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件事情你辦的很好,當時你自請前去工部,朕還怕你吃不得苦,勝任不了工部的事宜,沒曾想竟是胸有成竹。」老皇帝叫來了茶,讓方俞喝:「早知如此,朕一早便該把你調去工部。」

  方俞道:「是陛下栽培的好,若無陛下信任,修建官道一事定然不能進行的這般順利。」

  「工部上來的摺子朕已經瞧過了,經費充足,路已經修過瞭望京驛,時下已是兩個驛站之遠。按照目前的進程,到年關可以修建到長平府。」

  「下官招攬了工人,年關修到長平府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只是修建到長平府後,尚且不知是往西邊修築往西北去,還是繼續往南。」

  崇明帝頓了頓:「愛卿以為當往何處?」

  「南邊富庶繁榮,若是與京都連通,到時候貿易往來定然更加便捷。西北蕭條,百姓生活苦楚,西邊戰事持續,若是往西銜接,屆時押送糧草來往軍報,以及對西北的控制和管理都有更大的作用。」方俞狡黠一笑:「微臣不敢擅作主張。」

  崇明帝指著方俞,搖了搖頭:「你啊。」兩廂比較,自然是往西北修築更為實用妥帖,國家繁榮昌盛固然是好,但中央集權領土控制才是最要緊的。

  「你這陣子也不必日日往工坊跑了,人都比先時要瘦削了一層,隔三差五去巡視便可,留在宮裡做事吧。」

  方俞其實想說雖然是曬黑了些,但自己並不是操勞瘦了,反而是運動多了身上養的肥肉已經變成了腱子肉,不過他還是笑著應承了皇帝心疼和誇獎,畢竟誰能抵擋皇帝的認可呢。

  崇明帝這陣子是人逢喜事精神爽,相比於年中之時事故頻發的憂愁,今下是紅光滿面。

  官道修建的極好,從望陽驛到京城的那三十里路已經可以通行,放行了三日作為試用通行不收費,如今已在驛站安排了戶部的官員理事收取過路費,水泥路已經開始回籠資金。

  紅磚問世,朝廷多了一項財政收入,雖賺取的錢主要用於修路,但總歸是為朝廷節省了大的開支且還有回賺,往後道路修建好通行路段變多以後,燒磚的收支便可以用作為朝廷的其餘開銷。

  再有一則,今年秋收除卻夏季的雨水災害,部分地區受了災,其餘地方糧食豐足,朝廷很快便囤積了足夠的糧草押送往西北,供應於打仗。先時減免賦稅的試點縣城回饋良好,百姓繳納賦稅積極,比往年收稅都要快的多,且因鹽鐵降低了價格,購買者增多,無心中竟還打壓了私鹽和私鐵。秋收以後,滿倉縣的百姓馬不停蹄準備種植冬麥,耕種十分積極。

  試點算是成功了,崇明帝決定趁著秋收結束,在北方一帶頒布詔令減免土地賦稅,鼓勵冬耕,而南方一帶則在年底減免,屆時做到鼓勵春耕,擴大開荒種地面積。

  一樁樁,一件件都讓皇帝心情開闊至極。

  次日的朝會上,方俞受到了皇帝的大肆褒獎,御史台也很中肯的做出了附和,滿朝文武便是不喜方俞,亦或者先時唾棄懷疑過別人的決定,今朝功績擺在眼前也不得不讚嘆一句方俞實乃是個德才兼備之人。

  皇帝有意提拔方俞往上走,初步定了工部侍郎一職,待到年底考評過後便可任職。其實在皇帝心中方俞的政績已經足夠坐穩工部侍郎的職位,但是畢竟年中的時候才升了一回,如今才隔幾個月又升,有些說不過去,只怕朝廷有爭議。

  這番退後一步,功績又擺在了面前,朝中人自是沒人敢多說一句什麼,畢竟修路,豐入國庫之事他們未曾干出點花樣來。

  皇帝心情好,趁此機會便又升遷對官員做了些調動,讓方俞高興的除卻自己年底能升任工部侍郎一職,自己辦事得到應有的獎賞肯定外,盛甲要被調回京城了。

  此次秋收豐足的地區不算多,但是雲城便在其中一個,這兩年盛甲在雲城政績卓越顯著,又有岳丈家提攜,早已經從縣令往上混到了雍江府掛職,只是還在雲城管理事務罷了。

  如今考績不錯,朝廷缺人手,正好回來到戶部做正六品主事。

  方俞在京城孤軍奮戰了這麼久,如今好友要調遣來京,他如何能不高興,再者戶部也是個好去處,管理財政的部門,可是六部中的熱門部門。

  他喜滋滋的聽著皇帝的安排,聖旨出來以後,地方上的官員會儘快進京續職,三個月以內就要把事情辦好,也就意味著他很快就能再見到盛甲。

  「可有事再議,無事便可散朝。」

  老皇帝安排完官員調遣後,朗聲例行一問。

  「陛下,如今國庫可見有所豐盈,次年春便是陛下大壽,臣認為可大辦一場,慶豐賀壽。」

  有官員提及此事,立馬便有人附和:「臣附議,陛下日理萬機,大壽應當好好籌辦一番,也熱鬧熱鬧。」

  方俞聞聲眉心微動,從喜悅中抽出身來,皇帝明年開春兒六十大壽了,按理來說這樣的壽誕都會大半的,但是朝臣提出來的大辦就會在大辦上更加的隆重,說白了就是花錢啊。

  昔年皇帝例行節儉,普通的生辰辦的都比較簡單,大抵都是舉辦個闔宮夜宴,妃子兒女宗親聚上一聚,但是皇室之人眾多,也足夠擺上七八桌。而這等大壽做宴,官階高的話也是可以參加的,四品以上的官員都能參與,如果他年底升任於侍郎,也就是三品官兒,就可以來參加宴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