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好在沒人介意學生太多。

  好些百姓甚至主動與學宮的學生搭話,和他們擠在一起,共用一張矮几桌案。

  不久,老師走了進來。

  一群人瞬間抬頭,個個都眼巴巴地看著講課的老師,每個人的手上還都拿著木炭與紙張,態度專注認真得嚇人。

  若是聽不懂或是開小差錯過了老師講的某句話,這些「學生」們臉上的表情竟像是天都要塌下來了一樣,整個人或坐或站地在自己位置上抓耳撓腮,卻又只能自己著急而不敢打擾了其他人。

  而在學宮之外,仍有不少沒輪到的百姓正在外面好奇地踮著腳張望。

  張良在不遠處看著,心裡竟無端生出了幾分酸澀。

  他想,等學宮的學子們學會拼音後,其實可以在附近找幾個屋子,讓這些學生給那些想要學習的百姓上課,也不至於讓這些百姓等太久。

  ==·統一·==

  秦國國內掃盲運動搞得轟轟烈烈,齊國上下卻在楚國滅亡之後終於回過神來,意識到秦國的下一個目標很可能就是自己的國家。

  也只有自己的國家。

  但長久以來的安樂生活已經腐蝕了齊國上到君王,下到百姓的心智——

  在秦國時不時就攻打其他國家的時候,齊國因為與秦國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係,又捨得給其他國家錢財,不會主動招惹其他國家,是以齊國已經足足四十多年不曾發生戰爭了。

  以古代百姓的平均壽命,齊國國內的百姓差不多都已經徹底換過一批了。

  如今生活在齊國的百姓,根本就沒上戰場打過仗。

  再加上齊國如今頗受君王重用的大臣後勝,其本質與郭開一樣,都是接受了秦國賄賂後便一心為秦國做事兒的忘恩負義之輩。

  而且除了後勝,齊國但凡有官員前往秦國就會收到秦國的賄賂,等回國後也會幫著秦國說話。

  在這些人的努力之下,在長久以來的安樂生活腐蝕之下,齊國上下就沒有半點憂患意識,甚至從未想過有天戰爭也會發生在自己的國家。

  而作為一國之君,沒有遠見的齊王不但荒廢了士兵的訓練,全國各地的城防建築與防禦工事也從不派人巡查,即便發現損毀被人報上來也從來不會花錢修復。

  是以即便知道秦國很可能過不久就會派兵來攻打齊國,齊國國內除了極少數的幾個大臣之外,竟然沒幾個人對此太過憂慮。

  因為他們很清楚,憂慮了也無用。

  可即便如此,所有人也只是等著秦國派兵前來攻打齊國而已,從未想過投降,更不曾想過直接對秦國俯首稱臣。

  齊國臣民許是不曾想過,第一個想要向秦王嬴政俯首稱臣的,竟然會是齊王。

  而且他產生這個想法的時間,甚至遠遠早在楚國滅亡之前——

  在秦國先後拿下韓趙燕三個國家後,齊王便已經被嚇破了膽,而後他幾乎是立刻命人收拾好了行囊,準備前往咸陽朝拜嬴政。

  若非齊王在即將出城的時候被某位守城官員以齊國「為社稷立王,王何以去社稷而入秦」為由勸阻了回來,說不準嬴政早在楚國滅亡之前就兵不血刃地拿下了齊國。

  不過也說不準。

  也許有人會想到早已經成為了秦國屬國,卻仍舊被秦國滅亡的魏國。

  但這兩個國家因為各自的地理位置,對秦國的態度迥然不同:魏國即便早早向秦國俯首稱臣,卻因為距離秦國太近,雖然不敢攻打秦國,卻也總是在其他國家與秦國起了衝突的時候在背地裡搞事兒;齊國與秦國的國土並不接壤,而且彼此距離最遠,中間還隔著好幾個國家,所以兩國向來井水不犯河水。

  可惜一切都是假設,齊王被阻攔不曾向秦國稱臣,秦國也馬上就要攻打齊國了。

  而這個時間,就在秋收之後,春節之前。

  -

  今年天公作美,秦國又是一個豐收年。

  經過今年的耕種,最先播種的玉米與土豆如今已經有了富餘,糧種價格下降,百姓們也不再將其大半賣掉以賺取一些收入;除了只種了一茬兒玉米土豆的百姓外,如今大部分百姓都將玉米與土豆端上了餐桌。

  如今最值錢的糧種,已經變成了味道甘甜的紅薯與產量仍舊稀少的棉花。

  但即便是紅薯與棉花,今年也獲得了大豐收。

  紅薯甚至又扦插了一茬兒到了地里,只要今年不再像是去年一般下大雪,那麼這第二茬兒的紅薯也必然會收穫滿噹噹。

  在這種情況下,秦國想要發動戰爭幾乎毫無顧慮。

  於是,嬴政便趁著今年最後這幾個月,直接派出了王賁帶兵伐齊。

  他原本倒也想過再派遣幾個將軍帶兵,但後來一想,若是王賁連齊國這種破爛防禦都拿不下來的話,那他也就不用再領兵打仗了。

  王賁得知嬴政想法,額頭冷汗大顆大顆地往下掉。

  為了以防萬一,他甚至找父親王翦問了這一仗該如何打。

  誰知王翦只淡淡地掃了他一眼:「如陛下所言,若你連齊國都打不下來的話,以後還是別領兵打仗了,不然只會害人害己。若是沒自信拿下齊國,大可以主動找陛下請辭,無論是李信還是蒙恬,想來都會很願意帶兵伐齊。」

  王翦將兒子從上到下打量了一遍,「你也就占了年齡與經驗的便宜,不然這好事兒還落不到你頭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