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頁
馬小璇一直以為,這褲衩是別的女人幫忙縫的,一直想問來著,又不太好意思。
後來漸漸就給忘了,現在突然想到,才覺得,那應該是高智源自己縫的吧。
可是當她向高智源問起這事時,高智源拒不承認自己曾經穿過那麼破的褲衩。
這些全都是後來的事。
眼下,他們收拾好了新家,把該買的東西都買了,又把兩個還不到一歲半的孩子送到醫院職工託管班,先讓他們在託管班適應幾天。
等孩子逐漸適應託管班後,大學也正式開學。
馬小璇帶著錄取通知書、介紹信、糧油關係轉移證明,到申城政法大學報到,正式成為恢復全國高考後第一批大學生。
大學校園離醫院有段距離,她每天早起,匆匆洗刷就去食堂買了早飯,坐半個小時的公交去學校。
照顧孩子的任務全部交給高智源。
高智源帶孩子起床,給他們穿衣洗臉,帶他們吃飯,再把他們送到醫院職工託兒所,然後才能去上班。
中午一下班,就要去帶孩子吃飯,吃完飯再送去。
有時候遇到值班,沒空照顧孩子,就只能讓正在上高中的邵默幫忙。
每天忙到屁股冒煙。
他們剛在這邊安頓好,就收到京城的哥哥姐姐寄來的包裹,有孩子的衣服玩具,吃的用的,糧油肉票,甚至還有京城的特色點心。
其實他們不缺吃穿。
原本在農場就存了幾千塊錢,空間裡的物資還有不少,還存了很多從農場帶過來的肉類和蔬菜。
加上他們的工資和學校補助,一家人的生活還是很富裕的。
讓哥哥姐姐們不用寄那麼多東西過來,哥哥姐姐還是源源不斷往這寄,一如既往地慣著這個小弟弟。
後來,二姐樓淑玉到申城出差,特意到仁慈醫院看望他們,見他們一家人生活的不錯,感到非常欣慰。
馬小璇也一直跟新盛農場保持聯繫,每個星期都寫信回去,通過信件關注那邊的情況。
自他們離開農場後,大批知青接連返城,農場人員流失非常嚴重。
學校沒人上課,地里的拖拉機趴窩了,廣播站沒人,衛生室空了。
之前是有能力、有關係的走了,現在沒有關係的人,也能辦回去。
有些在當地結了婚的,為了返城不惜拋家棄子,辦了離婚手續。
劉建業其實早就能辦回京城的,但黎夢夢一直不肯走,劉建業怕他自己走了以後,黎夢夢別再去干傻事,所以一直在農場蹲著,每天催著黎夢夢離開。
再加上黎夢夢在京城的父母也催,而黎夢夢眼看著老馬對她無動於衷,終於漸漸死了心。
最終,黎夢夢在巨大的壓力下,只好忍痛放棄了這段感情,背上行囊,和劉建業一塊回了京城。
知青們回城的手續,都是張文遠給辦的。
張文遠在每個回城知青的准遷證上蓋了章以後,最後終於也給自己的准遷證上蓋了紅紅的大戳,把建設農場的艱苦任務,留給了其他人。
第314章
咱倆一起打光棍
張文遠回到申城以後,特意到仁慈醫院去看望何院長、邵默,還有高智源、馬小璇一家。
農場的知青,大多來自三個地方,省城,京城,還有申城,所以回到申城的知青不少,足有幾十個之多。
知青們為農場奉獻了最好的青春年華,回城之後,他們之間不自覺地形成一種特殊的友誼,偶爾會碰面聚會,回憶當年在農場的艱苦歲月。
然而,回城並不意味著結束,而是另一種開始。
回城知青面臨著諸多現實問題,這些問題大同小異,不外乎工作與住房,以及其他因為工作和住房帶來的困難。
張文遠回城之後不到半年,突然有一天,他又到醫院來找高智源和馬小璇,告訴他們,他已經決定離開申城,再回新盛農場。
這個決定讓高智源夫婦有些吃驚。
原來,張文遠不但遇到了住房和工作問題,還遇到了感情上的打擊。
張文遠在農場時就悄悄談了個對象,也是來自申城的知青,名叫王秋燕。
就是曾經跟黎夢夢在宿舍打架,互相扯頭髮的那個人。
兩人在農場時,張文遠是農場的幹部,地位很高,王秋燕只是個普通農工,平時還要巴結張文遠,對張文遠非常好,可以說低眉順眼、言聽計從。
可是,回到申城後,兩人的情況就對調了。
王秋燕頂了母親在國營工廠的職,成為一名高高在上的國營大廠的工人。
而張文遠的工作沒那麼順利,回城後,一直在家當待業青年。
後來,張文遠的母親實在沒辦法,只好把自己在街道辦一家小工廠的工作給了兒子,自己提前退休在家。
張文遠無可奈何,只好去了這家作坊式的小廠子糊紙盒,每月只領二十塊錢工資。
二十塊錢工資,若在農場還能過的下去。
但在申城這樣的大城市,吃飯都成問題。
這還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因為自己的工作,他的地位一下子比女朋友低了很多。
一個是國營大廠的正式工,一個是街道辦小作坊的工人,這等級一下子就有了高下之分。
從前王秋燕要捧著張文遠,如今張文遠落魄,王秋燕對他的態度發生了巨大轉變,變得愛理不睬。
後來漸漸就給忘了,現在突然想到,才覺得,那應該是高智源自己縫的吧。
可是當她向高智源問起這事時,高智源拒不承認自己曾經穿過那麼破的褲衩。
這些全都是後來的事。
眼下,他們收拾好了新家,把該買的東西都買了,又把兩個還不到一歲半的孩子送到醫院職工託管班,先讓他們在託管班適應幾天。
等孩子逐漸適應託管班後,大學也正式開學。
馬小璇帶著錄取通知書、介紹信、糧油關係轉移證明,到申城政法大學報到,正式成為恢復全國高考後第一批大學生。
大學校園離醫院有段距離,她每天早起,匆匆洗刷就去食堂買了早飯,坐半個小時的公交去學校。
照顧孩子的任務全部交給高智源。
高智源帶孩子起床,給他們穿衣洗臉,帶他們吃飯,再把他們送到醫院職工託兒所,然後才能去上班。
中午一下班,就要去帶孩子吃飯,吃完飯再送去。
有時候遇到值班,沒空照顧孩子,就只能讓正在上高中的邵默幫忙。
每天忙到屁股冒煙。
他們剛在這邊安頓好,就收到京城的哥哥姐姐寄來的包裹,有孩子的衣服玩具,吃的用的,糧油肉票,甚至還有京城的特色點心。
其實他們不缺吃穿。
原本在農場就存了幾千塊錢,空間裡的物資還有不少,還存了很多從農場帶過來的肉類和蔬菜。
加上他們的工資和學校補助,一家人的生活還是很富裕的。
讓哥哥姐姐們不用寄那麼多東西過來,哥哥姐姐還是源源不斷往這寄,一如既往地慣著這個小弟弟。
後來,二姐樓淑玉到申城出差,特意到仁慈醫院看望他們,見他們一家人生活的不錯,感到非常欣慰。
馬小璇也一直跟新盛農場保持聯繫,每個星期都寫信回去,通過信件關注那邊的情況。
自他們離開農場後,大批知青接連返城,農場人員流失非常嚴重。
學校沒人上課,地里的拖拉機趴窩了,廣播站沒人,衛生室空了。
之前是有能力、有關係的走了,現在沒有關係的人,也能辦回去。
有些在當地結了婚的,為了返城不惜拋家棄子,辦了離婚手續。
劉建業其實早就能辦回京城的,但黎夢夢一直不肯走,劉建業怕他自己走了以後,黎夢夢別再去干傻事,所以一直在農場蹲著,每天催著黎夢夢離開。
再加上黎夢夢在京城的父母也催,而黎夢夢眼看著老馬對她無動於衷,終於漸漸死了心。
最終,黎夢夢在巨大的壓力下,只好忍痛放棄了這段感情,背上行囊,和劉建業一塊回了京城。
知青們回城的手續,都是張文遠給辦的。
張文遠在每個回城知青的准遷證上蓋了章以後,最後終於也給自己的准遷證上蓋了紅紅的大戳,把建設農場的艱苦任務,留給了其他人。
第314章
咱倆一起打光棍
張文遠回到申城以後,特意到仁慈醫院去看望何院長、邵默,還有高智源、馬小璇一家。
農場的知青,大多來自三個地方,省城,京城,還有申城,所以回到申城的知青不少,足有幾十個之多。
知青們為農場奉獻了最好的青春年華,回城之後,他們之間不自覺地形成一種特殊的友誼,偶爾會碰面聚會,回憶當年在農場的艱苦歲月。
然而,回城並不意味著結束,而是另一種開始。
回城知青面臨著諸多現實問題,這些問題大同小異,不外乎工作與住房,以及其他因為工作和住房帶來的困難。
張文遠回城之後不到半年,突然有一天,他又到醫院來找高智源和馬小璇,告訴他們,他已經決定離開申城,再回新盛農場。
這個決定讓高智源夫婦有些吃驚。
原來,張文遠不但遇到了住房和工作問題,還遇到了感情上的打擊。
張文遠在農場時就悄悄談了個對象,也是來自申城的知青,名叫王秋燕。
就是曾經跟黎夢夢在宿舍打架,互相扯頭髮的那個人。
兩人在農場時,張文遠是農場的幹部,地位很高,王秋燕只是個普通農工,平時還要巴結張文遠,對張文遠非常好,可以說低眉順眼、言聽計從。
可是,回到申城後,兩人的情況就對調了。
王秋燕頂了母親在國營工廠的職,成為一名高高在上的國營大廠的工人。
而張文遠的工作沒那麼順利,回城後,一直在家當待業青年。
後來,張文遠的母親實在沒辦法,只好把自己在街道辦一家小工廠的工作給了兒子,自己提前退休在家。
張文遠無可奈何,只好去了這家作坊式的小廠子糊紙盒,每月只領二十塊錢工資。
二十塊錢工資,若在農場還能過的下去。
但在申城這樣的大城市,吃飯都成問題。
這還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因為自己的工作,他的地位一下子比女朋友低了很多。
一個是國營大廠的正式工,一個是街道辦小作坊的工人,這等級一下子就有了高下之分。
從前王秋燕要捧著張文遠,如今張文遠落魄,王秋燕對他的態度發生了巨大轉變,變得愛理不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