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回京之前,周介推已經猜到了這回京城肯定會熱熱鬧鬧、有的折騰。不說其他,單就是吏部考課改制的問題,便要在不少人頭上動刀。涉及自身利益之事,這鬧騰的動靜必然不會小。

  事實也一如周介推想得那樣,京城裡頭如今是不大安定,尤其是朝廷那邊,更是吵翻了天。

  不過讓周介推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們吵的竟然不為吏部的考課改制,而是因為一封信引發的是否派人出海一事。

  周介推聽了這消息之後立刻派人前去打聽。好在這事兒好打聽,沒花多久的功夫便打聽了出來,原來是因為戶部錢大人半個月之前收到了一封來信,信上說,東南海上有一物為紅薯,產量極高,極易成活,且隨處皆可種植。聽說那信上面還畫了圖,另說了大概去哪兒可以尋到這樣一個寶貝。

  只是吧,這事怎麼聽怎麼扯,都是沒有所謂的消息,周介推難以想像朝廷那幫人竟然會為了這麼一封信爭到現在。他忍無可忍地打斷了屬下的話,多問了一句:“那信是誰送來的?”

  “聽說是淮安府的顧通判。”

  周介推嘴角一抽:“難怪呢。”

  也就只有他有這個本事了。

  第169章 回京述職

  這信若是旁人寄過來的,錢尚書保不齊看也不會看。即便是看了,也未必會把這件事當做一回事,反而會覺得是旁人忽悠他——可問題是,這信是顧邵送來的。

  因有互市和崔鎮一事在前,顧邵在錢尚書這兒一直是個極靠譜的人,雖然這回他送來的信看起來並不是很靠譜,但錢尚書仍然願意給顧邵留點信任。

  他將信留在身邊琢磨了兩天,後來又吩咐屬下去尋了些有南下經商經歷的船戶,向他們打聽打聽是否看過此物。打聽了數百來人,終於在一人口中聽到了類似的消息。

  雖然僅有一人,可錢尚書也放心了,起碼他能確定顧邵沒有騙他。帶著這封信還有找來的那個船戶,錢尚書直接將消息遞到聖上跟前。

  聖上這陣子也是閒著,畢竟忙的都是其他人,事情都交給別人做了,他這邊自然就空閒了許多。恰好在這個時候,錢尚書找過來了,皇上只看了一下這封信,立馬拍板:“去,如此利國利民的寶物,一定要替朕尋過來。”

  皇上一直以千古明君來要求自身,賢德麼,皇上捫心自問自己也有了,只是政績上沒有做出什麼驚人的成就,若是真有這樣一個寶貝,讓大齊上下百姓安居樂業,衣食無憂,那他真的是個千古名君了。莫說先王,就是往前數十代,上百代,也未必能有哪個皇帝能有如此功績。

  為了自己千古明君的宏偉大志,皇上必須要將這叫什麼紅薯的東西弄到手。更兼此事是他的狀元郎呈上來的,皇上便越發地深信不疑了。

  錢尚書聽了皇上的話,心裡並沒有多高興。只因他知道,這事只怕遠遠沒有這麼簡單,如今皇上雖同意了,可底下的大臣卻肯定會質疑的。

  莫說底下的大臣了,就連他一開始看到這封信的時候,不也是滿心質疑嗎?果不其然,事情傳出去沒多久,朝中便有人議論開了,都覺得這事是個無稽之談。有人甚至直接在朝上彈劾起了錢尚書,說他妖言惑眾。等知道這封信是顧邵寫了之後,又轉而彈劾起了顧邵,甚至連與顧邵關係不錯的鄭尚書也一道彈劾了。

  鄭尚書一言不發,靜靜地看著他們折騰。

  “如此荒謬之事,怎能輕信?可笑鄭尚書不僅輕信了,還將這消息帶給聖上,攛掇聖上派人出海,究竟是何居心?”

  錢尚書瞧了一眼指著他鼻子罵的小官兒,心中滿是鄙夷,若不是當著聖上的面不好發火,他真想衝出來罵他一句:你懂個屁。

  整天就知道吃飽了飯亂噴人,也不想想他吃飯的錢還是他們戶部發的呢。要是大齊百姓出不飽肚子,那就交不了多少稅錢,要是戶部收不到錢,他們還吃個屁!

  可問題是吃屁的可不止一個兩個,安穩日子過多了,這些人對出海做事沒有什麼好印象:“海上兇險,說不得就是有去無回,如今大齊的百姓又不是沒有糧食吃,做什麼要去海上冒險?”

  錢尚書實在忍不住了:“朝廷不是每日給你發米麼,怎麼陳大人家裡還月月都去米鋪買上等的好米?照陳大人你方才說的,朝廷給你發的吃的你還惦記外頭的,是不是也在剁了自己的手啊?”

  “這怎麼能相提並論?”陳大人被懟得臉色通紅。

  “怎麼不能?放到別人身上就是閒著沒事兒故意尋死,放在你身上就理所應當了?”

  好在還有別人立馬替陳大人迎難而上,辯解道:“話不是這麼說,陳大人買米毫無風險,可這齣海卻是個賠錢買賣,先不說造船的事兒,若是出海的人折損了,這人命的官司得放在誰身上?放錢尚書您身上?還是放聖上身上?錢尚書你鼓動聖上造船出海,分明是陷聖上於不義!”

  “這話說得再對不過了,況且還有一件錢尚書都沒說清楚,這紅薯一事是顧大人道聽途說,那個船戶也只是一面之詞,除了他旁人也都沒有聽說過,這事情本來就不靠譜,如此勞心勞力地去尋,未免太傻了些。”

  “另外,那紅薯既然是如此高產之物,海外之國怎會輕易讓別人得了去,這說是出海尋寶,到時候可千萬別寶貝沒尋到,結果反弄了一身騷。”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