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郭開本就對趙國、趙王沒什麼感情,免除後顧之憂後,自然要向秦國展示自己的能力。

  他比韓倉更懂趙王遷,於是很快向趙王遷進讒言:「聽聞武安君在前線與秦國王翦對峙,明明有極大的勝率也不曾主動出擊,而是死守荒野。恰好最近聽聞武安君有意圖謀反的傳言,微臣想著,此事未必沒有半點兒根據,不妨試探一二。」

  韓倉散布的流言,趙王遷本也相信了大半。

  所以在聽聞王翦停止進攻後,趙王遷便迫不及待地派人去往前線,命給李牧帶兵回援,最好能將邯鄲城外駐紮的、讓他寢食難安的楊端和及其麾下士兵徹底趕走。

  可此時帶兵回援邯鄲無異於將大片國土拱手讓人,其中甚至還有李牧的根基代地。

  李牧麾下代北軍,近乎大半士兵都來自於代地。

  若代地被秦國奪走,代北軍還有幾個甘願為他上陣殺敵?真到了戰場上,只怕王翦提上一句「你家人在我們手上」,所有代北軍士兵都要繳械投降。

  他又不是傻了,怎麼可能自掘墳墓?

  但此舉落入趙王眼中,無異於成了他不敬趙王、意圖謀反的佐證。

  恰在這時,郭開再次發力——

  他直接派人偽裝成代北軍,跑去軟禁趙嘉的宅邸意圖將其帶走,另一邊卻又派人早早在路上埋伏,提前將人「抓住」,進而造成李牧想要將趙嘉從邯鄲城接走,將其迎入代地自立為王的假象。

  趙嘉就是趙遷心中的一根刺,他不但在趙國內的名聲比他好,還是原配嫡子,原本板兒上釘釘的繼承人,在國內有著相當多的支持者。

  趙王近乎暴怒。

  姚賈又找上郭開,請他代自己向倡後進上大筆錢財。

  郭開秒懂,偷偷帶著錢財找上倡後。

  倡後玩弄陰謀詭計還行,對國內局勢與戰爭布局完全不懂,所以拿到錢財後便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地在趙王遷耳邊說了李牧許多壞話。

  趙王遷這才知道,原來當年倡後剛得先王青睞,尚未入宮之時,李牧就曾勸阻趙悼襄王不要將其收入宮中。後來倡後構陷趙嘉,得封王后之位,遠在代地的李牧也曾派人傳達自己並不贊同的意思,若非趙悼襄王堅持,趙遷根本就不可能成為趙王。

  所有自己信任的人都在說李牧壞話,也都認為李牧有謀反的意圖,趙王遷至此,對李牧想要謀反之事深信不疑。

  他甚至不願給李牧一個解釋的機會,直接派遣趙蔥及齊將顏聚前往取代李牧與司馬尚,同時給二人下令——

  處死李牧!

  李牧發現二人來者不善,當即帶著幾個親信逃跑。

  誰知趙蔥二人反應更快,當即帶兵一路追擊,愣是在極短時間內追上了李牧。

  李牧不敵追兵人多勢眾,終究被斬落馬下。

  臨死前,仍掙扎著看向代地,似乎還惦記著飽受匈奴侵擾之苦的代地百姓,至死不敢瞑目。

  ……

  趙蔥與顏聚看著李牧屍體,許久後長嘆一聲,命人將其就地掩埋。

  ……

  李牧身死,自覺無力回天的司馬尚被臨陣換將後,徑直逃出了趙國。

  消息很快傳回秦國。

  即便是將李牧視為心腹大敵的王翦,得知其結局後也不免為其傷懷。

  ……

  嬴政就沒那麼多愁善感了,他幾乎是在得知消息的下一刻,便立刻給王翦下令:「不惜一切代價,儘快拿下趙國!」

  第36章 057~060

  ==·亡趙·==

  張良得知李牧被殺的消息後,即便尚未深研太公兵法,其敏銳的政治觸覺也讓他察覺到了趙國即將滅亡的氣息。

  他甚至與自己的同伴發出了與司馬尚一般的感嘆:「趙國若全力支持武安君抗秦,由於趙國內亂,也許仍舊無法避免趙國被秦國攻占的可能,但起碼時間能支撐到明年,若是天公作美,趙國明年獲得豐收,許是能支撐到後年也說不準。」

  「可趙王偏偏愚蠢地賜死了武安君李牧,他自斷臂膀,秦國可不會放過這麼好的機會。」

  「趙國,許是要不了半年就要步上我們韓國後塵了。」

  那人一開始還不相信:「李牧再厲害,也不過是一個領兵打仗比其他人更好的將軍而已,趙國本就武將輩出,即便再找不到如李牧一般可以與王翦力抗之人,稍遜一線者總有不少,怎可能連半年都無法支撐?」

  張良搖搖頭:「你與趙國上下犯了同樣的錯誤。」

  「錯誤?」

  「是的,你們都忽視了武安君與代北軍一直以來是相輔相成,互相成就的關係。」張良說著趙國,心裡卻忍不住想到了自己的母國,「武安君不但個人才能出眾,那代北軍還是他一手從代地訓練出來的,軍中將士幾乎個個從小聽聞他的事跡長大,入伍後更是直接進入武安君麾下,在其帶領下衝鋒陷陣,北擊匈奴,抵抗秦軍。」

  「少了武安君,代北軍不會有今日之赫赫威名;沒了驍勇善戰、悍不畏死的代北軍,武安君也難以與秦軍抵抗,打下如今名聲。」

  張良扯了扯嘴角:「武安君一死,代北軍也廢了。」

  可偏偏,趙國唯有代北軍能抵抗住秦軍進攻。

  韓國一向弱小,國土又處於土壤肥沃的平原之地,除各國攻伐外少有需要動武的地方,所以國內幾乎從未出過有名的將領。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