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頁
兩人此時已經落地,一拐彎,從左掖門走出來。
禁軍眼見皇帝親出,手中頓地,口中高呼「萬歲」。驚得廣場上眾人紛紛回頭,正好見到一個青衣素襖的年輕女子,陪著金龍袍服的皇帝,兩人有說有笑地走過來。
第147章 城門三請(九)
天下之主, 九五至尊,與一個平民女子,相談甚歡, 並肩走來。
這一幕直叫廣場上許多人舉起手, 使勁擦眼睛,不知道自己眼見,究竟是真是幻?
皇帝一行人走得比下階梯快了些,很快就到了人群之中。許都知擦著汗水, 小跑著過去,重又跟在皇帝身後。好在他老人家平日裡腿腳麻利,關鍵時刻沒有誤了官家的大事。
京城中人與別處不同,對於覲見天顏這件事, 頗有些經驗。
本朝按照周天子傳下的古禮,每隔三年的冬至, 皇帝巡南郊祭天, 巡北郊祀地。
出巡之日, 全套天子儀仗遮天蔽日,附近上頭高樓皆站滿百姓圍觀, 皇帝端坐於大駕玉輅, 接受民眾朝賀。
所以這回近距離見到皇帝,廣場上雖人心浮動,倒還沒失了禮節, 隨著禁軍的呼聲, 一起喊起了「吾皇萬歲」。
皇帝伸手, 止住禁軍呼喊之聲, 待遠處也慢慢消停下來,親開金口, 御賜玉音:「民女薛氏有第三請,請以女子為丁,一如男子。准開女戶。朕頗願答應。惟事關重大,朕欲先擇一路試行。」
他說完之後,場中忽然靜默下來。這一金口玉言,居然沒有如同前兩請一樣,得到熱烈回應。
男子們聽到開女戶三個字,面色沮喪,如喪考妣。女子們聽到女為丁三個字,面現猶疑,臉色下沉。
一干朝廷重臣則為了皇帝無視朝廷議事之制,當眾做出這等隨心所欲的允諾,氣得手抖。
左僕射尚還顧及皇帝臉面與朝廷威信,不願當眾與皇帝爭執,胡儀卻臉紅脖子粗,越眾而出,高聲質問:「陛下既知事關重大,為何不顧祖制,不尊章程,繞過政事堂諸位相公,一意孤行?陛下此舉,是視置政事堂為無物耶?是將門下御史,都當成了寒冬蟬,無爪貓乎?」
這一罵連帶罵了皇帝與群臣,諸位重臣都被他罵得抬不起頭。
皇帝運了口氣,裝出一臉和顏悅色:「朕不是說了嗎?朕雖有這個想法,卻並未定論,此事終究要交政事堂商議。何況究竟選哪一路施行,也需各位愛卿群策群力,集思廣益,才能最終擇定。」
胡儀如何看不出皇帝耍的花槍,臉色因憤怒而紫漲:「大慶殿集議,尚有先後規矩,從位最卑的問起,最後才問高位之人。朝廷為何設此制度?為的就是防止頭馬一叫,眾馬齊喑,議事之制形同虛設。
如今政事堂尚未商議,陛下已公然表明態度,政事堂豈敢再與陛下抗衡?這是陛下設好了繩索,絞好了套子,逼著政事堂諸位相公就範。」
皇帝被他說得開不了口,胡儀猶不解恨,抬頭看著皇帝身後眾臣,厲聲道:「諸位受國之重恩,服紫著緋,本該以事國為大,以事君為次。如今陛下踐踏成制,諸位卻只顧著戀棧權位,保身全命,上不能規勸帝王之失,下大失人臣本分,有何顏面,立於朝堂之上?」
看了一圈,沒看到御史中丞的身影,這也不妨礙他老人家逮著諫官開罵,罵他們屍餐素位,唯唯諾諾,與冢中枯骨、掌下玩物無異。
城牆之上,牆垛之後,御史中丞原本已經放下的弓箭,隨著胡儀胡儀在北風中的厲聲呵斥,隨著面上閃過的羞惱之意,又被慢慢舉起。一點寒芒,透過數丈的高度,筆直對準恆娘。
待朝堂上下,今日在廣場的,沒在廣場的,都被胡儀罵了個遍,他才終於沉下怒火,語氣森然,開始總結陳詞:「陛下今日只圖一時之快意,卻為子孫留萬世之隱患。臣請陛下,收回成命,交政事堂再議。
太學諸子年輕氣盛,最愛鬧事,哪裡經得起祭酒這一番慷慨激昂的陳詞?胡儀話音一落,他們立即齊聲吆喝:「學生附議,請陛下收回成命。」
過了一會兒,連那些閒漢,也開始加入請命的行列:「請陛下收回成命。」
恆娘已經走到薛大娘身邊,還來不及跟她娘說話,便被眼前這風雲驟變的局勢吸引心神,握著她娘的手,臉色卻漸漸變了。
「收回成命」的呼喊聲漸漸漲高,與呼嘯的北風相互呼應,如同有了實質一般,黑沉沉壓在廣場上,壓在巍峨的宣德門上,如同有人施了移山倒海的法術,將一整座泰山搬到京城之上,半空之中。
就在她心提到嗓眼子的時刻,居然聽到一個女子聲音,也清楚明確地響了起來:「臣女懇請陛下,收回成命。」
她驟然回頭:是盛明萱。
不只是盛明萱。
她出聲之後,先是遠處圍觀的娘子,再是近處的貴女,甚至最早出聲的一些女人社社員,也開始紛紛出聲,加入到這龐大的聲音洪流中去。
到最後,緊緊閉著嘴巴,始終不肯被挾持與妥協的,只剩了丙楹的幾個學子,恆娘、薛大娘、三娘、九娘、燕姐兒,鬼機樓出來的娘子,以及一些平日最是離經叛道,不被人所喜的娘子和貴女。
在鋪天蓋地的人聲之下,她們與皇帝一起,成為滔天巨浪下的孤舟,被人群越來越大膽,越來越強壯的呼喊聲高高拋起,又重重摔落。
禁軍眼見皇帝親出,手中頓地,口中高呼「萬歲」。驚得廣場上眾人紛紛回頭,正好見到一個青衣素襖的年輕女子,陪著金龍袍服的皇帝,兩人有說有笑地走過來。
第147章 城門三請(九)
天下之主, 九五至尊,與一個平民女子,相談甚歡, 並肩走來。
這一幕直叫廣場上許多人舉起手, 使勁擦眼睛,不知道自己眼見,究竟是真是幻?
皇帝一行人走得比下階梯快了些,很快就到了人群之中。許都知擦著汗水, 小跑著過去,重又跟在皇帝身後。好在他老人家平日裡腿腳麻利,關鍵時刻沒有誤了官家的大事。
京城中人與別處不同,對於覲見天顏這件事, 頗有些經驗。
本朝按照周天子傳下的古禮,每隔三年的冬至, 皇帝巡南郊祭天, 巡北郊祀地。
出巡之日, 全套天子儀仗遮天蔽日,附近上頭高樓皆站滿百姓圍觀, 皇帝端坐於大駕玉輅, 接受民眾朝賀。
所以這回近距離見到皇帝,廣場上雖人心浮動,倒還沒失了禮節, 隨著禁軍的呼聲, 一起喊起了「吾皇萬歲」。
皇帝伸手, 止住禁軍呼喊之聲, 待遠處也慢慢消停下來,親開金口, 御賜玉音:「民女薛氏有第三請,請以女子為丁,一如男子。准開女戶。朕頗願答應。惟事關重大,朕欲先擇一路試行。」
他說完之後,場中忽然靜默下來。這一金口玉言,居然沒有如同前兩請一樣,得到熱烈回應。
男子們聽到開女戶三個字,面色沮喪,如喪考妣。女子們聽到女為丁三個字,面現猶疑,臉色下沉。
一干朝廷重臣則為了皇帝無視朝廷議事之制,當眾做出這等隨心所欲的允諾,氣得手抖。
左僕射尚還顧及皇帝臉面與朝廷威信,不願當眾與皇帝爭執,胡儀卻臉紅脖子粗,越眾而出,高聲質問:「陛下既知事關重大,為何不顧祖制,不尊章程,繞過政事堂諸位相公,一意孤行?陛下此舉,是視置政事堂為無物耶?是將門下御史,都當成了寒冬蟬,無爪貓乎?」
這一罵連帶罵了皇帝與群臣,諸位重臣都被他罵得抬不起頭。
皇帝運了口氣,裝出一臉和顏悅色:「朕不是說了嗎?朕雖有這個想法,卻並未定論,此事終究要交政事堂商議。何況究竟選哪一路施行,也需各位愛卿群策群力,集思廣益,才能最終擇定。」
胡儀如何看不出皇帝耍的花槍,臉色因憤怒而紫漲:「大慶殿集議,尚有先後規矩,從位最卑的問起,最後才問高位之人。朝廷為何設此制度?為的就是防止頭馬一叫,眾馬齊喑,議事之制形同虛設。
如今政事堂尚未商議,陛下已公然表明態度,政事堂豈敢再與陛下抗衡?這是陛下設好了繩索,絞好了套子,逼著政事堂諸位相公就範。」
皇帝被他說得開不了口,胡儀猶不解恨,抬頭看著皇帝身後眾臣,厲聲道:「諸位受國之重恩,服紫著緋,本該以事國為大,以事君為次。如今陛下踐踏成制,諸位卻只顧著戀棧權位,保身全命,上不能規勸帝王之失,下大失人臣本分,有何顏面,立於朝堂之上?」
看了一圈,沒看到御史中丞的身影,這也不妨礙他老人家逮著諫官開罵,罵他們屍餐素位,唯唯諾諾,與冢中枯骨、掌下玩物無異。
城牆之上,牆垛之後,御史中丞原本已經放下的弓箭,隨著胡儀胡儀在北風中的厲聲呵斥,隨著面上閃過的羞惱之意,又被慢慢舉起。一點寒芒,透過數丈的高度,筆直對準恆娘。
待朝堂上下,今日在廣場的,沒在廣場的,都被胡儀罵了個遍,他才終於沉下怒火,語氣森然,開始總結陳詞:「陛下今日只圖一時之快意,卻為子孫留萬世之隱患。臣請陛下,收回成命,交政事堂再議。
太學諸子年輕氣盛,最愛鬧事,哪裡經得起祭酒這一番慷慨激昂的陳詞?胡儀話音一落,他們立即齊聲吆喝:「學生附議,請陛下收回成命。」
過了一會兒,連那些閒漢,也開始加入請命的行列:「請陛下收回成命。」
恆娘已經走到薛大娘身邊,還來不及跟她娘說話,便被眼前這風雲驟變的局勢吸引心神,握著她娘的手,臉色卻漸漸變了。
「收回成命」的呼喊聲漸漸漲高,與呼嘯的北風相互呼應,如同有了實質一般,黑沉沉壓在廣場上,壓在巍峨的宣德門上,如同有人施了移山倒海的法術,將一整座泰山搬到京城之上,半空之中。
就在她心提到嗓眼子的時刻,居然聽到一個女子聲音,也清楚明確地響了起來:「臣女懇請陛下,收回成命。」
她驟然回頭:是盛明萱。
不只是盛明萱。
她出聲之後,先是遠處圍觀的娘子,再是近處的貴女,甚至最早出聲的一些女人社社員,也開始紛紛出聲,加入到這龐大的聲音洪流中去。
到最後,緊緊閉著嘴巴,始終不肯被挾持與妥協的,只剩了丙楹的幾個學子,恆娘、薛大娘、三娘、九娘、燕姐兒,鬼機樓出來的娘子,以及一些平日最是離經叛道,不被人所喜的娘子和貴女。
在鋪天蓋地的人聲之下,她們與皇帝一起,成為滔天巨浪下的孤舟,被人群越來越大膽,越來越強壯的呼喊聲高高拋起,又重重摔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