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燕太子丹的目的確實達到了。

  就在他命人將這個消息傳遍各國後,各國上下也確實都對玉米動了心,甚至難得齊心協力想要從秦國搞到糧種。

  但受限於秦國嚴格的戶籍制度,他們在給嬴政寫信討要玉米被拒後根本沒辦法增派新人去秦國,只能動用以前就潛伏在秦國的勢力。

  而其中身份最重要,也最接近玉米的人,便是在嬴政的後宮。

  不一定是后妃,還有宮裡的宮娥與內侍。

  但……

  這群人幾乎全都在剛接近存放玉米的倉庫時,立刻就被早有準備的守衛們抓了起來。

  然後嬴政又順藤摸瓜,直接將各國埋在咸陽宮的探子們拔除了個七七八八,即便牽連到了后妃也絕不手軟,全部禁足降位分剝奪所有待遇派人嚴加看守!

  這些人落馬後,餘下的勢力幾乎再也翻不起半點兒風浪。

  嬴政命人將抓住的探子斬首示眾。

  這無疑激怒了宮外的探子,於是短短時間內,咸陽城中就發生了不下十起刺殺事件。

  但無一例外,全都失敗被抓了。

  剩下的探子這才明白過來,如今發生一切根本就是秦王嬴政設下的圈套。他們立刻收拾好東西想要逃跑,卻在出城的時候,被趕到的士兵直接抓了起來。

  各國在秦國埋下的探子,近乎全軍覆沒。

  ……

  在這種情況下,嬴政是萬萬不敢讓林阡出宮的。

  林阡留在宮裡,大半時候都跟在嬴政身邊,周圍都是心腹把守,基本不可能遇到危險,但若是出宮可就說不準了,誰也不知道會不會有僥倖逃脫的探子狗急跳牆,對林阡這個還算出名的后妃痛下殺手。

  林阡略有些失望,卻也只能放棄。

  ……

  探子死光了,對各國而言雖然是極大的打擊,卻也算不得傷筋動骨。

  但沒得到玉米,對趙國而言,就有些傷神了。

  誰都知道,秦趙兩國這一戰無法避免,偏偏趙國接連兩年遭災,一年大地震,一年□□,真要打起仗來,他們根本就拖不起。

  司馬尚就曾主動和趙王提過——

  「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拿下玉米。若能拿到足夠的玉米交給百姓種植,趙國也許還能撐上三四年;可若是拿不到玉米,最多兩年,趙國就會被秦國吞併!」

  但最後的結果所有人也看到了,他們連玉米的一根毛都沒摸到。

  原本玉米的剛傳出時,趙國上至貴族下至百姓都對其充滿了期盼,心裡也泛起了微薄希望,可最後結果一出,趙王無能的印象幾乎烙印在了所有人心裡。

  趙王上位本就不得貴族大臣擁戴,幾件事接連發生後,他對朝政的掌控力更是達到了歷史新低,許多人根本不賣他面子。

  為了挽回局勢,趙王搞了個騷操作——

  鼓動貴族百姓,聚集全國糧草,全部運到前線做殊死一搏。

  嬴政得知這消息,一時間竟不知道該如何評價。

  但趙國都做好了打仗的準備,秦國怎可認慫?嬴政立刻召集文武百官,動員全國,加派兵力與糧草為即將到來的戰爭做好準備。

  王翦與楊端和是早就定好的主將,人也早早趕去了前線。

  秦國士兵之勇武,也向來不用擔心。

  剩下的,則是後勤安排。

  嬴政在與百官商議後續安排之時,卻突然想到一件事:「林八子曾與寡人提及,這場戰爭許是不會如我們所願速戰速決,極可能會在中途僵持將近一年。你們覺得,林八子此話是否可信?若可信,你們又覺得會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大秦將士不能迅速拿下趙國?」

  李斯等文臣一聽是林八子所言,紛紛皺緊了眉頭。

  李斯不願出頭,王綰猶豫後道:「趙國正是內憂外患之際,王翦將軍又經驗豐富、用兵如神,他既已決定與楊端和兵分兩路包抄邯鄲,若無意外,必然能在今年內拿下趙國。」

  倒是之前對林阡態度最差的尉繚忍不住開口:「未必如此。」

  見其他人看來,尉繚提及,「諸位莫非忘記,趙國武安君李牧尚在?當世將領,能敵王翦將軍者非李牧莫屬。王翦將軍善攻,李牧則善防,二人相遇,僵持一年也並非完全不可能。」

  眾人紛紛思考對策。

  但……

  此事無解。

  只要秦國攻趙,趙王但凡不傻,就絕對會將李牧召回領兵,王翦與李牧的對峙幾乎無可避免。

  所有人看向嬴政。

  嬴政沒有半點兒猶豫:「有無機會提前除掉,或想辦法在戰爭開始後除掉李牧?」

  李斯遲疑半晌,主動開口:「殺死武安君無異於自掘墳墓,趙王即便再蠢,應也不會在戰前或戰爭開始後對其出手。」

  理論上自然是如此,但嬴政想到了一個人:「去將姚賈請來!」

  ……

  此次商議後,正月便已結束,嬴政即日下令,派兵攻趙!

  第35章 053~056

  ==·大捷·==

  姚賈此人,在戰國晚期也算是個人物。

  他本人不過是魏國一個小小的看管城門的監門卒的兒子,地位低下,並不被身邊人尊重。一直到後來投奔秦國,才憑著好口才引起了嬴政的重視。

  當時楚國、燕國、趙國與越國想要合縱抗秦,此消息傳入嬴政耳朵後,意識到不能讓四國聯合起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