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平日裡相處的時候,雖然楊跡句比楊跡深要小半歲,可他一直都以哥哥自居,也都是他讓著楊跡深。

  不管是有什麼好玩的東西,還是好吃的東西,他寧願自己不吃不玩也要留給楊跡深。

  有人的時候他就管楊跡深叫哥哥,沒人的時候,就逼著楊跡深管他叫哥哥。

  從小到大,若兩個人闖了禍,也都是楊跡句主動站出來承擔。

  為此,他可沒少替楊跡深挨罵挨打。

  可能就是因為這份擔當,所以後來,久成帝才會在明明不喜歡武親王的情況下,還是把打皇鞭給了他。

  百姓們都以為,皇子尊貴,誰也不敢碰一下,可實際上皇子怎麼會沒人敢打,在世元宮裡,敢打皇子的人可多著呢。

  教導皇子的先生們,皆有教罰之權,被先生在手心裡打板子這種事,也是皇子們最怕的事。

  那時候他們都不愛和太子玩,也就是後來的大楚正宣皇帝,楊競的父親。

  太子一直都想和他們玩,但卻被他們排斥,因為太子處處都得最好,處處都與他們不同。

  太子一句話,就能讓他們被處罰,久成帝說過,太子是一國之儲君,他說你們有錯,那你們就是有錯。

  他們越是不跟太子玩,太子就越是孤僻,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太子整日都在東宮不出門,和東宮那個叫劉崇信的小太監倒是稱兄道弟起來。

  這事他們本打算要告知父親,可是又不敢,因為誰也不知道他們去告狀,最終父親罵的是太子還是他們。

  那時候楊跡形是比較特殊的一個人,他試圖和太子走的親近些,可是因為其他兄弟都排斥太子,太子也排斥他,他想走近也走不近。

  於是就形成了一個很怪的局面,楊跡形又是被太子排斥,又是被其他兄弟看不起,覺得他是想巴結太子。

  可楊跡形覺得自己委屈,他只是想和兄弟們把關係都搞好而已。

  那時候,其實誰什麼性格,誰如何行事,就已經有所端倪了。

  然而毫無疑問的是,當時的這些皇子們,皆有為國效力之心。

  他們到了北疆之後,從來都不把自己當皇子看,唯恐被人說他們特殊,說他們貪生怕死不敢上陣。

  那一戰。也是黑武人攻打中原,壓境邊疆時間最久的一次。

  七位皇子,在邊疆足足三年。

  要不是當時武親王楊跡句想出一條妙計,可能黑武人還會壓的更久。

  那時候,大楚雖然損失不少精銳兵力,可國力勉強還能支撐。

  邊疆不缺吃穿,也不缺補給,黑武人國力更為鼎盛,所以相持不下。

  但是黑武人南下,糧道太長,所以糧草的消耗要遠比楚軍更大。

  為了減少國庫支出,黑武汗皇下令距離邊疆比較近的各部族獻出糧食物資。

  那時候因為這事,被黑武汗皇滅掉的小部族就有七八個。

  包括草原上的諸多部族,也被要求為黑武大軍提供戰馬和牲畜。

  武親王決定親自去草原一趟,約見草原諸部的首領,斷了黑武人的牲畜肉食供給。

  黑武邊軍都是身強體壯之人,一頓都缺不得肉吃,草原提供的牲畜,是他們的食物主要來源。

  武親王要去,當時在邊疆為大將軍的謝亭閣卻不許,因為這一招棋過於兇險。

  其次就是他也要為自己的前程著想,若一位皇子死在草原上,皇帝會不治他的罪?

  在邊疆為將的人,就害怕這個。

  拼死拼活的抵抗外敵入侵,每一天誰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明天,可是在朝中那些大人們看來,這只是邊軍該做的事,做好了是分內事,做不好就必須要治罪。

  謝亭閣說什麼都不許,武親王就決定自己偷偷去,當楊跡深和楊跡形兩個人,都找到楊跡句說要與他同去。

  可武親王最終還是選擇自己前往,其實他也知道此行有多兇險,不想連累自己的兄弟。

  楊跡形和楊跡深的區別就在於,武親王不帶他們,楊跡形就選擇了同意,因為他更為冷靜,他覺得不管誰去都可能回不來。

  但楊跡深不一樣,楊跡句不帶他,他就自己偷偷的跟了上去。

  楊跡句走到半路的時候被楊跡深追上,楊跡句還把他一頓臭罵,可他只是嘿嘿笑,搞的楊跡句也沒一點脾氣。

  兩個人因為是偷偷離開大營的,根本就沒帶多少人手,身邊只有數十名親信護衛。

  就是那時候血氣方剛,說去就去,不曾有什麼畏懼之心。

  楊跡句確實是難得一見的人才,心中早有算計。

  然而他到了草原之後,草原各部的人,不打算和他合作,也不打算把他交出去。

  當時情況複雜,雖然黑武更強,但大楚餘威尚在。

  所以外草原各部的首領不願意得罪黑武人,也不願意得罪楚人。

  楊跡句處處都吃閉門羹,只要知道他來了,各部的首領就都躲出去,吩咐手下人好吃好喝招待就是了。

  就這樣,他們在草原上悠蕩了月余時間,卻一事無成。

  楊跡深覺得再拖下去就可能出意外,外草原的人歷來更親近黑武,人家沒馬上動手就算給面子了。

  他力勸楊跡句回去,可楊跡句那種執拗的性子,想做什麼若做不成的話,他就絕不放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