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聽到這個變化沒有,前面是「公」,後面是「王」,中間發生了什麼事呢?很簡單啊,就是齊威王他們不甘心只當諸侯,從此自己稱王了!以前只有周王朝,現在出現了齊王、魏王、楚王,可謂是大王遍地走!

  什么正統不正統的,沒有人在意了。

  孔丘已經不知道該說什麼。

  禮崩樂壞,真就是禮崩樂壞!

  吳普寬慰道:「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不要在意這點小事!說回齊威王這個人,他也貢獻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成語,叫『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他也確實幹得不錯,文治武功都不差,還特別會當領導,有次他出去和隔壁魏王比拼炫富,魏王都夸自己有多少奇珍異寶,他別出心裁地把自己手底下的大臣挨個誇了一遍,說咱齊國有這樣多的寶貝,想不牛逼都難!這種夸法,擱誰身上不為他肝腦塗地?」

  孔丘微微沉默。

  有田齊幾代國君的推崇,稷下學宮迅速聚攏了各方人才,也成了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重要根據地,各家學說在這個地方進行了一次次熱鬧的交流、辯論與傳延,湧現出許多受人推崇的名師名家。

  吳普重點給孔丘介紹了他們儒家的後生荀況,這人很多人想把他踢出儒家行列,一直到後世都還有不少人罵那些暗搓搓學他學說的傢伙「皆鄉愿也」。

  鄉愿這詞,還是孔丘自己提的,說的是那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看似滿嘴仁義道德,實際上底線特別低,特別愛趨炎附勢!

  鄉愿,德之賊也!

  荀況:「………………」

  能不能說點好的?雖然大夥暗搓搓學「荀學」讓他挺欣慰,但是把「鄉愿」的鍋全推給他就有點過分了啊,他只不過是講了點性惡論、研究了下唯物主義思想什麼的而已!

  治國嘛,難能有「天下都是好人」這種天真想法,先做最壞的打算才是正理!

  他如今讀了不少史書,歷朝歷代不少統治階級都是這麼幹的,嘴上說著天人合一、人性本善,實際上心裡怎麼想大夥都知道的。這些傢伙怎麼能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娘呢?

  使不得,使不得!

  吳普又給孔丘講了講,儒學到了漢武帝時期就成「儒術」了,口號喊得賊響,叫什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後來的千百年裡頭,大夥學的基本都是「術」了。

  既然是「術」,必然避免不了被有心人利用,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孔丘當年不也輾轉各國、艱難求職嗎?誰都希望自己能出人頭地,這是人之常情!

  很快地,群里的幾個人看到一個系統提醒——

  「你的好友孔丘已退出群聊。」

  目前在現代兼職教育者的朱元璋:「館長你是不是說得有點過分了?」

  吳普只能嘆氣:「他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一時半會接受不了也是很正常的事。等他想明白了就會走出來了!」

  要知道一本《論語》記錄到最後,孔子的心態是越來越失望、越來越寂寥,既失望於紛亂的世道,也失落於永遠無法實現自己由衷推崇的理念。在《論語》後期,孔子尋隱者不遇,嘆息著感慨:「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意思是「我們現在出來謀求任用,只是為了貫行君臣之義而已;至於我們那些虛無縹緲的追求與理想(『道』),我早就知道是行不通的」。

  再直白點,那大概就是「承認吧咱就是負責哼哧哼哧幹活的社畜,別瞎談什麼理想追求了」。

  可見經過周遊列國期間遭遇的種種波折之後,孔子就已經不再是最開始那個鬥志昂然、自信滿滿的孔仲尼。

  吳普沒急著去找含恨退群的孔丘聊人生聊理想,而是和剛冒頭的朱元璋講起齊威王和他的志同道合之處:齊威王決定勵精圖治後也開始大殺貪官,和朱元璋的剝皮不同,他對貪官污吏處以烹刑。

  所謂的烹刑,就是把人煮了!

  殘忍不殘忍,冷酷不冷酷!

  朱元璋沉吟片刻,對此表示不同意見:「費鐵,還費柴火!」

  要煮人,得用多大的鍋啊!

  要把人烹熟,那得燒多少柴火!

  花在貪官污吏身上,著實浪費!

  吳普沒想到朱元璋角度如此清奇,不愧是窮人家出身的貧農皇帝。他忍不住說道:「剝皮雖然省錢,但是容易給動手的人留下心理陰影,長此以往不利於官吏身心健康,他們的心態容易扭曲,不能好好地為人民服務!」

  朱元璋:「…………」

  是有那麼點道理,不過用殘忍手段不就是為了震懾底下的官吏嗎?

  魚與熊掌,不可得兼!

  吳普知道大多數能在歷史上留下姓名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等閒不會聽旁人的勸,也就沒再多說。

  反正朱元璋回去打天下以後又記不得現在這些事,想剝皮就剝皮,隨他去吧!

  吳普把「百家爭鳴」新地圖活動的事給朱元璋他們講了講,朱元璋現在是混在村幹部里的人民教師,現在新手村建設得差不多了,他可以去稷下學宮那邊打雜了!

  荀況這個稷下學宮優秀教師自然也要去那邊坐鎮。

  就是終於被吳普逮了過來的壺丘子進群後一直沒吱聲,也不知道願不願意過去玩兒。

  關於壺丘子的記錄很少,流傳下來也是忽悠徒弟列禦寇的幾段記載,吳普想反忽悠他也一時沒找著下嘴的地方。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