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頁
李善默然,他又問張其正,「太后何時還能再醒?」
張其正慌忙說道,「這因人而已,微臣不敢妄斷。」
這幾日是重中之重,只要謝寶扇能挺過這三日,便能保住性命,留守在寧壽宮的御醫們不敢有片刻的鬆懈,唯恐前功盡棄。
李善在寧壽宮留了半日,劉吉垂手進來,他輕聲說道,「殿下,乾明宮的洪總管來問話,今日的早朝,需不需停一日?」
謝寶扇在宮外遇襲,一夜之間,就已傳遍朝野,各種流言蜚語層出不窮,眼下有無數雙眼睛盯著寧壽宮,皇帝年幼,謝寶扇垂簾聽政,萬一她不幸崩逝,朝中局勢必定要大變。
殿內的人一起望向攝政王,卻聽李善沉聲說道,「不必,準備上朝。」
劉吉退出大殿,對外傳話,臨走前,李善又看著那棵盛放的老梨樹,他面色沉靜,對送出門的銀環說道,「從前太后最是看重這棵老梨樹,萬物有靈,想必這樹也知道太后病了,特意開花為太后祈福,你叫人在樹底下擺上香案供奉。」
銀環鬆了一口氣,這棵梨樹開花太過離奇,銀環憂心有人藉此大做文章,如今攝政王一錘定音,再無人敢說三道四。
今日的早朝比平日遲了一刻鐘,李善來到宣政殿時,小皇帝李恪早已穿好朝服等在殿前,昨夜沒能入睡的人不止李善一人,李恪看到李善,神色一喜,他問道,「皇叔,洪總管說母后醒過?」
李善溫聲說道,「陛下不需太過擔憂,有太醫院的御醫們,太后定能平安無事。」
李恪稚氣的小臉兒上總算露出一絲微笑,李善牽著他的手,說道,「陛下,該上早朝了。」
李恪點頭,只聽殿前的總管太監一聲高喊,李善牽著李恪的手走進宣政殿,他二人各自落坐,底下的朝臣們行禮問安。
小皇帝喊了『平身』,大臣們謝恩,他們站在殿前,各自垂眼靜默,無人出聲說話。
宣政殿的氣氛格外詭異,皇太后遇襲,那兇犯之一,既是皇太后的娘家人,又是攝政王的妾室,朝臣們想看攝政王如何處置,不過眼下顯然不是打聽的好時機,他們在等,在等寧壽宮的消息。
李善出聲問道,「諸公都無事啟奏?」
他的話說完,便陸續有大臣們出列說話,李善聽著朝臣們的回稟,他幾乎很少說話,朝臣們和他共事這幾年,對他的性情多有了解,眾人心知,此刻的攝政王像一座沉默的火山,沒人膽敢去觸碰,整個朝會,竟意外的和諧融洽。
直到朝會即將結束,李善問道,「錢桑何在?」
朝臣們心頭一凜,心道,來了。
站在後排的錢桑戰戰兢兢走了出列,就在前不久,他剛剛得到陛下和攝政王的獎賞,他平日多半呆在京郊炮廠,像今日這樣的小朝會,原本不需到場,昨日忽聞皇太后被火銃射傷,錢桑當下如雷轟頂,險此嚇掉半條命。
李善看著錢桑,他問,「炮廠丟了火銃,你這個工部侍郎該當何罪?」
當日從京郊炮廠送出來的只有三把火銃,這三把火銃分別呈送給小皇帝,李善,還有謝寶扇,如今謝寶扇被火銃所傷,傷人的火銃從何而來,除了製造火銃的炮工,李善再想不到別處。
錢桑跪了下來,他沒有認罪,只道,「炮廠的管制一向嚴格,微臣昨日嚴查,炮廠的火銃並未遺失,便是火銃的零組件,等閒也無人能帶走。」
有人站出來,不悅的說道,「這火銃是稀罕物件兒,除了炮廠,哪裡還能弄到,這會兒出事,錢大人莫非是想推脫罪過吧。」
「火器之利,更勝於刀劍,就連太后都被射傷,這東西太過兇險,況且研製火器費時費力,懇請攝政王拆除炮廠。」
「兇手大逆不道,敢膽謀害太后,微臣以為當務之急是嚴懲兇手,以儆效尤。」
朝臣們七嘴八舌,只待李善站起身,他們紛紛安靜下來,李善對錢桑說道,「傷害太后的火銃,本王會命人送到炮廠,你務必要查出,那火銃是如何流傳出去的。」
錢桑稱是,李善收回視線,他越過朝臣,出了宣政殿,劉吉問道,「殿下,咱們是要往寧壽宮去嗎。」
李善平靜的說道,「出宮回府。」
第170章 攝政王府,一如往日莊……
攝政王府, 一如往日莊嚴肅穆,這是李善的府邸,自他成年後出宮開府, 只住了幾年,即回到雲州封地駐守邊境,偶爾回京,也只是小住幾日。
幾年前先帝駕崩,李善殺死最有望繼承大統的二皇子李憶,就在所有人都以為他會登基稱帝時,他卻將年幼的五皇子扶上皇位,甘心成為攝政王輔佐幼帝。
偌大的攝政王府, 除了李善,便就徐綺兒這麼一個正經女主人, 不知幾時,徐綺兒發覺一切都變了, 她依舊是這座王府的女主人,錦衣玉食,僕婦成群, 不過在王府里, 她處處受人掣肘,再不如幾年前那般自由自在, 她明白,掣肘她的人是王府真正的主人,亦是她的夫君——攝政王李善。
王府的嘉輝堂,李善坐在主位,徐綺兒站在她下首,在她身後的人是謝寶鏡, 她神情狼狽,跪在李善的面前,正堂之外,王府的奴僕們,烏壓壓一路排到二門,人群雅雀無聲,只有庭院裡傳來一陣一陣擊打的悶響聲。
那是一個小麼兒,他被綁在條凳上,地上已經淌了滿地鮮血,那小麼兒早就暈死過去,揮打的棍棒卻還未停下,直到那小麼兒被活活打死,立時過來兩個長隨,沉默的拖走他,鮮血在地面上留下一道紅痕,看起來極為刺目。
張其正慌忙說道,「這因人而已,微臣不敢妄斷。」
這幾日是重中之重,只要謝寶扇能挺過這三日,便能保住性命,留守在寧壽宮的御醫們不敢有片刻的鬆懈,唯恐前功盡棄。
李善在寧壽宮留了半日,劉吉垂手進來,他輕聲說道,「殿下,乾明宮的洪總管來問話,今日的早朝,需不需停一日?」
謝寶扇在宮外遇襲,一夜之間,就已傳遍朝野,各種流言蜚語層出不窮,眼下有無數雙眼睛盯著寧壽宮,皇帝年幼,謝寶扇垂簾聽政,萬一她不幸崩逝,朝中局勢必定要大變。
殿內的人一起望向攝政王,卻聽李善沉聲說道,「不必,準備上朝。」
劉吉退出大殿,對外傳話,臨走前,李善又看著那棵盛放的老梨樹,他面色沉靜,對送出門的銀環說道,「從前太后最是看重這棵老梨樹,萬物有靈,想必這樹也知道太后病了,特意開花為太后祈福,你叫人在樹底下擺上香案供奉。」
銀環鬆了一口氣,這棵梨樹開花太過離奇,銀環憂心有人藉此大做文章,如今攝政王一錘定音,再無人敢說三道四。
今日的早朝比平日遲了一刻鐘,李善來到宣政殿時,小皇帝李恪早已穿好朝服等在殿前,昨夜沒能入睡的人不止李善一人,李恪看到李善,神色一喜,他問道,「皇叔,洪總管說母后醒過?」
李善溫聲說道,「陛下不需太過擔憂,有太醫院的御醫們,太后定能平安無事。」
李恪稚氣的小臉兒上總算露出一絲微笑,李善牽著他的手,說道,「陛下,該上早朝了。」
李恪點頭,只聽殿前的總管太監一聲高喊,李善牽著李恪的手走進宣政殿,他二人各自落坐,底下的朝臣們行禮問安。
小皇帝喊了『平身』,大臣們謝恩,他們站在殿前,各自垂眼靜默,無人出聲說話。
宣政殿的氣氛格外詭異,皇太后遇襲,那兇犯之一,既是皇太后的娘家人,又是攝政王的妾室,朝臣們想看攝政王如何處置,不過眼下顯然不是打聽的好時機,他們在等,在等寧壽宮的消息。
李善出聲問道,「諸公都無事啟奏?」
他的話說完,便陸續有大臣們出列說話,李善聽著朝臣們的回稟,他幾乎很少說話,朝臣們和他共事這幾年,對他的性情多有了解,眾人心知,此刻的攝政王像一座沉默的火山,沒人膽敢去觸碰,整個朝會,竟意外的和諧融洽。
直到朝會即將結束,李善問道,「錢桑何在?」
朝臣們心頭一凜,心道,來了。
站在後排的錢桑戰戰兢兢走了出列,就在前不久,他剛剛得到陛下和攝政王的獎賞,他平日多半呆在京郊炮廠,像今日這樣的小朝會,原本不需到場,昨日忽聞皇太后被火銃射傷,錢桑當下如雷轟頂,險此嚇掉半條命。
李善看著錢桑,他問,「炮廠丟了火銃,你這個工部侍郎該當何罪?」
當日從京郊炮廠送出來的只有三把火銃,這三把火銃分別呈送給小皇帝,李善,還有謝寶扇,如今謝寶扇被火銃所傷,傷人的火銃從何而來,除了製造火銃的炮工,李善再想不到別處。
錢桑跪了下來,他沒有認罪,只道,「炮廠的管制一向嚴格,微臣昨日嚴查,炮廠的火銃並未遺失,便是火銃的零組件,等閒也無人能帶走。」
有人站出來,不悅的說道,「這火銃是稀罕物件兒,除了炮廠,哪裡還能弄到,這會兒出事,錢大人莫非是想推脫罪過吧。」
「火器之利,更勝於刀劍,就連太后都被射傷,這東西太過兇險,況且研製火器費時費力,懇請攝政王拆除炮廠。」
「兇手大逆不道,敢膽謀害太后,微臣以為當務之急是嚴懲兇手,以儆效尤。」
朝臣們七嘴八舌,只待李善站起身,他們紛紛安靜下來,李善對錢桑說道,「傷害太后的火銃,本王會命人送到炮廠,你務必要查出,那火銃是如何流傳出去的。」
錢桑稱是,李善收回視線,他越過朝臣,出了宣政殿,劉吉問道,「殿下,咱們是要往寧壽宮去嗎。」
李善平靜的說道,「出宮回府。」
第170章 攝政王府,一如往日莊……
攝政王府, 一如往日莊嚴肅穆,這是李善的府邸,自他成年後出宮開府, 只住了幾年,即回到雲州封地駐守邊境,偶爾回京,也只是小住幾日。
幾年前先帝駕崩,李善殺死最有望繼承大統的二皇子李憶,就在所有人都以為他會登基稱帝時,他卻將年幼的五皇子扶上皇位,甘心成為攝政王輔佐幼帝。
偌大的攝政王府, 除了李善,便就徐綺兒這麼一個正經女主人, 不知幾時,徐綺兒發覺一切都變了, 她依舊是這座王府的女主人,錦衣玉食,僕婦成群, 不過在王府里, 她處處受人掣肘,再不如幾年前那般自由自在, 她明白,掣肘她的人是王府真正的主人,亦是她的夫君——攝政王李善。
王府的嘉輝堂,李善坐在主位,徐綺兒站在她下首,在她身後的人是謝寶鏡, 她神情狼狽,跪在李善的面前,正堂之外,王府的奴僕們,烏壓壓一路排到二門,人群雅雀無聲,只有庭院裡傳來一陣一陣擊打的悶響聲。
那是一個小麼兒,他被綁在條凳上,地上已經淌了滿地鮮血,那小麼兒早就暈死過去,揮打的棍棒卻還未停下,直到那小麼兒被活活打死,立時過來兩個長隨,沉默的拖走他,鮮血在地面上留下一道紅痕,看起來極為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