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頁
不過……
僅憑現在這些,還沒辦法完全將端王和江時拍死吧?
於是這些原本匯聚在端王和江時身上的視線,又陸陸續續轉向了衛如流和慕秋。
衛如流沒有辜負大家的期待。
他開口,做了個合理的推測。
「在座諸位都是聰明人,應該看得出來,山海關大戰戰敗,很可能是有人將軍事布防出賣給了北涼!」
「再加上江安有把柄落在北涼手裡,我認為,這份軍事布防,很可能是江安轉交給北涼主將的。而且在大戰結束後,江安刻意製造了謠言,讓倖存士兵誤以為這一戰會敗,錯完全在容國公,污衊戰功赫赫、為國犧牲的老將軍!」
「對這個結論,諸位有異議嗎?」
郁墨積極附和:「沒有異議。」
簡言之連忙跟上:「當然沒有異議。」
其他官員沒有答話,但有不少人都默默點了頭,顯然是認可這番推論的。
「這樣的話,又有新的問題出現了。」
衛如流繼續往下推。
「十年前,江安才剛考中進士,以他的身份地位,絕對沒可能接觸到軍事布防這樣的機密。我更傾向於,是其他人通過某種途徑偷看到軍事布防,再命江安把軍事布防從京城送去前線。」
他的語速並不快,咬字清晰而有力,保證每個人都能聽清他說的話。
「諸位大人可以去查查十年前的戰報,就在山海關大戰爆發前夕,容國公曾命人八百里加急,將一份戰報送到……」
很罕見地,衛如流說到這裡,竟是停頓了片刻。
其他人疑惑看向衛如流,不明白他為什麼會說著說著突然停下來。
只有慕秋,在第一時間猜到了衛如流的心理。
她很自然地往下說道:「戰報八百里加急送到了太子衛煜手裡,這份戰報裡面,便提到了山海關的所有軍事布防。」
「君不密則失臣,我想……是有心懷不軌之人看到了這份戰報,才導致軍事布防的外泄。」
這一番話,算得上是對戾太子的批評。
不管怎麼說,軍事布防都是在戾太子手裡泄露出去的,他不夠謹慎,給了小人可趁之機。
衛如流身為人子,自然不太方便將這些話宣之於口。
「這份戰報一直被放在御書房裡,能自由出入御書房的人並不多。」
「但——」
「端王殿下,你身為太子的嫡親弟弟,太子懷疑誰都不會懷疑你,所以,當時你是完全可以自由出入御書房的!」
話鋒一轉,慕秋將矛頭徹底對準了端王。
第九十六章 「不堪為人子,不堪為人弟……
衙門裡的氣氛瞬間凝滯,眾人連大氣都不敢喘,周遭靜謐得連頭髮掉在地上的聲音都能被聽見。
面對慕秋來勢洶洶的質問,端王面無表情抬手鼓掌:「你二人的故事編得真不錯,本王聽著,比酒樓說書人說的都要吸引人。」
出賣軍事機密給敵國,這樣的罪名,他不可能認,也擔不起。
慕秋唇角微微一彎,臉上浮現出淡淡笑意,這抹笑意讓凝滯的空氣再次恢復流動:「端王殿下覺得臣女和衛少卿說的話,有哪裡不對勁嗎?」
端王冷笑,仿佛不屑於回答。
可事實上,他的後背已經被冷汗浸濕,牙關也在無意識顫抖。
沒有人比他更清楚,衛如流和慕秋說的這番話,距離真相到底有多近。
或者應該說,他們方才所說的,與真相一字不差。
他們怎麼會知道得這麼詳細!?
莫非……他們手裡真的掌握了什麼能定他罪的證據?
不,不可能,那件事情他做得那么小心,怎麼可能會遺留下證據。
可令端王震驚的是,慕秋居然真的又掏出了一沓證物。
——這些全部都是慕秋從平王那裡得到的。
平王一直視端王為敵人,這幾年間,他從未停止過搜集端王的罪證,皇天不負有心人,花費那麼多時間和精力,總會有些收穫。
當年的事情,端王確實清掃得很乾淨,但只要做過,總會留下蛛絲馬跡。
「這裡面,裝著三樣東西。」
「第一樣,是當年御書房侍衛的證詞。他可以證明,當年能夠不經通報就自由進出御書房的,除了太子,就只有端王殿下。」
「建元三十七年十月十二日,山海關大戰爆發前半個月,端王殿下為何孤身一人進入御書房?又為何行跡鬼祟從御書房裡出來?」
端王垂在身側的手緩緩握成了拳。
不等端王思索出辯解的話語,慕秋繼續說道:「第二樣,是建元三十七年七月到十月的帝王起居注。」
起居注,主要是史官記錄帝王的言行錄。
那期間,建元帝一直纏綿病榻,關於他本人的言行沒什麼好記錄的,但裡面清晰記錄了皇子、皇孫、后妃來他榻前侍疾的次數。
「那期間,太子衛煜忙於國事,不能時時在榻前盡孝道,便派了皇長孫代為侍疾,他本人則是每三日尋太醫過問一次陛下的身體。可端王殿下您,在那四個月里,只來探望過陛下兩次。」
「第三樣,是幾份彈劾摺子。御史彈劾端王殿下在大庭廣眾之下,屢次對太子出言不遜。」
「敢問端王殿下,那時候在忙些什麼,以至於忘了為人子、為人弟應有的孝悌!?」
僅憑現在這些,還沒辦法完全將端王和江時拍死吧?
於是這些原本匯聚在端王和江時身上的視線,又陸陸續續轉向了衛如流和慕秋。
衛如流沒有辜負大家的期待。
他開口,做了個合理的推測。
「在座諸位都是聰明人,應該看得出來,山海關大戰戰敗,很可能是有人將軍事布防出賣給了北涼!」
「再加上江安有把柄落在北涼手裡,我認為,這份軍事布防,很可能是江安轉交給北涼主將的。而且在大戰結束後,江安刻意製造了謠言,讓倖存士兵誤以為這一戰會敗,錯完全在容國公,污衊戰功赫赫、為國犧牲的老將軍!」
「對這個結論,諸位有異議嗎?」
郁墨積極附和:「沒有異議。」
簡言之連忙跟上:「當然沒有異議。」
其他官員沒有答話,但有不少人都默默點了頭,顯然是認可這番推論的。
「這樣的話,又有新的問題出現了。」
衛如流繼續往下推。
「十年前,江安才剛考中進士,以他的身份地位,絕對沒可能接觸到軍事布防這樣的機密。我更傾向於,是其他人通過某種途徑偷看到軍事布防,再命江安把軍事布防從京城送去前線。」
他的語速並不快,咬字清晰而有力,保證每個人都能聽清他說的話。
「諸位大人可以去查查十年前的戰報,就在山海關大戰爆發前夕,容國公曾命人八百里加急,將一份戰報送到……」
很罕見地,衛如流說到這裡,竟是停頓了片刻。
其他人疑惑看向衛如流,不明白他為什麼會說著說著突然停下來。
只有慕秋,在第一時間猜到了衛如流的心理。
她很自然地往下說道:「戰報八百里加急送到了太子衛煜手裡,這份戰報裡面,便提到了山海關的所有軍事布防。」
「君不密則失臣,我想……是有心懷不軌之人看到了這份戰報,才導致軍事布防的外泄。」
這一番話,算得上是對戾太子的批評。
不管怎麼說,軍事布防都是在戾太子手裡泄露出去的,他不夠謹慎,給了小人可趁之機。
衛如流身為人子,自然不太方便將這些話宣之於口。
「這份戰報一直被放在御書房裡,能自由出入御書房的人並不多。」
「但——」
「端王殿下,你身為太子的嫡親弟弟,太子懷疑誰都不會懷疑你,所以,當時你是完全可以自由出入御書房的!」
話鋒一轉,慕秋將矛頭徹底對準了端王。
第九十六章 「不堪為人子,不堪為人弟……
衙門裡的氣氛瞬間凝滯,眾人連大氣都不敢喘,周遭靜謐得連頭髮掉在地上的聲音都能被聽見。
面對慕秋來勢洶洶的質問,端王面無表情抬手鼓掌:「你二人的故事編得真不錯,本王聽著,比酒樓說書人說的都要吸引人。」
出賣軍事機密給敵國,這樣的罪名,他不可能認,也擔不起。
慕秋唇角微微一彎,臉上浮現出淡淡笑意,這抹笑意讓凝滯的空氣再次恢復流動:「端王殿下覺得臣女和衛少卿說的話,有哪裡不對勁嗎?」
端王冷笑,仿佛不屑於回答。
可事實上,他的後背已經被冷汗浸濕,牙關也在無意識顫抖。
沒有人比他更清楚,衛如流和慕秋說的這番話,距離真相到底有多近。
或者應該說,他們方才所說的,與真相一字不差。
他們怎麼會知道得這麼詳細!?
莫非……他們手裡真的掌握了什麼能定他罪的證據?
不,不可能,那件事情他做得那么小心,怎麼可能會遺留下證據。
可令端王震驚的是,慕秋居然真的又掏出了一沓證物。
——這些全部都是慕秋從平王那裡得到的。
平王一直視端王為敵人,這幾年間,他從未停止過搜集端王的罪證,皇天不負有心人,花費那麼多時間和精力,總會有些收穫。
當年的事情,端王確實清掃得很乾淨,但只要做過,總會留下蛛絲馬跡。
「這裡面,裝著三樣東西。」
「第一樣,是當年御書房侍衛的證詞。他可以證明,當年能夠不經通報就自由進出御書房的,除了太子,就只有端王殿下。」
「建元三十七年十月十二日,山海關大戰爆發前半個月,端王殿下為何孤身一人進入御書房?又為何行跡鬼祟從御書房裡出來?」
端王垂在身側的手緩緩握成了拳。
不等端王思索出辯解的話語,慕秋繼續說道:「第二樣,是建元三十七年七月到十月的帝王起居注。」
起居注,主要是史官記錄帝王的言行錄。
那期間,建元帝一直纏綿病榻,關於他本人的言行沒什麼好記錄的,但裡面清晰記錄了皇子、皇孫、后妃來他榻前侍疾的次數。
「那期間,太子衛煜忙於國事,不能時時在榻前盡孝道,便派了皇長孫代為侍疾,他本人則是每三日尋太醫過問一次陛下的身體。可端王殿下您,在那四個月里,只來探望過陛下兩次。」
「第三樣,是幾份彈劾摺子。御史彈劾端王殿下在大庭廣眾之下,屢次對太子出言不遜。」
「敢問端王殿下,那時候在忙些什麼,以至於忘了為人子、為人弟應有的孝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