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頁
近來心思繁雜,竟淡忘了更應去清晰記住的那些重要過往,以致自己又像以前那般,肆無忌憚地去傷她。
一聲嘆息,花暮雨咬著牙瞪著杏兒:
「當年召你你不來,若是早知……」
早知的話,似乎也改變不了什麼,那時她和阿父已於毫無覺察中,走到只剩被逼宮的份了。
衣錦軍乃越國親軍,常年標配十三甲(鐵甲),勇武軍號稱親軍,實為鎮軍,只有皮甲和竹木甲,飛刃連勇武軍的皮甲都能輕易刺穿,蕭永昌的腿被劈砍時,披的皮甲也未阻擋下多少鋒利。
若是早知,至少那時就為勇武軍也配十三甲了?如此,葉秋風就不用吃那生不如死的苦頭。
「常熟失守時,本想來的,但無路可走,過了五年苦日子,賣了您的金鐲才吃了頓肉。」杏兒為過往的艱辛日子而委屈巴巴。
「活該。」
「……」
第47章 納後宮?
光顯三年。
蕭永昌以自己位於晉江縣的郡公府為巡察院秘密務公院,不斷收到被派往漢國的暗樁遞來的密報。
漢國爭儲至今,常年兵戎相戮,劉氏宗親之間,為了王位而打的一片混亂。
又是一年上元節、歲貢的日子,興王府(漢國國都,今廣州)以兩稅制下派到地方的稅租總額,日益提高,除了兩稅外,還有十餘種稅收名目,一百升米要納賦八十升,連各州刺史都不堪重負,逃戶日益激增,導致稅租更難以實現,不得不以搜刮之勢,去徵收上頭分配下來的稅收額。
[兩稅制:先由國都制定稅收總額,再將這一稅收額分配到各州,各州按稅收配額制定稅率。]
禎州刺史不堪重負,終于于當地組建鎮軍,自立禎州鎮,反抗漢國暴|政。
緊接著,韶州刺史也遙相呼應,自立雄武鎮發起反抗。
陸陸續續間,漢國出現八支自立藩鎮的起|義軍,但因漢國自帶諸多天險,州城之間的互通,主要以走水路為主,難以光天化日下渡水相合,各鎮最多擁兵兩萬,難敵漢國數十萬精銳衛軍的鎮壓,藩鎮陸續被滅又死灰復燃,周而復始,惡性循環,人口大量銳減。
再加上過往數十年來,劉氏猜忌官臣掌權後,其子孫會造反,所以極度重用宦官,整個漢國幅員遼闊,戶數卻僅剩二十餘萬戶,而宦官卻多達兩萬多人,興王府幾乎是個男人都是太監。
周國僅出兵十萬,以圍剿武平鎮,圍困了三個月之久,周行逢終於率部投降。
周國對齊國發起的突襲並不突然,齊國對周國早有防範,始料未及的是吳國竟也從東面來襲。
更猝不及防的是漢國——
本想於危急中向漢國求援,結果漢國竟也趁機北上,與周、吳一道,對齊國形成三面圍剿。
周國的長久計謀,因漢國的突兀反應而難收預估之戰果,齊國區區十七州,被漢國一口氣吃走了五州,且北上的步伐仍未停下,而周國才剛拿下辰州,正在南下攻略敘州。
吳國則一舉奪得江陵府,並以江陵府為據,西征下峽州、歸州,南占領澧州、朗州,周軍和吳軍即將在邵州「兩軍碰頭」,並將於邵州南邊的永州,再與漢軍正面迎上,戰況一時間十分混亂。
越國與漢國之間天然有壁,想從越國入境漢國,只有兩條路——
先拿下虔州,再走虔州的大庾嶺南下入韶州,或從漳州渡船至禎州,再往東「回程」式攻略潮州、循州。
勇武軍先分三路,撫州路五萬南下突襲虔州,汀州路五萬向西夾攻虔州,拿下虔州後,兩路合一,突破大庾嶺直奔韶州,再南下攻陷英州、直指興王府(國都)。
另一路十萬勇武軍由漳州渡船登陸禎州,登陸後又分三路,分別奔赴循州、潮州,另一路則渡船至興王府南海灣,與虔州路軍南北呼應,多面圍困興王府,若無法攻陷,則傳令前往循州、潮州的兩路軍前來馳援,圍困是傷亡最低的攻城戰術,能撐多久,只看城內囤了多少糧。
柴世榮對這戰果十分惱怒,得益最大者反竟是吳國,其次才是周國、越國。
江北的戰火瞬間引燃,周國傾兵十萬南下海州,密州也出動十萬水軍登陸楚州,吳國本正高興於伐齊連連大捷,江北遭遇突襲猝不及防之時,常州竟也遭越國十萬水軍登陸,並一路北上潤州,長江口的吳國駐軍登時被突襲而來的越國大軍嚇的四散而逃,越國水軍如過無人之境,由長江口一路西上,江寧府(國都)被周、越兩軍團團包圍。
吳國王室及朝臣緊急趁長江以西無兵圍剿,渡船一路西去,直至剛占領的江陵府。
江寧府被圍困了三個月有餘,內部才透露出風聲——王室早已逃離,並新立江陵府為吳國國都。
……
葉秋風已遷至大內殿務公,來自沙場的捷報連連傳來,朝臣都整日匯聚於此,混亂的戰況看的人頭暈眼花。
吳國遷都江陵、漢國遷都封州、漢國八個藩鎮對越投降稱臣,以求自保及獲得自立的靠山,又對周國稱臣,兩邊討好不敢得罪。
葉秋風親自率領五萬衣錦軍出征,攻略最後的目標:長江之「中點」州城——
江州。
衣錦軍士氣高漲,幾路行軍總管和參軍紛紛力請繼續出征,將江州南部的洪州也一舉拿下,如此一來,我越國吞併漢國六州後,版圖擴至三十一州,再拿下包含洪州在內的吳國江南九州,版圖一躍擴至四十州,比三十九州好聽。
一聲嘆息,花暮雨咬著牙瞪著杏兒:
「當年召你你不來,若是早知……」
早知的話,似乎也改變不了什麼,那時她和阿父已於毫無覺察中,走到只剩被逼宮的份了。
衣錦軍乃越國親軍,常年標配十三甲(鐵甲),勇武軍號稱親軍,實為鎮軍,只有皮甲和竹木甲,飛刃連勇武軍的皮甲都能輕易刺穿,蕭永昌的腿被劈砍時,披的皮甲也未阻擋下多少鋒利。
若是早知,至少那時就為勇武軍也配十三甲了?如此,葉秋風就不用吃那生不如死的苦頭。
「常熟失守時,本想來的,但無路可走,過了五年苦日子,賣了您的金鐲才吃了頓肉。」杏兒為過往的艱辛日子而委屈巴巴。
「活該。」
「……」
第47章 納後宮?
光顯三年。
蕭永昌以自己位於晉江縣的郡公府為巡察院秘密務公院,不斷收到被派往漢國的暗樁遞來的密報。
漢國爭儲至今,常年兵戎相戮,劉氏宗親之間,為了王位而打的一片混亂。
又是一年上元節、歲貢的日子,興王府(漢國國都,今廣州)以兩稅制下派到地方的稅租總額,日益提高,除了兩稅外,還有十餘種稅收名目,一百升米要納賦八十升,連各州刺史都不堪重負,逃戶日益激增,導致稅租更難以實現,不得不以搜刮之勢,去徵收上頭分配下來的稅收額。
[兩稅制:先由國都制定稅收總額,再將這一稅收額分配到各州,各州按稅收配額制定稅率。]
禎州刺史不堪重負,終于于當地組建鎮軍,自立禎州鎮,反抗漢國暴|政。
緊接著,韶州刺史也遙相呼應,自立雄武鎮發起反抗。
陸陸續續間,漢國出現八支自立藩鎮的起|義軍,但因漢國自帶諸多天險,州城之間的互通,主要以走水路為主,難以光天化日下渡水相合,各鎮最多擁兵兩萬,難敵漢國數十萬精銳衛軍的鎮壓,藩鎮陸續被滅又死灰復燃,周而復始,惡性循環,人口大量銳減。
再加上過往數十年來,劉氏猜忌官臣掌權後,其子孫會造反,所以極度重用宦官,整個漢國幅員遼闊,戶數卻僅剩二十餘萬戶,而宦官卻多達兩萬多人,興王府幾乎是個男人都是太監。
周國僅出兵十萬,以圍剿武平鎮,圍困了三個月之久,周行逢終於率部投降。
周國對齊國發起的突襲並不突然,齊國對周國早有防範,始料未及的是吳國竟也從東面來襲。
更猝不及防的是漢國——
本想於危急中向漢國求援,結果漢國竟也趁機北上,與周、吳一道,對齊國形成三面圍剿。
周國的長久計謀,因漢國的突兀反應而難收預估之戰果,齊國區區十七州,被漢國一口氣吃走了五州,且北上的步伐仍未停下,而周國才剛拿下辰州,正在南下攻略敘州。
吳國則一舉奪得江陵府,並以江陵府為據,西征下峽州、歸州,南占領澧州、朗州,周軍和吳軍即將在邵州「兩軍碰頭」,並將於邵州南邊的永州,再與漢軍正面迎上,戰況一時間十分混亂。
越國與漢國之間天然有壁,想從越國入境漢國,只有兩條路——
先拿下虔州,再走虔州的大庾嶺南下入韶州,或從漳州渡船至禎州,再往東「回程」式攻略潮州、循州。
勇武軍先分三路,撫州路五萬南下突襲虔州,汀州路五萬向西夾攻虔州,拿下虔州後,兩路合一,突破大庾嶺直奔韶州,再南下攻陷英州、直指興王府(國都)。
另一路十萬勇武軍由漳州渡船登陸禎州,登陸後又分三路,分別奔赴循州、潮州,另一路則渡船至興王府南海灣,與虔州路軍南北呼應,多面圍困興王府,若無法攻陷,則傳令前往循州、潮州的兩路軍前來馳援,圍困是傷亡最低的攻城戰術,能撐多久,只看城內囤了多少糧。
柴世榮對這戰果十分惱怒,得益最大者反竟是吳國,其次才是周國、越國。
江北的戰火瞬間引燃,周國傾兵十萬南下海州,密州也出動十萬水軍登陸楚州,吳國本正高興於伐齊連連大捷,江北遭遇突襲猝不及防之時,常州竟也遭越國十萬水軍登陸,並一路北上潤州,長江口的吳國駐軍登時被突襲而來的越國大軍嚇的四散而逃,越國水軍如過無人之境,由長江口一路西上,江寧府(國都)被周、越兩軍團團包圍。
吳國王室及朝臣緊急趁長江以西無兵圍剿,渡船一路西去,直至剛占領的江陵府。
江寧府被圍困了三個月有餘,內部才透露出風聲——王室早已逃離,並新立江陵府為吳國國都。
……
葉秋風已遷至大內殿務公,來自沙場的捷報連連傳來,朝臣都整日匯聚於此,混亂的戰況看的人頭暈眼花。
吳國遷都江陵、漢國遷都封州、漢國八個藩鎮對越投降稱臣,以求自保及獲得自立的靠山,又對周國稱臣,兩邊討好不敢得罪。
葉秋風親自率領五萬衣錦軍出征,攻略最後的目標:長江之「中點」州城——
江州。
衣錦軍士氣高漲,幾路行軍總管和參軍紛紛力請繼續出征,將江州南部的洪州也一舉拿下,如此一來,我越國吞併漢國六州後,版圖擴至三十一州,再拿下包含洪州在內的吳國江南九州,版圖一躍擴至四十州,比三十九州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