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大人鈞鑒。正是如此。臘月里朝廷把他們趕到京外野地里。凍死凍殘了許多人,幾乎家家都損失了壯勞力。在稅賦絲毫不減免的情況下,回去就是個死,所以才寧肯在京城住窩棚、掏大糞、背死屍也不回去。」說到這,方中書已是淚流滿面,一撩袍角道:「請大人垂憐,給那些可憐地人兒一條活路吧……」

  堂內堂外二百餘書生也跟著跪下,齊刷刷拱手道:「請大人垂憐……」場面自然極是震撼。到這會兒,外面的看熱鬧的百姓也已經明白過來,原來這群舉人老爺是在為民請命,要搭救那群可憐的難民,便有不少人跟著下跪道:「秦老爺就答應他們吧!這可是莫大的陰功啊……」

  秦守拙見火候到了,便起身離開案子,朝地上跪著的士子一躬道:「快快請起,本官答應你們就是。」眾士子頓時喜出望外,紛紛道:「此話當真?」

  秦守拙親手把方中書拉起來,攥著他地手笑道:「當然當真,本官立刻召回本府所有差官衙役,不讓他們參與驅趕難民的行動。」

  方中書感動道:「這樣大人會不會受到責難?」

  秦守拙裝作不經意的遞出一頂高帽道:「你們一群舉子都能不畏強權的為民請命,本官堂堂進士出身、三十年的大秦官員,難道不如你們?」說著一拍胸脯道:「放心,丞相那裡追究下來,本官一力承擔,不會牽連到你們的。」

  士子們感動不已,高聲道:「秦大人能為民做主就是好官,我們不能讓他因此遭殃!」這裡面數紅臉的塗恭淳叫得響,只見他躍出人群,大聲叫道:「反正我們也及第無望、無法做官造福了,還是保住秦大人。讓他繼續庇佑一方百姓吧!」說著一腳踢翻邊上寫著『肅靜』的豎匾,沉聲喝道:「這責任還是我們擔了吧!」

  眾舉子本來就滿腹地抑鬱躁動,看到塗恭淳如此狂野的舉動,腦子頓時嗡的一聲,大喊大叫道:「我們來承擔,不讓大人受累。」便七手八腳地把大堂上的屏風、牌匾、盆景、供桌之類地東西統統掀翻在地。

  衙役們望向一臉嚴肅的府尹大人,不知是否應該上前阻止。秦守拙卻毫無所覺地望著這群可愛的書生。他知道,這些書生故意破壞了府衙。給他收兵回來鎮壓地理由,這樣就不算是抗命,也就無所謂承擔責任了。

  他感覺有什麼東西在胸口翻騰,讓他的喉頭一陣陣發緊。一種莫名的感動油然升起,他突然覺得不能讓這些士子白白犧牲了……也許大秦的未來,就需要這樣一群年青人呢。

  想到這,他改變了原定的計劃。舉手大聲道:「大家靜一靜,本官有話要講!」對他的話,士子們還是能聽進幾分的,聞言暫時停下動作,定定望著他。

  只聽秦守拙沉聲道:「你們還年輕,我以一個老大哥地身份,在此奉勸大家一句,無論你們準備採取何種行動。都務必要合規合法,切莫再做今日這種魯莽衝動的事情,否則你們的前程就全毀了。」見舉子們都流露出傾聽的神情,他微微一笑道:「凡是要在理字上站住腳,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也能爭取到更多的同情和幫助!」

  所謂一句話驚醒夢中人。舉子們心中恍然道:『對呀!錯在朝廷、罪在宰相,我們明明是占理的,為何要行此自暴自棄之舉呢?』紛紛朝秦守拙拱手施禮道:「謝大人指點迷津,才讓我等沒有步入歧途!」說完便要轉身離去。

  秦守拙有些擔心問道:「諸君意欲何往?」

  方中書哈哈笑道:「我等去合法合規的說理去!」

  秦守拙聞言一躬道:「諸君絕非獨行。」直到眾生悉數離去,他才抬起頭,目光複雜地望向門外,良久才沉聲道:「告訴幾位捕頭,停止驅逐難民。」

  待衙役領命退下,他又道:「備轎。我要去清河園。」

  ……

  士子們離了中都府衙所在地銅鎖大街。正欲去日常集會的隴右會館尋找商德重,共議上書之事。卻看見百姓紛紛往南邊跑去。塗恭淳一把扯住一個漢子,大聲問道:「大哥,你要幹啥去?」

  那漢子不耐煩的看他一眼,待見到他的舉子打扮後,才換副笑臉道:「回這位舉人老爺,南城那邊有舉人老爺為了京里難民,與官差打起來了。」

  舉子們一聽,趕緊跟著人流往南邊跑,約摸跑了一刻鐘,便到了南城最有名的鐵獅子大街。只見大街上已經里外圍滿了百姓,塗恭淳性子急,一邊撥拉著人群,一邊大叫道:「讓讓、讓讓……」百姓們見又來了一群舉人,趕緊讓開道路。

  塗恭淳他們方得以擠進去,只見一群兵馬寺和京都府的兵丁將街道兩頭堵上。而寬闊地街道上擠滿了滿面惶恐的難民,這些人背著鋪蓋糧食,顯然是被驅逐至此。

  而辛驪桐他們那群士子,則手挽手阻擋在官兵和難民之間,他們背對著難民,怒目圓睜地盯著如狼似虎的兵丁。兵丁陣中一個裨尉打扮的軍官正在喊話:「相爺的命令你們都聽到了,就不要再負隅頑抗了,要知道刀槍無眼,萬一有個三長兩短,怎麼參加下月的大比呢?」

  舉子陣中的辛驪桐高聲回道:「我們的態度也早說明白了,中書省下得是一道亂命,我們京中舉子準備公車上書,請求朝廷重新商榷此事。在這之前,請這位將軍行個方便,暫緩執行此命。」

  所謂『公車上書』,乃是漢唐時期的太學生,對時政民情有什麼看法時,採用聯名奏章地方式,直接向朝廷表達意見。此法在漢朝時常用到,但唐朝時。諸生採用此法反對武后登基,遭到了嚴酷鎮壓,上千士子悉數杖三十、流徙千里,除了些許福大命大造化地,撐到了開元年間得以獲釋之外,其餘地盡皆死於非命,下場悲慘至極。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