析津府守將降。
主將商議後決定留下一支軍隊於此處收繳後續勢力,其餘軍隊繼續去拿遼帝留給他們的地契去。然而遼國人並不講信用,壓根沒給他們留地契呀,既如此那還猶豫什麼?繼續打鴨!
九月四日,宋軍破檀州。
同月,一支由小將們率領的部眾攻破薊州。
直至繼任的遼帝耶律宗真及大遼太后送來罷兵息戰的和談邀約為止,宋軍已以閃電之勢拿下幽、薊、涿、檀、順五州,連同本就在宋軍手中的瀛、莫二州,燕雲十六州收復其七。華北平原太行山以東失土盡歸。
消息傳回宋國,舉國沸騰。
期間宋地不斷有群眾自願前來,其中不乏豪富,亦有之前因災離開此地的當地人,也有擁軍的群眾,就連當今都派來了八賢王同平南王兩位王爺負責和談。
跟隨兩位王爺的隊列北上的居民有不少都帶了祖宗牌位。
當他們跨過白溝河之時,見到此處宋國界碑原來所在位置,此處卻只剩一坑的時候,他們方才有了真實感。
此處既然沒了界碑,自然便是縱然越過此坑依舊是宋地,那麼界碑呢?界碑去哪了?自然去了更北端,去了它該在的位置。
就衝著這一點,這個坑在此後數年內都不曾被填上,直至最後意外聽聞此消息的管家也下令留下了這個坑洞,並且在周圍塑造了欄杆將這個地方保留了下來。
回來了,真的回來了,這兒又是我漢地了!
此處又是我漢民了!
真的,真的回來了。
都是響噹噹的漢子,此時卻哭成了一個淚人。
隨行擅辭賦之人更是邊抹眼淚邊在此寫文,更有幾個老學究看著正是雨季滾滾而去的白溝河文縐縐得言道「此河原名巨馬,現巨馬不拒馬啊哈哈哈」笑著笑著,卻是抹了淚。
自也有人當即在地上焚燒祭文以告先靈,夏安然和趙元儼便是在如此氣氛之中抵達約定和談所在的檀州的。
此處位於如今宋遼邊境線的最北端,作為戰勝國的宋國自然挺直脊樑,尚且還在境內的遼國官兵看著大肆進駐的宋國官兵直恨得要將眼珠瞪出來,然而他們很快便發現,當地的漢人對於宋國的官員們到來卻是保持一種微妙的歡迎姿態。
這讓當地的縣官差點沒把一口血氣吐出來。
當年宋祖北伐之時,此地的漢民便極其熱情得相應,差點沒被他們成了事,也因此在之後遼國大力進行當地的教育投資,原本以為卓有成效,如今才發現這些人壓根沒有歸順於他們,平日的溫順姿態不過是應付!
夏安然緩緩踏下馬車,他沐浴在圍觀群眾意義不明的視線之下仰頭看向此地城名,檀州,澶州,僅是一個偏旁之差,卻只叫無數人深感命運弄人。
前者雖換來長時間的和平,卻給了宋國大量的經濟負擔,以及養虎為患的壓力,雖不曾割地賠款降格,卻在後來還是被稱為了喪格條款。
後者……
他微微抿了抿唇,露出了一個充滿戰意的笑容。
「先生!」夏安然循聲望去,便見一少年郎逆光策馬而來。
白玉堂一身甲冑,不復汴京城中翩翩恣意模樣,他甲冑被擦得閃亮,細看之下卻可見上頭諸多刀痕,這些痕跡彰顯了主人曾經遭遇過的一番苦戰。
少年人翻身下馬,衝著夏安然拱手作揖,眉宇間的堅毅氣息重了不少,「先生,吾等幸不辱命。」
作者有話要說: 這兩張都是聽精忠報國碼的,有時候眼淚就下來了。
昨天看到評論區有娃已經解讀出來啦!你們真是棒棒噠。
其實這首歌裡面也有作者君的回憶,大學一啥課我忘了,那老師講課還挺好的,是那種兩個班一起的大課,然後突然布置了社會任務,要求唱愛國主義歌曲。
「啊————」衝撞車尖銳的鐵質圓頭一下一下得撞在足有巴掌厚的城門之上,這些漢子頂著上頭澆下來的熱水,肌肉崩張,「再來一下!」
「還有一下!!」
「要破!!」
「轟——」
「諸兵聽令!」
候此機會多時的大宋將領一舉手中長槍「城門已破,且隨我沖——」
「沖!沖!沖!」
小將們一夾馬腹,緊跟主將而後向著剛剛被破開的城門衝去,騎兵的衝擊力被發揮到極致,他們橫刀而去,不需要更多的花招刀過便將敵人切割開來。
輕騎兵衝鋒,步兵緊隨其後,遼軍迅速放棄yidaomen退回到第二扇門之後,此時投石機亦是被推入,先前被精確計算投入城內的石塊被在此利用,這一次投石器直接將石塊投擲在了城牆之上,步兵和輕騎在此期間收割完了外城牆上的將士,他們列陣在後,安靜得看著投石器終於將城牆破開。
天聖九年五月十四,遼永清城破。
後另二路大軍相機破新城、武清城,三路大軍於高粱河畔同兩路登陸成功的海軍成功回合。
五路大軍協追隨而來的四軍共九路大軍包圍遼南京析津府,行圍城打援之勢,此間析津府試圖若干次突圍均以失敗告終。
奇怪的是,救援析津府的遼兵來得一波比一波弱,正當宋軍警惕意外之時,忽而發現遼兵猛然間失了鬥志。
六月初,遼帝耶律隆緒薨。
七月九日,析津府守將降。
主將商議後決定留下一支軍隊於此處收繳後續勢力,其餘軍隊繼續去拿遼帝留給他們的地契去。然而遼國人並不講信用,壓根沒給他們留地契呀,既如此那還猶豫什麼?繼續打鴨!
九月四日,宋軍破檀州。
同月,一支由小將們率領的部眾攻破薊州。
直至繼任的遼帝耶律宗真及大遼太后送來罷兵息戰的和談邀約為止,宋軍已以閃電之勢拿下幽、薊、涿、檀、順五州,連同本就在宋軍手中的瀛、莫二州,燕雲十六州收復其七。華北平原太行山以東失土盡歸。
消息傳回宋國,舉國沸騰。
期間宋地不斷有群眾自願前來,其中不乏豪富,亦有之前因災離開此地的當地人,也有擁軍的群眾,就連當今都派來了八賢王同平南王兩位王爺負責和談。
跟隨兩位王爺的隊列北上的居民有不少都帶了祖宗牌位。
當他們跨過白溝河之時,見到此處宋國界碑原來所在位置,此處卻只剩一坑的時候,他們方才有了真實感。
此處既然沒了界碑,自然便是縱然越過此坑依舊是宋地,那麼界碑呢?界碑去哪了?自然去了更北端,去了它該在的位置。
就衝著這一點,這個坑在此後數年內都不曾被填上,直至最後意外聽聞此消息的管家也下令留下了這個坑洞,並且在周圍塑造了欄杆將這個地方保留了下來。
回來了,真的回來了,這兒又是我漢地了!
此處又是我漢民了!
真的,真的回來了。
都是響噹噹的漢子,此時卻哭成了一個淚人。
隨行擅辭賦之人更是邊抹眼淚邊在此寫文,更有幾個老學究看著正是雨季滾滾而去的白溝河文縐縐得言道「此河原名巨馬,現巨馬不拒馬啊哈哈哈」笑著笑著,卻是抹了淚。
自也有人當即在地上焚燒祭文以告先靈,夏安然和趙元儼便是在如此氣氛之中抵達約定和談所在的檀州的。
此處位於如今宋遼邊境線的最北端,作為戰勝國的宋國自然挺直脊樑,尚且還在境內的遼國官兵看著大肆進駐的宋國官兵直恨得要將眼珠瞪出來,然而他們很快便發現,當地的漢人對於宋國的官員們到來卻是保持一種微妙的歡迎姿態。
這讓當地的縣官差點沒把一口血氣吐出來。
當年宋祖北伐之時,此地的漢民便極其熱情得相應,差點沒被他們成了事,也因此在之後遼國大力進行當地的教育投資,原本以為卓有成效,如今才發現這些人壓根沒有歸順於他們,平日的溫順姿態不過是應付!
夏安然緩緩踏下馬車,他沐浴在圍觀群眾意義不明的視線之下仰頭看向此地城名,檀州,澶州,僅是一個偏旁之差,卻只叫無數人深感命運弄人。
前者雖換來長時間的和平,卻給了宋國大量的經濟負擔,以及養虎為患的壓力,雖不曾割地賠款降格,卻在後來還是被稱為了喪格條款。
後者……
他微微抿了抿唇,露出了一個充滿戰意的笑容。
「先生!」夏安然循聲望去,便見一少年郎逆光策馬而來。
白玉堂一身甲冑,不復汴京城中翩翩恣意模樣,他甲冑被擦得閃亮,細看之下卻可見上頭諸多刀痕,這些痕跡彰顯了主人曾經遭遇過的一番苦戰。
少年人翻身下馬,衝著夏安然拱手作揖,眉宇間的堅毅氣息重了不少,「先生,吾等幸不辱命。」
作者有話要說: 這兩張都是聽精忠報國碼的,有時候眼淚就下來了。
昨天看到評論區有娃已經解讀出來啦!你們真是棒棒噠。
其實這首歌裡面也有作者君的回憶,大學一啥課我忘了,那老師講課還挺好的,是那種兩個班一起的大課,然後突然布置了社會任務,要求唱愛國主義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