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萬萬沒有想到,文官里出了一個異端。

  如此一來,賀蘭敏之在這群人眼中頓時就親切了許多,算是半融入了軍營里。

  賀蘭敏之經過這些天的觀察也算是了解了這群人的脾氣,比武是最快融入的辦法,雖然最後這一場沒贏,但他也不覺遺憾。

  沒贏,繼續練唄。

  不是習武奇才的這一事實,他接受良好,並不覺憤懣。

  這一場下來,賀蘭敏之跟鄧校尉合了脾氣,約好了回頭再比。他雖然一直跟鄧校尉說著話,但目光卻一直不著痕跡地打量著附近的人群,想要找出方才第一個出聲的人。

  若他沒有猜錯,那個聲音的主人應該是蕭明晟。

  雖說他不知道蕭明晟用了什麼法子,竟真將他一個新科進士弄到了這一次的征遼東大軍里,還得了這麼一個從六品上的官職,比起一般進士的起點還高了兩層,但賀蘭敏之更珍惜的是這一次上戰場的機會。

  李勣李大統領日理萬機,手邊即使需要文官幫忙處理一些軍機要務,他也會選擇那些跟他磨合過一段時間的人。賀蘭敏之沒有經驗,沒有人脈,自然會被李勣忽視。

  對於賀蘭敏之而言,軍中庶務好處理,他熟悉兩天就辦得漂漂亮亮。但一直默默無聞地幹活,等到了戰場上,他也只是一個管通信的普通小官。若是只能看著不能插手,那他又何苦來著一趟。

  賀蘭敏之觀察了七日,最終將突破點放在了北營上。效果很不錯,而方才那一聲故意點出了他的身份,更是助他贏得了軍營上下的好感。

  雖然聲音不對,但賀蘭敏之就是覺得,那就是蕭明晟。再者,聲音不同算什麼,初見那一回,蕭明晟那傢伙可是故意偽裝成婉轉女聲唬他來著。

  ……不,那不是初次見面。

  初次應當是入長安的第二日,同窗邀他去狀元樓。在走進狀元樓的那一刻,他忽然心生異樣,下意識抬頭,便看到了斜坐在酒肆二樓圍欄處的蕭明晟。

  那一刻,心頭,似乎不受控制地一跳。

  *

  這一批文官里出了個異端的事情,很快傳遍軍營,就連正在帥帳中觀看遼東地圖的征遼東大總管李勣都聽說了這件事。

  這事兒還是薛仁貴說笑般提起的。

  薛仁貴這麼一說,李勣也想起自己帳下那個模樣比姑娘還要好看的通事舍人,頓時大笑,道:「這敢情好,當初瞧他那模樣,還以為是個孬性子,沒想到也有個硬骨頭。好,好極了!我大唐人,就要有這種硬脾氣。」

  李勣一向不耐煩文官那一套,不然也不會在當今聖上即位那一年將他從疊州詔回,大加封賞重用卻還要請辭尚書左僕射之位。他不是怕長孫無忌,而是實在膩煩他搞的那套傾軋之術。

  就那老匹夫,打又打不得,罵又罵不過,他還是皇帝的母舅,處理不好就是一樁麻煩事。莫不如他後退一步,只要長孫無忌不來找茬,他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只沒想到的是,長孫無忌胃口太大,先聯合太原王氏又親近范陽盧氏,大肆攬權妄圖操控聖上的嘴臉太過噁心人,硬是磨去了聖上對他的那點親情眷顧,得了個抄家流放的結局。

  不客氣地說,聖人是三十多歲,不是三歲十三歲,即使是輔政大臣,也不能事事想要為聖人做主。更何況,長孫無忌所行之事還充滿了私心,根本沒眼看。

  說起來,上一個被李勣稱讚的文官正是如今的安西都護裴行儉。

  因為長孫無忌,很長一段時間裡,李勣看朝中那群文官都不順眼。但裴行儉不同,他明經及第,官拜長安縣令,卻是出身將門,還是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的弟子。

  看在蘇定方的面子上,在長孫無忌差點將裴行儉拉下那灘渾水的時候,李勣眼疾手快,直接向聖上諫言,將裴行儉外放到西域,做了安西都護府長史,論官位算是升了一點。沒兩年,裴行儉升任安西都護,功績卓著,治下西域各國盡皆歸附大唐。

  在長孫無忌倒台後,聖上本想召裴行儉回京,還是裴行儉自己上書,希望將安西四鎮治理好了再回京。

  聖上自無不允,還發旨誇獎了裴行儉一番,可見此人簡在帝心。

  帥帳中,李勣大笑後,心中又是惆悵又是欣慰。

  惆悵自己年事已高,不知還能夠為大唐開疆拓土多久,家中子孫都是成器的,就是沒一個是上戰場的料,怕是李家未來要轉型他原本最看不上的文官世家了。

  但也欣慰朝中武將新血未斷,無論是遠在西域的裴行儉,還是此次隨他出征的薛仁貴、龐同善、契苾何力,都是將帥之才。縱是日後突厥回紇再起不臣之心,他們也能夠將它們擊敗。

  還有他帳下的賀蘭敏之,李勣並沒有像賀蘭敏之以為的那樣對他全然無視,畢竟是一紙聖旨,聖上親派到大軍中的人,李勣習慣性地觀察過他。連他都沒有發現賀蘭敏之原是這麼個性子,不然也不會在聽說賀蘭敏之挑了四人,惜敗一位校尉之手時會那麼驚訝。

  驚訝之後便是驚喜。

  有脾氣好,最怕的就是人沒有脾氣。

  就讓他看看,他這帳下,賀蘭敏之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吧。

  *

  賀蘭敏之不知自己已經上了李勣的觀察名單,在與那位姓鄧的校尉約好了來日再戰後,賀蘭敏之就回到了自己居住的帳篷。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