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頁
淨瓶「啊」了一聲:「怎麼會……」
她慌忙捂住嘴,生怕自己說出什麼誹謗先帝的話來。
孟濯纓輕輕一笑:這小丫頭,膽小謹慎,且不懂事,又是外面買來的,什麼都不知曉。加之性情活潑開朗,引人發笑,怪不得,那位挑中了她進來照看她。
孟濯纓又繼續道:「但先帝應當是很快就後悔了。因為當時的大理寺卿聶玉,也就是你所說的那個劫囚車的大官,很快給先帝上詔,將案件原原本本的告知了先帝。」
「阿雲本不該死。一則,她當時未出母喪,且母親是新故,她就被人欺騙,簽下婚書,非她所願。這婚書也可作廢。就算不上以妻殺夫。二則,她也是誤殺,並沒有殺人意圖,只是石頭恰好砸中要害。」
淨瓶又問:「那她為什麼還是要死?」
因為先帝死不認錯啊。
孟濯纓心說,面上只淡淡的:「先帝看了詔書,只說,三綱五常。夫為妻綱,這是不容顛覆的。不過,卻又說,阿雲是為了救人,乃見義為之,後來見了阿雲一面,問她臨死前有什麼願望。」
淨瓶抹掉眼淚,脫口而出:「阿雲自然是不想死啊!」
孟濯纓道:「阿雲那孩子……她當時只有十三歲,自然是個孩子,她自知死罪難逃,找先帝要了一百兩銀子,還要回去,親自給母親修墳。先帝覺得心下甚慰,自然同意。」
一百兩銀子,買了這個小姑娘的命,也買了先帝自己一個心安。
可途中,聶玉怎麼也看不下去,又出了么蛾子。也就有了如今的事。
當日淨瓶稀里糊塗的說起來,孟濯纓便擔心是她師傅。
竟然果真是師傅他老人家出事了。
孟濯纓無意識的摸了摸手腕,發覺空空如也,又對淨瓶道:「父親今日可回府了?」
淨瓶連連點頭:「小姐早上說,想吃昭華坊哪一家的三鮮雞湯米粉,侯爺親自去買了。之後便一直沒出門了。」
淨瓶說完,舔了舔嘴唇,回味不止。孟濯纓根本沒吃兩口,全賞給她了。
「小姐,也真是奇了,您自小不在京城,怎麼對京中的吃食這麼清楚?老爺自己還帶了一碗回來吃呢!」
孟濯纓淺淺一笑,讓淨瓶裝了一碗牛乳酥酪,去前院見慶安候。
慶安候正在書房練大字,聽說她過來了,顯得有些吃驚。
孟濯纓讓侍女退下,開門見山:「侯爺近日若是進宮,我想隨侯爺一起,進宮見見天子。」
余侯爺有些吃不准她這是什麼意思。
人是天子帶來的,放在這兒好生養著。頭一個月,她時常不好,好幾次腳踩在鬼門關里,連退休的老院判都被「請」來,長住侯府。
如今她是好起來了,余侯爺才算睡了幾個安穩覺。
余侯爺琢磨的時間有點長,終於還是問:「不知,是否有什麼要事?」
孟濯纓道:「侯爺,您可曾聽聞,近來京中傳揚的沸沸揚揚的那樁阿雲案?」
余侯爺便笑道:「泓兒,你如今已是閨閣千金,那大理寺的案子,自有能人去管。阿雲案我也有所關注,那婦人的確可惜,你且耐心等一等,也許有轉機也說不定。」
孟濯纓語出驚人:「侯爺,那位劫囚的前任大理寺卿聶玉,正是我的師傅。」
余侯爺頓時真的驚住了。
他先打發走了孟濯纓,便開始思量,究竟要不要她進宮。
以她的性情,以德報怨自然是不可能的,且看她對鎮國公的態度就知道,說以直報怨都抬舉她了,簡直是睚眥必報的性子。
她前些時日,不吵不鬧,也不曾說要出門,也沒提出要見陛下,今日卻為聶玉來了。可見這位師傅對她的重要性。
他若是攔她,只怕真是要惹惱她了。
第136章 重逢
天子李瑾聽了余侯爺的話, 當先便問:「老師是說, 她自好轉, 就從不曾要出門,今日只是因聶玉之事, 才要見我?」
余侯爺道:「是。小女醒來之後,便只是在園中走走,最多去一下後園。」並沒有什麼多餘的好奇心。
余侯爺不曾說,但弦外之音李瑾自然懂了。
他派去那麼多太醫,還有那些流水一樣的名貴藥材和補品,他最信重的乳母嬤嬤也時常去看她。憑她的聰慧,不難從這些痕跡和余侯爺對她的恭敬態度中猜出,究竟是誰救了她。
可她卻沒有開口求見。究竟是不在意, 還是覺得沒必要?
或者,她究竟明不明白,他的意思?
以往他從沒有表露過一點半點, 可如今時機已經差不多了。
丁鶴齡被活捉回京, 加上那些證據, 足夠在皇室宗親面前,證實肅王李瑚所為賣國之事。益州險些起了兵亂, 就全拜他野心所賜。
他拿著罪證名冊與太后談判, 太后無可奈何,為保住李瑚, 已經退步,讓李瑚去最為荒涼的利州, 且將最為寵愛的幼子留在京中為質。
太后自己則選擇了另一條路,她也留在京中,卻去西山白馬寺長住,為先帝和萬千子民祈福。
太后主動提出時,李瑾簡直覺得可笑。
這就是他的母親,生身之母,事涉李瑚,她必定為他考慮周到,點點滴滴都不會有遺漏。為了保住李瑚的名聲和性命,不惜將李瑚之子和自己都放在京中作為人質。
她的慈母心腸,何曾賜過一點半點給他?
她慌忙捂住嘴,生怕自己說出什麼誹謗先帝的話來。
孟濯纓輕輕一笑:這小丫頭,膽小謹慎,且不懂事,又是外面買來的,什麼都不知曉。加之性情活潑開朗,引人發笑,怪不得,那位挑中了她進來照看她。
孟濯纓又繼續道:「但先帝應當是很快就後悔了。因為當時的大理寺卿聶玉,也就是你所說的那個劫囚車的大官,很快給先帝上詔,將案件原原本本的告知了先帝。」
「阿雲本不該死。一則,她當時未出母喪,且母親是新故,她就被人欺騙,簽下婚書,非她所願。這婚書也可作廢。就算不上以妻殺夫。二則,她也是誤殺,並沒有殺人意圖,只是石頭恰好砸中要害。」
淨瓶又問:「那她為什麼還是要死?」
因為先帝死不認錯啊。
孟濯纓心說,面上只淡淡的:「先帝看了詔書,只說,三綱五常。夫為妻綱,這是不容顛覆的。不過,卻又說,阿雲是為了救人,乃見義為之,後來見了阿雲一面,問她臨死前有什麼願望。」
淨瓶抹掉眼淚,脫口而出:「阿雲自然是不想死啊!」
孟濯纓道:「阿雲那孩子……她當時只有十三歲,自然是個孩子,她自知死罪難逃,找先帝要了一百兩銀子,還要回去,親自給母親修墳。先帝覺得心下甚慰,自然同意。」
一百兩銀子,買了這個小姑娘的命,也買了先帝自己一個心安。
可途中,聶玉怎麼也看不下去,又出了么蛾子。也就有了如今的事。
當日淨瓶稀里糊塗的說起來,孟濯纓便擔心是她師傅。
竟然果真是師傅他老人家出事了。
孟濯纓無意識的摸了摸手腕,發覺空空如也,又對淨瓶道:「父親今日可回府了?」
淨瓶連連點頭:「小姐早上說,想吃昭華坊哪一家的三鮮雞湯米粉,侯爺親自去買了。之後便一直沒出門了。」
淨瓶說完,舔了舔嘴唇,回味不止。孟濯纓根本沒吃兩口,全賞給她了。
「小姐,也真是奇了,您自小不在京城,怎麼對京中的吃食這麼清楚?老爺自己還帶了一碗回來吃呢!」
孟濯纓淺淺一笑,讓淨瓶裝了一碗牛乳酥酪,去前院見慶安候。
慶安候正在書房練大字,聽說她過來了,顯得有些吃驚。
孟濯纓讓侍女退下,開門見山:「侯爺近日若是進宮,我想隨侯爺一起,進宮見見天子。」
余侯爺有些吃不准她這是什麼意思。
人是天子帶來的,放在這兒好生養著。頭一個月,她時常不好,好幾次腳踩在鬼門關里,連退休的老院判都被「請」來,長住侯府。
如今她是好起來了,余侯爺才算睡了幾個安穩覺。
余侯爺琢磨的時間有點長,終於還是問:「不知,是否有什麼要事?」
孟濯纓道:「侯爺,您可曾聽聞,近來京中傳揚的沸沸揚揚的那樁阿雲案?」
余侯爺便笑道:「泓兒,你如今已是閨閣千金,那大理寺的案子,自有能人去管。阿雲案我也有所關注,那婦人的確可惜,你且耐心等一等,也許有轉機也說不定。」
孟濯纓語出驚人:「侯爺,那位劫囚的前任大理寺卿聶玉,正是我的師傅。」
余侯爺頓時真的驚住了。
他先打發走了孟濯纓,便開始思量,究竟要不要她進宮。
以她的性情,以德報怨自然是不可能的,且看她對鎮國公的態度就知道,說以直報怨都抬舉她了,簡直是睚眥必報的性子。
她前些時日,不吵不鬧,也不曾說要出門,也沒提出要見陛下,今日卻為聶玉來了。可見這位師傅對她的重要性。
他若是攔她,只怕真是要惹惱她了。
第136章 重逢
天子李瑾聽了余侯爺的話, 當先便問:「老師是說, 她自好轉, 就從不曾要出門,今日只是因聶玉之事, 才要見我?」
余侯爺道:「是。小女醒來之後,便只是在園中走走,最多去一下後園。」並沒有什麼多餘的好奇心。
余侯爺不曾說,但弦外之音李瑾自然懂了。
他派去那麼多太醫,還有那些流水一樣的名貴藥材和補品,他最信重的乳母嬤嬤也時常去看她。憑她的聰慧,不難從這些痕跡和余侯爺對她的恭敬態度中猜出,究竟是誰救了她。
可她卻沒有開口求見。究竟是不在意, 還是覺得沒必要?
或者,她究竟明不明白,他的意思?
以往他從沒有表露過一點半點, 可如今時機已經差不多了。
丁鶴齡被活捉回京, 加上那些證據, 足夠在皇室宗親面前,證實肅王李瑚所為賣國之事。益州險些起了兵亂, 就全拜他野心所賜。
他拿著罪證名冊與太后談判, 太后無可奈何,為保住李瑚, 已經退步,讓李瑚去最為荒涼的利州, 且將最為寵愛的幼子留在京中為質。
太后自己則選擇了另一條路,她也留在京中,卻去西山白馬寺長住,為先帝和萬千子民祈福。
太后主動提出時,李瑾簡直覺得可笑。
這就是他的母親,生身之母,事涉李瑚,她必定為他考慮周到,點點滴滴都不會有遺漏。為了保住李瑚的名聲和性命,不惜將李瑚之子和自己都放在京中作為人質。
她的慈母心腸,何曾賜過一點半點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