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頁
洪鄉紳一生唯有一子一女,倒是不同平常人家那般只看中兒子,他倒是兒女一般愛護,不然也不能將漂泊到湘西,瞧著安分老實且能出力做活的「章大郎」招了女婿,將女兒留在眼前好照顧一二。是以這時看著女兒魂飛魄散的模樣,女婿又在縣衙內不得出來,自以為出了大事,顧不得身在縣衙前,已是老淚縱橫,上來道:「兒啦,女婿犯了何事哩?」洪氏張眼將父兄瞧了瞧,身子晃了晃,昏倒在地,直嚇得洪氏父子忙不迭將雇了轎子來,將洪氏抬回去不提。
只說鄧竺回到後衙,方覺中衣已叫冷汗濕透,嚴勖冤枉一事張大郎字字句句說得分明,在場多少人證哩,也由不得他隱瞞不報,只得寫就一封公函,連著張大郎口一起,供命人八百里加急一併送回京去。
說來,張大郎這番話當年也是經過仔細推敲的,依著嚴勖舊部意思,就該直說是當年的皇五子永興帝暗使,最後得著好處的是他哩,卻叫陳奉否了。
陳奉在宮中伺奉有年,熟知皇帝們心思,哪個肯輕易認了自家過失?便是認,也是為著種種緣由哩。前朝孝宗也曾屈殺良將,到著他兒子即位,因為那位良將樂鵬飛與夷狄三戰皆大捷,而朝廷又要對夷狄用兵,是以才為樂鵬飛昭雪。雖是昭雪,也將一切罪名都推在了當時的宰相覃計身上,道他是個亘古少見的大奸臣,以保全孝宗顏面。可若無孝宗意思,覃計又哪裡來的膽子屈害大將哩?如今也是一般,若是直指永興帝之非,乾元帝是什麼性子?最是寡恩的一個人,決不能答應。
陳奉這番話才將諸人說服,模糊了買通張三昂那人的身份不說,連著年齡也說大了些,好叫人不將此人與當時的永興帝聯繫起來。如今乾元帝雖已駕崩,即位的景晟到底也是永興帝嫡親的孫兒,道理也是一樣的。
果然鄧竺聽了張大郎這番說辭,回在後衙將年頭推算了一回,到底他也是二榜的賜進士出生,竟叫他算出此人若是只論年歲倒是與當時的皇長子,已薨逝的平和親王接近哩。
依著鄧竺的想頭也是合理,平親王是延平帝庶長子,延平帝無有嫡子,依著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矩,太子位合該是他的,哪想幾個成年的弟弟都對太子位虎視眈眈,他心上有怨也是有的。嚴勖是得著皇三子劉茁提拔才出的頭,平親王拿他來撒起,倒也合情合理哩。
只鄧竺也知,不說平和親王劉芸已不在人世,便是他還在人世,新帝也不好為著個嚴勖無憑無據地把他伯祖父來治罪,是以寫奏本時一字不提,只將張大郎的話簡略概述了回,先道是張大郎在湘西履歷一概能核准無誤,而湖州事尚需查實云云。之後,便將與景晟的奏本、與景寧和三法司的公文、張大郎的口供密封了,打上火籤,八百里加急送往京中,自家帶了張大郎往京中去。
再說,洪鄉紳父子們聽著洪氏一番哭訴,也都目瞪口呆,說不得話來。雖是張大郎為人甚是淳樸勤儉,可偏有那樣一個父親哩。倒也怪不得他撒謊了,有這樣一個黑了心腸,連累死滿門的父親,哪個做兒子的能抬起頭來。只是,張大郎這一回進京,還不知道下場怎樣哩,可不要連累洪氏母子們一世。
洪氏又哭道:「他倒是個好人哩,知道自家身上有事,不肯拖累我們母子,寫了合離文書與我,他都按了指印兒了。」說在這裡,洪氏格外感傷起來,說來張大郎也實在算得一個有情義又肯體貼的好丈夫好父親,為著不拖累她,倒是肯與她合離,實在叫人割捨不行。可他雖是個好人,偏是這樣一個出身,她也就罷了,幾個孩子們將來婚配,可不要叫人說嘴挑剔哩,洪氏想在這裡哪能不哭。
洪鄉紳父子們不意張大郎竟是自家肯與洪氏合離,對張大郎的惡感倒是又少了兩分,還是洪鄉紳想了回道:「罷了,他即是這樣的品性,也算是個良人了,你且等一等,官府若是不定他的罪名,你便將合離文書撕了,與他好生過就是,至於孩子們,慢慢兒選檢,總有不挑剔孩子們死了的祖父的人家。若是張大郎有罪,再拿著合離文書往官府剖析也不晚。」洪氏兄妹俱都點頭答應。
又說張大郎隨鄧竺進京那日,洪氏親來相送,將收拾得的衣裳乾糧與十幾兩散碎銀子塞與張大郎,又在張大郎耳邊悄悄囑咐道是:「我在衣裳角里縫了幾張銀票,若是看著要吃苦,你就拿出來使,別捨不得。若是你無事,還一樣回來。」言畢,掩面而泣。
張大郎寫下合離文書與洪氏時,本以為夫婦從此恩斷義絕,不意聽著洪氏這些話,格外感佩,與洪氏道:「若是我能回來,必不叫娘子再受委屈。」洪氏含淚答應,夫婦們灑淚而別。
第407章 乳母
景晟接著鄧竺摺子後將溫室殿偏殿中能砸的砸了個乾淨。雖是鄧竺奏摺上不曾明說,可依著景晟的聰明,如何不知其中脫不了自家人手筆,延平年間奪嫡折了多少鳳子龍孫進去。
依著景晟來說,這都是延平帝的不是,那至尊位置在這裡,自家又不是沒身份去想的,眼瞅著伸個手兒就能夠著,可不要爭上一爭。嚴勖自恃功高,挾權自重也是有的,他那些皇叔叔皇伯伯們哪個是好說話的,看著嚴勖哪個也不肯附著,拿著他下刀子也是常理。
景晟又明白景寧與三法司那邊也有公文,還要多一份張大郎口供,知道的必更詳細些,景寧知道了,母后那裡必然也能知道。母后不知嚴勖有冤時且要哭上一哭,如今知道有冤,還不定如何呢!一想著這裡,景晟恨得咬牙,可也無可奈何,是以先將景寧與三司都宣了來,一行想一行將要留意的事項吩咐下去,道是:「殺死平民一家,何等大案!如何能輕了?當日湖州知府是那個?江浙巡按又是誰?如何不將案情查個清楚只報個匪盜殺人?張家幾口人?屍身可曾一一核對清楚?俱都查實回稟。」也虧得景晟將將十一歲年紀,又是倉促臨朝,雖說是含嗔帶怒,也在片刻間就抓著了要害,嚴勖部下隔著四十餘年都肯替他申冤哩,焉知那張大郎不是假冒!
只說鄧竺回到後衙,方覺中衣已叫冷汗濕透,嚴勖冤枉一事張大郎字字句句說得分明,在場多少人證哩,也由不得他隱瞞不報,只得寫就一封公函,連著張大郎口一起,供命人八百里加急一併送回京去。
說來,張大郎這番話當年也是經過仔細推敲的,依著嚴勖舊部意思,就該直說是當年的皇五子永興帝暗使,最後得著好處的是他哩,卻叫陳奉否了。
陳奉在宮中伺奉有年,熟知皇帝們心思,哪個肯輕易認了自家過失?便是認,也是為著種種緣由哩。前朝孝宗也曾屈殺良將,到著他兒子即位,因為那位良將樂鵬飛與夷狄三戰皆大捷,而朝廷又要對夷狄用兵,是以才為樂鵬飛昭雪。雖是昭雪,也將一切罪名都推在了當時的宰相覃計身上,道他是個亘古少見的大奸臣,以保全孝宗顏面。可若無孝宗意思,覃計又哪裡來的膽子屈害大將哩?如今也是一般,若是直指永興帝之非,乾元帝是什麼性子?最是寡恩的一個人,決不能答應。
陳奉這番話才將諸人說服,模糊了買通張三昂那人的身份不說,連著年齡也說大了些,好叫人不將此人與當時的永興帝聯繫起來。如今乾元帝雖已駕崩,即位的景晟到底也是永興帝嫡親的孫兒,道理也是一樣的。
果然鄧竺聽了張大郎這番說辭,回在後衙將年頭推算了一回,到底他也是二榜的賜進士出生,竟叫他算出此人若是只論年歲倒是與當時的皇長子,已薨逝的平和親王接近哩。
依著鄧竺的想頭也是合理,平親王是延平帝庶長子,延平帝無有嫡子,依著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矩,太子位合該是他的,哪想幾個成年的弟弟都對太子位虎視眈眈,他心上有怨也是有的。嚴勖是得著皇三子劉茁提拔才出的頭,平親王拿他來撒起,倒也合情合理哩。
只鄧竺也知,不說平和親王劉芸已不在人世,便是他還在人世,新帝也不好為著個嚴勖無憑無據地把他伯祖父來治罪,是以寫奏本時一字不提,只將張大郎的話簡略概述了回,先道是張大郎在湘西履歷一概能核准無誤,而湖州事尚需查實云云。之後,便將與景晟的奏本、與景寧和三法司的公文、張大郎的口供密封了,打上火籤,八百里加急送往京中,自家帶了張大郎往京中去。
再說,洪鄉紳父子們聽著洪氏一番哭訴,也都目瞪口呆,說不得話來。雖是張大郎為人甚是淳樸勤儉,可偏有那樣一個父親哩。倒也怪不得他撒謊了,有這樣一個黑了心腸,連累死滿門的父親,哪個做兒子的能抬起頭來。只是,張大郎這一回進京,還不知道下場怎樣哩,可不要連累洪氏母子們一世。
洪氏又哭道:「他倒是個好人哩,知道自家身上有事,不肯拖累我們母子,寫了合離文書與我,他都按了指印兒了。」說在這裡,洪氏格外感傷起來,說來張大郎也實在算得一個有情義又肯體貼的好丈夫好父親,為著不拖累她,倒是肯與她合離,實在叫人割捨不行。可他雖是個好人,偏是這樣一個出身,她也就罷了,幾個孩子們將來婚配,可不要叫人說嘴挑剔哩,洪氏想在這裡哪能不哭。
洪鄉紳父子們不意張大郎竟是自家肯與洪氏合離,對張大郎的惡感倒是又少了兩分,還是洪鄉紳想了回道:「罷了,他即是這樣的品性,也算是個良人了,你且等一等,官府若是不定他的罪名,你便將合離文書撕了,與他好生過就是,至於孩子們,慢慢兒選檢,總有不挑剔孩子們死了的祖父的人家。若是張大郎有罪,再拿著合離文書往官府剖析也不晚。」洪氏兄妹俱都點頭答應。
又說張大郎隨鄧竺進京那日,洪氏親來相送,將收拾得的衣裳乾糧與十幾兩散碎銀子塞與張大郎,又在張大郎耳邊悄悄囑咐道是:「我在衣裳角里縫了幾張銀票,若是看著要吃苦,你就拿出來使,別捨不得。若是你無事,還一樣回來。」言畢,掩面而泣。
張大郎寫下合離文書與洪氏時,本以為夫婦從此恩斷義絕,不意聽著洪氏這些話,格外感佩,與洪氏道:「若是我能回來,必不叫娘子再受委屈。」洪氏含淚答應,夫婦們灑淚而別。
第407章 乳母
景晟接著鄧竺摺子後將溫室殿偏殿中能砸的砸了個乾淨。雖是鄧竺奏摺上不曾明說,可依著景晟的聰明,如何不知其中脫不了自家人手筆,延平年間奪嫡折了多少鳳子龍孫進去。
依著景晟來說,這都是延平帝的不是,那至尊位置在這裡,自家又不是沒身份去想的,眼瞅著伸個手兒就能夠著,可不要爭上一爭。嚴勖自恃功高,挾權自重也是有的,他那些皇叔叔皇伯伯們哪個是好說話的,看著嚴勖哪個也不肯附著,拿著他下刀子也是常理。
景晟又明白景寧與三法司那邊也有公文,還要多一份張大郎口供,知道的必更詳細些,景寧知道了,母后那裡必然也能知道。母后不知嚴勖有冤時且要哭上一哭,如今知道有冤,還不定如何呢!一想著這裡,景晟恨得咬牙,可也無可奈何,是以先將景寧與三司都宣了來,一行想一行將要留意的事項吩咐下去,道是:「殺死平民一家,何等大案!如何能輕了?當日湖州知府是那個?江浙巡按又是誰?如何不將案情查個清楚只報個匪盜殺人?張家幾口人?屍身可曾一一核對清楚?俱都查實回稟。」也虧得景晟將將十一歲年紀,又是倉促臨朝,雖說是含嗔帶怒,也在片刻間就抓著了要害,嚴勖部下隔著四十餘年都肯替他申冤哩,焉知那張大郎不是假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