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經過她身旁時,他略略停步,道了句「隨我來」,便就繼續朝前走去,目望前方,和昨夜剛開始面對她時那面上含笑的樣子,簡直狀若二人。

  其實他這樣,姜含元反而覺得舒坦多了。她豈不知,從這男子朝自己伸手迎她下翟車時露出的第一個笑容開始,全是麵皮之笑。

  她很確定。因她曾見過十七歲的那位安樂王的笑。那少年笑的時候,眼裡若有璀璨的光。猶記當時,他坐於馬背之上,微微俯首,笑著看向立在馬側的她,她竟仿佛在他的雙瞳之中,望見了自己的影。

  十三歲的心靈生在貧瘠荒野地里的姜含元,或便是被那雙眼目中的光芒所動,竟就記了很久,至今仍未忘記。

  絕非如今的這個男子,縱然他的面上帶笑,笑容溫和,然而他的眼底,卻是波瀾不動。

  這樣最好不過了。他在外如何,和她無關,對著她,他若是不想笑,大可不必笑。

  她默默跟了上去,同出王府,一道登上了停在大門外的禮車,前後儀仗,護衛緊隨,出發往皇宮而去。

  車中之時,二人並肩而坐,他依然嚴肅,正襟危坐,她更不會主動搭訕,一路無話,到了位於皇宮東南位的宗廟。

  禮官及隨眾皆已就位等候,在莊嚴肅穆的氣氛里,姜含元隨身旁男子覲廟,一番折騰。今早剛出來的時候,天光才亮,等到此刻終於結束,已是一個時辰之後了,紅日高照,然則事仍沒完,還要再入一趟內宮。

  以束慎徽之位,姜含元便是在蘭太后面前也只需半禮,且又平輩,入宮並非是特意覲拜少帝或是蘭太后,也無這樣的規制。

  二人需要覲拜的,是武帝朝的一位李太妃,全號敦懿太皇太妃。

  明帝幾歲大時,生母母后便病故去了,他是由這位姨母李妃撫育長大的。李妃品格敦厚,又是去了的皇后的親妹,所以武帝一朝,後宮除安樂王的母妃之外,便以李妃為重了。明帝登基之後,除了名號一項之外,對李妃,實是以太后之禮奉之,加上莊太妃早早歸隱養病去了,如今宮中,自然以李太妃為尊,其位如同太皇太后。

  攝政王和李太妃的關係也很親厚,這兩年他雖日理萬機,卻也常去探望太妃,今逢大婚,帶著新婚王妃入宮前去覲拜,理所當然。

  李太妃日常居住在以她名號而命名的敦懿宮裡。

  此刻的殿內,太皇太妃坐於主位,其側陪著蘭太后、南康大長公主以及十來位品級皆親王王妃或等同的皇族女眷。李太妃之下,本是蘭太后,但賢王老王妃今日也入宮陪了位,蘭太后便定要老王妃上座,老王妃也再三地辭謝,不坐,你推我讓,竟就定不下來,最後還是李太妃開口,叫宮人同設二座,一左一右,老王妃這才告罪,勉強坐下。

  終於安頓好了座次,外頭太監也送進消息,道攝政王和王妃方才拜廟已畢,正往敦懿宮行來,很快就要到了。忽然這時,眾人才發現了一件事。

  那處為少帝而設的座上,此刻竟還空蕩蕩的。

  少帝人還沒到!

  眾人面面相覷。

  少帝心性,早年就不講了,畢竟只是一個普通皇子,無太子那般的嚴格教養非要他遵行不可,做些出格的事,也就罷了。但如今是皇帝了,去年秋在蘭太后壽日歸途中發生的那件事,實在不成體統,被一幫御史批得體無完膚不說,丁太傅更是痛心疾首,連太后出面安撫也是無用,他三次上書攝政王,稱罪皆在己,為了大魏社稷,不敢再虛占太傅之位,請攝政王為皇帝另尋賢師。

  攝政王當時正忙著治高王之喪,還要分心處理此事,焦頭爛額,最後還是他三次親自登門力請,丁太傅這才回心轉意,風波平息。

  這才過去多久?

  大長公主便轉向李太妃,笑問,「太皇太妃可知陛下去了何處?攝政王和王妃應當很快便到,陛下若是不在,恐怕有些不妥。」

  她因是高祖晚年所得,所以年紀不大,如今也不過四旬,又因平日養尊處優,看起來更顯年輕,但輩分卻是極高,和李太妃同等,算是姑嫂,加上李太妃也不是正位,態度自然便沒旁人那麼恭敬,言談隨意。

  李太妃也沒應,只望向蘭太后。

  蘭太后方才只顧和賢王老王妃讓座,將兒子丟在了腦後,這才發現人竟還沒到場!

  在場的其餘王妃們也就罷了,獨自己這個輩分上的姑母,南康大長公主,只見她笑吟吟望向自己,唇角上翹,心情顯然不錯。

  蘭太后知她一向瞧不起自己,背地裡曾和人拿自己逗樂,說是個撿了漏的便宜太后,偏自己還拿她沒辦法。

  她自己的身份地位擺著不必說,武帝替這個皇妹選的繼任丈夫陳衡,也非常人。陳衡祖父是仕魏立國的勛員,官至太師,陳衡自己,不但容貌瑰偉,也非那種靠著蔭恩而得功名的閒散勛貴子弟,年輕之時,做過武帝的御前親衛長,後因功封廣平侯,奉旨娶了南康,卻又不知何故,再後來,失了寵,被武帝調出了京,如同賦閒。那些年雖沉寂了下去,但如今,他又得攝政王提拔,官居天下重郡并州刺史,是實打實的手裡有權的地方大員。其人富有才幹,擅撫民,籌餉饋,計糧草,人稱蕭何之才,日後朝廷若是發起北伐,很顯然,必是姜祖望在前帶兵,陳衡坐鎮後方,二人缺一不可。所以連帶著南康大長公主也是臉面增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