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吳大人難道不覺得近些年朝堂亂象頻出?到底為何,諸位心中有數,看在同朝為官多年的份上,老夫勸吳大人一句,若吳大人當年輔佐陛下,還稱得上只為朝廷,沒有私心,可當你把女兒送進宮,吳賢妃又生了趙王以後,你就只剩了私心。怎麼也不想想,當年你們是怎麼把陛下輔佐上位的,如今同樣的路數又用在趙王身上,陛下豈能容你?!」

  說完這話,趙勤成就施施然走了。

  還未走出宮門,就被一個內侍請著往內廷去了,獨剩下吳丞相一人愣在當場,久久回不了神。

  一眾下朝的官員,看情況不對,皆避開吳丞相走。

  須臾,吳丞相一甩大袖,往宮門外走去。

  他步履如飛,走得極快。

  他錯了嗎?他沒錯!

  當年他們這一派是陛下死忠之臣,陛下登極後,他們自然跟著水漲船高。當年可是陛下,如今趙王是他外孫,他輔佐對方何錯之有?

  只是他沒想到,他向來做得隱晦,又讓趙王低調讓與晉王秦王二人,依舊能讓趙勤成這個老匹夫看出來。

  這些話到底是趙勤成想對他說,還是陛下通過對方之口敲打他,吳丞相已經不想去深思了。

  他只是覺得今日自己太急了,方緒和李瞻這兩個老東西都沒跳出來,偏偏他跳了出來,也是此事為他主導,他籌謀多時,一時勝利在望,忘乎所以。

  見吳丞相飛似的走了,走在後面,隔著一丈距離的工部尚書方緒與史部尚書李瞻對了一眼。

  只這一眼,二人便若無其事又繼續往前走。

  這一眼的內容只有他們自己清楚,看樣子歷經多年,陛下那點心思還是未改,對秦王/漢王還是妨礙。

  只是李瞻並不急,因為他知道方緒和吳丞相比他更急。

  .

  趙勤成被引去紫宸殿,太和帝已在此等他多時。

  「今日多虧趙公鼎力相助。」

  趙勤成擺了擺手,道:「陛下無需此言,老臣年事已高,本該早已告老,陛下留老臣這幾年,老臣知曉定然是有用處。老臣此番不為己,不為陛下,只是為朝廷為大梁。近些年來,朝中亂象頻生,老臣曾私下與陛下說過,國不可無儲君,儲君一日不立,一日國不得安寧,如今陛下既已決意,老臣自然甘為牛馬,為陛下盡最後一絲力。」

  「朕慚愧……」

  太和帝說了一番君臣之誼的話,趙勤成也回了一通場面話。

  話說到末尾,臨到趙勤成告退時,他突然問了一句:「陛下已經想好了?」

  太和帝知道趙勤成問的何意,這件事他早些年已經想好,只可惜一直為人掣肘,現在重提,不過是時機已到,也是不該再拖下去了。

  「晉王心性柔奸,秦王暴戾,德行有虧,眾人各有朋黨,唯朕這第三子,因母族不顯,早年為人所逼,遠走邊塞。事實證明這麼多年來,朕沒看錯他,歷來武人只服強者,只服軍功,而文官……如今他所欠缺的,也只是政務以及朝堂上的經驗。」

  所以這次提到立太子是假,讓魏王名正言順入朝才是真。

  太和帝這番話,可謂說得推心置腹,只有提到文官時,他措辭含蓄,大概也因為是趙勤成是文官出身。

  恰恰是文官出身,趙勤成才知道文人多相輕,讀書好的人必然心眼多,而心眼多的人鬥起來自是那群武將比不了的。他所說的朝堂亂象,何嘗不是這群文官們搞出來的。

  「罷,老臣年事已高,這些事已不是老臣有餘力去操心的了,還望陛下保重龍體,老臣這一去,大概沒有再相見之時,老臣會在家中日日求得上蒼庇佑陛下,庇佑我大梁。」

  太和帝淚目。

  君臣二人執手相看淚目。

  這片君臣之情,連馮喜都不免在一旁用衣袖擦了擦眼角。

  最後是太和帝親自把趙勤成送出紫宸殿的,一直目送著這位為大梁鞠躬盡瘁多年的老臣,背影慢慢消失在宮門後,

  .

  今日朝堂上發生的事,以極快的速度傳遍整個朝野內外。

  有人頓足扼腕,有人摔杯大罵,可謂眾生百態。

  不過事已成定局,如今顯然不是該去追究魏王到底該不該升任這個樞密使,而是怎麼彌補挽回自己的損失。

  今日這一出顯而易見,太和帝並沒有放棄多年前的心思,還想著立魏王為太子,而之所以鬧這麼一出,想立太子是假,想讓魏王入朝是真。

  皇子不得入朝,因此在朝堂上拉攏朝臣,必然有個『代理人』。如此一來雖迂迴地和朝臣們有了聯繫,但也不是沒有弊端,你只能通過側面來向朝臣們證明你具有讓他們投靠的資格。

  這個資格就有些複雜了,諸如你受皇帝看重,諸如你母族是何等地位,妻族又是何等人物,你這一系有沒有可當標杆的人物。

  大臣們也不傻,皇子那麼多,你非嫡非長,也不占優,就紅口白牙讓人投效你。從龍之功人人想,但前提你具備潛龍之相,不然今日投你門下,明日他人得等大寶,這筆買賣就做得太虧了。

  畢竟從龍也不是全然沒有危險的,一不小心當了未來新帝的死對頭,一輩子的仕途都玩完。

  也因此,這個過程是漫長而艱難的,因為你在拉攏,別人也在拉攏,大家都在角逐。

  秦王為何每年都要在冬狩上奪得魁首,不就是想在群臣面前展現自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