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程無節本就是個沒那麼多規矩講究的人,此時打斷了柳戈的話,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妥的。

  李叱看向他:「你知道此人?」

  程無節點了點頭,然後問柳戈道:「可是洞閣縣的遏軻摩?」

  柳戈搖頭道:「不知道是哪裡人,但名字確實是這個,兇狠善戰,治兵有些門道。」

  程無節看向李叱道:「殿下,如果是洞閣縣的那個遏軻摩,那……這一仗我沒法打了。」

  他一臉的歉然。

  「那是……我最好的朋友。」

  李叱問道:「你最好的朋友,為何成了邪教之人?」

  程無節搖頭:「幾年前,他離開洞閣縣,我問他要去做什麼,他說要去尋自己的前程,當年軒轅先生傳授武藝的時候,其實是傳授給我們兩個。」

  「遏軻摩比我聰明,比我好學,也比我上進,他從軒轅先生那學來的,比我要多的多,我記不住的,他總是看一遍學一次就能懂。」

  程無節道:「可能,就是因為他學到了那些本事,所以才想出去闖蕩。」

  李叱心說李先生啊李先生,你這滿世界傳授給人本事的習慣,看來也不都是好事。

  他哪裡知道,李先生的廣撒網,也是有意為之。

  李叱也沒有想到的是,在這個地方,第一個對手居然可算作是同門師兄弟。

  「這個人本事很大?」

  李叱又問了一句。

  程無節道:「最少頂的上兩個我……打架來說,他比我強,腦子比我強,求勝之心更比我強。」

  程無節臉色難看地說道:「從小時候起,他就事事處處都想和別人比,任何人有任何一件事做的比他好,他就不舒服,必須要超過去才行。」

  李叱想著,李先生收此人為徒,大概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李先生的矛盾之處就在於,一邊躲著,一邊還會在躲著的地方收徒傳道。

  比如李叱自己,也比如唐匹敵,葉也許以後還會遇到誰也是如此。

  事實上,如果不是唐匹敵因為家事被牽連入獄的話,他一直都留在書院裡,從李先生那學到的東西一定會更多。

  而以唐匹敵的天賦和能力,學到的越多,他的起點就越高。

  所以李先生的目的,到底是為什麼?

  這其實一直都是李叱想不明白的問題。

  李叱看向程無節道:「詳細說說這個遏軻摩。」

  程無節點頭:「好。」

  大概小半個時辰後,李叱從程無節口中,對這個叫遏軻摩的年輕人了解的差不多了。

  洞閣縣的人,有很多都是當初幽山國少民的後代。

  程無節是,遏軻摩也是,而且若從根源上來論,兩個人還是同族。

  這個民族,名為遏族。

  軻摩在遏族人的語言中,意思是領袖。

  程無節的祖上,曾是幽山國的將軍,遏軻摩的祖上也是。

  不同的是,兩個人在最關鍵時候做出的抉擇不一樣。

  程無節的祖上選擇帶著各族百姓逃離,能帶走多少就帶多少,能多帶一個就絕對不會少帶一個。

  而遏軻摩的祖上把他的妻兒託付給程無節祖上,他自己帶著隊伍死守都城,直至戰死。

  程無節道:「從小我們兩個就沒少爭論,當初的事,到底是我祖上錯了,還是他祖上錯了。」

  「他一直都覺得,既然從軍為臣,就要遵守皇命,管他代價是什麼。」

  「但他說,自己不想做他祖上那樣的人,他要做一個制人之人,而不是受制之人。」

  程無節道:「那天,遏軻摩問軒轅先生說,先生選擇我,傳我本事,是因為覺得我將來能成大事嗎?」

  「軒轅先生說是,說他選擇的人,必然是可成大事之人,所以遏軻摩就覺得,自己將來一定會成為人上人。」

  程無節嘆道:「軒轅先生離開之後不久,他也離開了洞閣縣,不知道為什麼會到了這。」

  程無節和遏軻摩他們兩個人還有一個區別,那就是接受和不接受。

  程無節的祖上與中原人通婚,習慣了中原人的生活方式,也改成了中原姓氏。

  遏軻摩的祖上當時也改為中原姓氏,但他自己又把名字改成了遏族的名字。

  李叱問柳戈:「打過幾次了?」

  柳戈回答道:「殿下,與敵軍交手一共七次,但這七次都是一觸即回,敵我皆沒有發力。」

  「屬下看的出來,那些賊兵和以前遇到的亂匪不一樣,進退有據,陣法嚴,每次我若要攻,他必會有後手等著。」

  李叱嗯了一聲:「進城,到高處去看看敵軍的大營。」

  與此同時,南平江南岸。

  持續太久的廝殺,已經幾乎耗盡了雙方的銳氣。

  羅將軍四面合圍之後,便不再猛攻,按照羅境的要求死死堵住,要耗盡武親王的糧草。

  縣城,城牆上。

  武親王舉著千里眼看向外邊,多日以來,嘴角上終於有了一些笑意。

  他指向西北方向:「你們看那邊。」

  所有手下都舉起千里眼往西北方向看。

  「那邊的賊兵營地,旗子上的字是關,應該就是羅境帳下的先鋒將軍關飛成。」

  武親王道:「他最先渡河,他的隊受創最重,南平江岸邊一戰,我們殺敵兩萬餘,都是他的兵。」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