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陛下。」

  原梁州軍將軍蔣啟海坐在椅子上說話,他大難不死,可卻傷勢太重,現在也沒辦法長時間站著。

  因為護駕有功,被皇帝封為一等侯,禁軍大將軍,且統領大興城內兵馬。

  原本太醫都已經對皇帝說,蔣啟海救不了了,誰想到他竟是撐了過來,只是看起來人還是極為虛弱。

  在蔣啟海身側站著的,是原梁州軍將軍竇勇。

  蔣啟海叫了一聲陛下,皇帝把視線轉過來,勉強擠出一絲笑容:「愛卿,有話要說?」

  蔣啟海想起身,手扶著椅子發力,雙腿都在打顫,竇勇上前要扶他,卻被他阻止。

  強撐著站起來,然後轉身面對皇帝說道:「陛下,武王被困芒碭山,臣以為,應該即刻派兵去救援,如今城中尚有大軍數十萬,城外還有隊伍二十餘萬,不缺兵力。」

  皇帝看了他一眼,沒有直接否決,也沒有同意,只是說道:「蔣將軍坐下說話,你身子尚未康復……」

  「陛下,臣還能上陣。」

  蔣啟海道:「臣願意領兵二十萬去救武王。」

  他抬起頭,語氣加重:「武王乃大楚之柱石,也是民心之所向,若百姓得知武王被困而朝廷不發兵救援,民心動盪不安啊陛下……」

  「朕……知道。」

  皇帝重重的吐出一口氣。

  他從高台上走下來,到蔣啟海身邊扶著蔣啟海示意他坐下,蔣啟海只好坐了下來。

  皇帝道:「朕自得到消息起,已有兩日兩夜沒有睡過,一直都在想萬全之策。」

  他轉身看向眾臣,所有人卻都下意識的避開皇帝視線。

  「這次武王被困,朕比你們都要心急,可若沒有一個穩妥籌謀,直接發兵去救,或許還會中了李賊的埋伏。」

  他邁步往前走,一邊走一邊說道:「救朕的王叔是當務之急,但如何救,不會讓去芒碭山的隊伍白白送死,還能把王叔救出來,必須慎重謀劃。」

  蔣啟海道:「陛下,只要我們的援兵到了,武王在芒碭山上必能察覺,到時候我們進攻寧軍後隊,武王率軍突圍,縱然會有一些死傷,但把武王接出來還是有幾分把握的。」

  如今皇帝不擔心的是兵力。

  武親王雖然帶走了近二十萬大軍,可那也差不多就是武親王原本的兵力,只是又分走了一批天命軍而已。

  天命軍四十萬,算上各種損耗,現在還有近二十萬人在城外。

  之前大興城裡的天命軍反叛,總計叛軍也不過十餘萬人。

  梁州軍有二十萬,越州軍有二十五萬,加起來,大興城可用之兵足足有六十五萬人,這還只是粗粗計算。

  再加上原本大興城的城防兵力,皇帝現在可調用的人馬,不下七十萬。

  既然不缺兵力,皇帝卻猶豫不決,是為什麼?

  不缺兵,但是無將可用。

  天命軍的將軍都被殺絕了,越州軍的將軍也被殺絕了,如果原禁軍將軍張合不死的話,他去自然最合適。

  張合是武親王的親信部下,了解武親王用兵,而且張合武藝超群,沒有人比他更能勝任。

  但看看現在這大興城裡能用的人,就只剩下樑州軍的那些將軍們了。

  而梁州軍中最有能力的是蔣啟海,蔣啟海現在這樣,別說征戰,路上累著都可能累死他。

  竇勇有勇,甚至有不輸於張合之用,但他無謀,皇帝不敢把幾十萬大軍交給這樣一個人。

  「朕一直都在想,誰在此時可力挽狂瀾……」

  他掃視一周:「兩天兩夜沒有睡,朕把你們每一個人的名字都想了何止一遍……」

  話還沒說完,大殿之外有人喊了一聲。

  「我去!」

  皇帝回頭,眾人也紛紛往殿外看過去,只見武王妃身披戰甲,大步而入。

  第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尋一尋那蛛絲馬跡

  當皇帝楊競看到武王妃走進大殿的那一刻,心裡猛的驚了一下。

  他對武親王滿心尊敬,敬如生父,那是因為武親王對大楚來說,就是擎天之柱。

  而武王妃本可以走的,她若要離開大興城,誰能留得住她?

  她沒走,而且對對皇帝的要求有求必應,皇帝大婚,里里外外都是武王妃操持。

  一應開銷,也都是武王妃所出,連皇后里里外外的衣服,都是武王妃準備。

  很多人都在暗地裡說,武親王早早就把兒子送出大興城,這就是不忠的表現。

  皇帝用實際行動來回應這些人,他把這些人都殺了。

  此時武王妃說要去救武王,皇帝的臉色立刻就變了。

  「叔母,不可。」

  皇帝連忙道:「朕正在挑選大楚可用之才,叔母且再耐心等朕片刻,朕……朕縱然親征去接回王叔,也不會讓叔母去冒險。」

  「陛下。」

  武王妃跪倒在地,皇帝連忙去扶她,她卻不肯起身。

  「武王受困,按理說,應該是武王的孩子去營救,可是振庭不在大興城,所以就必須由我去。」

  武王妃抬頭看向皇帝:「我這兩日眉角總是在跳,武王他……」

  皇帝連忙道:「叔母,王叔吉人天相不會有事,朕答應叔母儘快派兵去救援,明日就派兵就去救援!」

  武王妃道:「武王與我,對陛下,對朝廷,從無所求,今日我就破個例,替武王求陛下應允,若武王……真的回不來了,他,總不能孤單,身邊還有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