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可李恭存敬畏徐空月,很少教導小皇帝這些東西。而如今新來的太傅卻全然沒有這方面的顧慮。

  皎皎只思索片刻,就對小皇帝道:「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陛下年紀尚幼,平日還是要多以人為師,多聽多看,切記不可偏聽偏信。」

  小皇帝重重點頭。

  很快,攝政王率軍前往西南戰場的旨意便下來了。由於這是小皇帝第一次在朝政上拿主意,皎皎便全然放手讓小皇帝去做,再由中書省擬旨,她從旁看著。

  小皇帝這段時日的成長速度驚人,繞是皎皎有所了解,也不由得為他如今的處事之姿驚嘆。「將來大慶交於陛下之手,想來會再創盛世景象。」

  一旁的細柳聞言,頓時面露古怪之色。

  為大軍送行當日,小皇帝身著五爪龍袍,頭戴十二旒龍冕,年紀雖然尚小,卻逐漸開始顯露帝王的霸氣威嚴。

  他在群臣的注視下,從容莊重端起一杯酒,對徐空月道:「朕恭祝攝政王早日凱旋。」

  徐空月身著甲冑,英氣逼人,唯有右手依舊藏在護臂袖套中,看不真切。他以左手自小皇帝手中接過酒杯,單膝跪地,鄭重道:「微臣定不辱使命。」說罷,將杯中酒一飲而盡。

  而後,他率大軍從皇城門出發,浩浩蕩蕩穿過永安大街,朝著城門而去。

  城樓之上,皎皎身著華服,目送徐空月遠去。

  他仍是騎在一匹白馬之上,英挺偉岸,芝蘭玉樹,與初見時的樣子幾乎沒什麼差別。

  似乎是察覺到她的目光,騎在馬上的徐空月驀地轉過臉,朝著城樓之上看來。

  皎皎幾乎下意識後退幾步,直到確保下方看不見她,才止住了腳步。

  她不欲將自己的任何情緒泄露給徐空月,就連她前來相送都不想他知曉。因為那意味著她已然心軟和不舍。

  可這偏偏是她最不容許發生的。

  她聽著大軍浩浩蕩蕩走過,留下整齊劃一的步伐聲。那腳步聲承載著無數百姓的希望,是大慶強盛的象徵。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軍隊,才能震懾四方,令北魏不敢輕易來犯。

  午後的陽光似乎太過刺眼,皎皎微微闔上眼睛。如今,大慶戰無不勝的將軍遠赴西南戰場,是希望,也是陌路。

  她不知道大慶的將來究竟會怎樣,有沒有人能替代徐空月的位置?她唯一知道的,就是她的夙願即將以償。

  大軍出發的同時,西北邊境的程毓簡收到了旨意,封他為西北都護,統領西北三軍,管理轄境的邊防、行政和各城事務。另封大理寺少卿李憂之為西北同知,監督西北三軍,與西北都護共同處理轄境的行政和各城事務。

  而都護之下,再設副都護一職,由齊國公舉薦之人擔任,輔佐都護管理轄境的邊防與各項事務,以及掌管與朝廷對接之責。

  自此之後,大慶百年局勢發生更改,邊境之地逐漸開始出現三權分立之勢,也為大慶的將來埋下了風險。

  大軍出發三日之後,皎皎於長安城三里外的折柳亭送別李憂之。

  雖是前往西北赴任,路途遙遠,物資匱乏,但李憂之依舊選擇輕裝出發,兩匹馬,少許行禮,一位僕從。

  他仍是初來長安時的模樣,意氣風發,恣意瀟灑,不被外物干擾。

  這幾年,他在朝中與徐空月一黨處處周旋,著實為皎皎解決了不少難題。如今看著他即將遠去,皎皎心中頓時湧出幾分不舍。

  然而李憂之卻拱手道:「謝公主成全。」

  他不是不知道,皎皎先前有意招他為駙馬。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但他志不在此,雖然配合她演過一段時間戲,但總歸是不情願的。如今皎皎讓他擔任西北同知,也算是徹底成全。故此,他才會出言道謝。

  皎皎卻笑了笑,半真半假道:「倘若李大人有朝一日不想做同知了,那麼本宮隨時於長安恭候你歸來。」

  李憂之也笑了起來,「倘若微臣當真在西北混不下去,定然無顏再會回到長安,面見公主。」

  他坦坦蕩蕩,沉著冷靜,不過分驕傲,也不妄自菲薄。

  皎皎當初也是看重他的這一點,才將他提拔至長安城。而他所作所為,也從未辜負皎皎的期望。

  她抱拳對李憂之道:「鵬北海,鳳朝陽,君攜書劍路茫茫。只願明年青雲去,不笑世間庸人忙。」

  李憂之還禮,臉上的笑意隱去,神情變得莊重起來。「微臣謹記公主教誨。」

  第95章 另擇皇后人選

  李憂之走後, 偌大的長安城好像瞬間空蕩蕩了起來。明明街頭巷陌皆是人聲,但皎皎仍是覺得滿身孤寂。

  小皇帝如今在幾位新太傅的教導下,成長日益明顯, 不但穩坐朝堂,對政事也漸漸有了獨到見解。

  朝中不少老臣對此尤為欣慰,在朝政上對小皇帝也多了不少耐心,哪怕有時小皇帝說出一些不符帝王身份的話, 老臣們也是包容指教大於批評責問。

  小皇帝不明所以,私下裡還曾與皎皎抱怨, 「最近那幫老臣看朕的目光怪怪的。」他眉頭緊皺, 一副納悶奇怪卻又不得其解的樣子。

  「朕總覺得,他們像是把朕當成了自家的孫子。」皎皎看得出來,他抱怨歸抱怨,對老臣們的包容示好卻很是受用。於是她便只是笑了笑,任由小皇帝抱怨完,一轉頭再與那些老臣們商議著朝政。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