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
裴劭除了翻個身。
過了幾個呼吸的時間,林昭昭試著最後去撥他的衣襟,她手指都摸到他的腰部,這回,卻出奇地順利。
原來真不是吹牛。
林昭昭脫下他的衣服,瞥了眼下面,即使近來親密多,臊意依然騰的上臉,她挪開目光,七手八腳給他套好褻褲。
在穿上衣時,她手指觸到他的肩背,他身上是一層薄削的肌肉,有些堅硬,還有疤痕,即使他本非易留疤的體質,戰場上刀劍無眼,不可能所有傷痕都能褪去。
她細細端詳著,這是屬於他的勳章。
她沒有告訴過裴劭,其實,她尤為喜歡他穿著盔甲,坐在高馬上,目光含明隱跡,身子俊拔,意氣風發。
當然,也喜歡他卸下所有重擔,在她面前,露出的少年氣。
她低頭,柔軟的嘴唇,偷偷貼上他的額頭。
須臾,林昭昭收回心緒,收整完畢後,她用冷水拍拍臉頰,熄了燈,出門時順便掩好房門。
失去光亮的黑暗中,一片靜謐。
裴劭微睜開眼,他依然是醉得朦朧,卻似有所感,抬手輕觸額角。
.
給鎮南王送信的人,被抓到了,竟然是朝中六品官員,這個官職是買的,這人和北寧伯楊宵有肖似之處,那就是人人皆以為他不過是個紈絝,能得個六品官,全靠祖上蔭庇。
可實際上,也是這樣的人,給調查逆黨帶來重重阻礙。
此人口風很實,不過人總有軟肋,裴劭讓人把他的妻兒老小綁過來,他雖掩飾得極好,還是有一瞬慌了神。
他說:「公爺也有心愛之人,就不怕有朝一日,那女人也被人這般對待,所以公爺何必這般步步緊逼!」
裴劭挑眉:「你在威脅我。」
那細作說:「鎮南王有這樣的能耐!」
細作承認自己是鎮南王的人,只是,裴劭稍加思繹,就能明白,細作不過是拋出鎮南王的名號,來混淆視聽罷了。
他冷笑一聲:「你們對我實在了解,常年駐守邊疆的鎮南王,真能在京城安插這麼多混入朝堂的眼線?」
細作又要爭辯,裴劭已失了耐心,他將人交給心腹,離開牢房。
當初,因需要林昭昭翻譯,擄走她的方陽,是趙王的人,趙王沒毀了楊霄的指認,也沒料到同謀是鎮南王,是被人利用,倒推利用他的人的動機,此謀反一案,絕對系皇位之爭。
也就是安順晉三王,必有人捲入這場謀逆案。
就在不久前,聖人曾當著裴劭的面,評價這四位王爺:
趙王急功近利,目光短淺;安王性格較為溫和,耳根子軟,容易被人拿捏;順王遊戲人間,不務正業;晉王是四人中最好的,勤勤勉勉安分守己,可惜天賦不高。
排除被人當靶子推出來的趙王,便只剩下安王,順王,晉王。
再查下去,線索越來越明朗。
別說這三王願不願意配合,裴劭半點不怕得罪人,一聲令下,禁軍包圍三座王府。
許多人求上國公府的大門,國公府大門緊閉。
這勢頭,是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朝臣不由心驚膽戰,這位國公爺,做事極不留餘地,不說叛黨是否真是三王之中一人,那要是未來皇位,落在這三王里任何一人身上,他可如何是好。
裴劭不是不明白,只是,到他這個高位,無暇顧慮,無需顧慮。
該不安的,是那三位王爺才對。
不多幾日,細作終於還是招了,他說他是晉王手下的。
但此事未完,細作心性堅定,也可能胡亂指認,裴劭叫人抄送三份文書,分別送去安順晉王府,各自寫明細作把他們指認出來。
三王府的反應,極為有趣。
晉王是哭著伸冤,以頭搶地,順王是苦笑幾番,又言忠心,沒認罪也沒狡辯。
安王府惶恐不安,年四十餘歲的安王,面容枯槁,他對著皇宮,深深一拜,下一刻猛地起身,就要撞柱而亡,要不是安王妃拉得快,這反應,似乎也就落實罪名了。
然而,安王的反應,和細作指認的「晉王」,卻是毫不相干。
一個細作,竟把安晉兩王,都拖下水。
這樣調查了半個月,安晉兩王又縷縷被推出來,便是趙王,也重入排查之中。
武平流腦子發熱:「怎麼這般混亂,為何好像每個王爺都有嫌疑,又好像每個王爺都沒有嫌疑?」
李彰蹲在大理寺牢房門口吃飯,他三天沒回家了,這禁軍內廚的飯實在味道一般,他咽下去,說:「那你不覺得有一個王爺很清白麼?」
武平流:「你說順王?」
是的,混亂之中,年三十九的紈絝順王,在歷經幾輪清洗,身上卻沒沾上一件事。
這種時候的清白,便也不是清白了。
武平流「嘶」了聲:「這就是軍師的直覺嗎?」
李彰吃完飯,蓋上食盒,回:「真要論起來,我的直覺還比將軍差遠了。」
畢竟早在十日前,裴劭就暗地裡調查看似最清白的順王了。
亥時一刻,書房內點著燭火,明亮如晝,裴劭合起口供文書,道:「難怪陛下對他們幾個,沒一個滿意。」
如今就差確鑿證據,凡事做過,必有蛛絲馬跡,過不了多久,他派出去南邊的人回來,順王必得認罪。
過了幾個呼吸的時間,林昭昭試著最後去撥他的衣襟,她手指都摸到他的腰部,這回,卻出奇地順利。
原來真不是吹牛。
林昭昭脫下他的衣服,瞥了眼下面,即使近來親密多,臊意依然騰的上臉,她挪開目光,七手八腳給他套好褻褲。
在穿上衣時,她手指觸到他的肩背,他身上是一層薄削的肌肉,有些堅硬,還有疤痕,即使他本非易留疤的體質,戰場上刀劍無眼,不可能所有傷痕都能褪去。
她細細端詳著,這是屬於他的勳章。
她沒有告訴過裴劭,其實,她尤為喜歡他穿著盔甲,坐在高馬上,目光含明隱跡,身子俊拔,意氣風發。
當然,也喜歡他卸下所有重擔,在她面前,露出的少年氣。
她低頭,柔軟的嘴唇,偷偷貼上他的額頭。
須臾,林昭昭收回心緒,收整完畢後,她用冷水拍拍臉頰,熄了燈,出門時順便掩好房門。
失去光亮的黑暗中,一片靜謐。
裴劭微睜開眼,他依然是醉得朦朧,卻似有所感,抬手輕觸額角。
.
給鎮南王送信的人,被抓到了,竟然是朝中六品官員,這個官職是買的,這人和北寧伯楊宵有肖似之處,那就是人人皆以為他不過是個紈絝,能得個六品官,全靠祖上蔭庇。
可實際上,也是這樣的人,給調查逆黨帶來重重阻礙。
此人口風很實,不過人總有軟肋,裴劭讓人把他的妻兒老小綁過來,他雖掩飾得極好,還是有一瞬慌了神。
他說:「公爺也有心愛之人,就不怕有朝一日,那女人也被人這般對待,所以公爺何必這般步步緊逼!」
裴劭挑眉:「你在威脅我。」
那細作說:「鎮南王有這樣的能耐!」
細作承認自己是鎮南王的人,只是,裴劭稍加思繹,就能明白,細作不過是拋出鎮南王的名號,來混淆視聽罷了。
他冷笑一聲:「你們對我實在了解,常年駐守邊疆的鎮南王,真能在京城安插這麼多混入朝堂的眼線?」
細作又要爭辯,裴劭已失了耐心,他將人交給心腹,離開牢房。
當初,因需要林昭昭翻譯,擄走她的方陽,是趙王的人,趙王沒毀了楊霄的指認,也沒料到同謀是鎮南王,是被人利用,倒推利用他的人的動機,此謀反一案,絕對系皇位之爭。
也就是安順晉三王,必有人捲入這場謀逆案。
就在不久前,聖人曾當著裴劭的面,評價這四位王爺:
趙王急功近利,目光短淺;安王性格較為溫和,耳根子軟,容易被人拿捏;順王遊戲人間,不務正業;晉王是四人中最好的,勤勤勉勉安分守己,可惜天賦不高。
排除被人當靶子推出來的趙王,便只剩下安王,順王,晉王。
再查下去,線索越來越明朗。
別說這三王願不願意配合,裴劭半點不怕得罪人,一聲令下,禁軍包圍三座王府。
許多人求上國公府的大門,國公府大門緊閉。
這勢頭,是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朝臣不由心驚膽戰,這位國公爺,做事極不留餘地,不說叛黨是否真是三王之中一人,那要是未來皇位,落在這三王里任何一人身上,他可如何是好。
裴劭不是不明白,只是,到他這個高位,無暇顧慮,無需顧慮。
該不安的,是那三位王爺才對。
不多幾日,細作終於還是招了,他說他是晉王手下的。
但此事未完,細作心性堅定,也可能胡亂指認,裴劭叫人抄送三份文書,分別送去安順晉王府,各自寫明細作把他們指認出來。
三王府的反應,極為有趣。
晉王是哭著伸冤,以頭搶地,順王是苦笑幾番,又言忠心,沒認罪也沒狡辯。
安王府惶恐不安,年四十餘歲的安王,面容枯槁,他對著皇宮,深深一拜,下一刻猛地起身,就要撞柱而亡,要不是安王妃拉得快,這反應,似乎也就落實罪名了。
然而,安王的反應,和細作指認的「晉王」,卻是毫不相干。
一個細作,竟把安晉兩王,都拖下水。
這樣調查了半個月,安晉兩王又縷縷被推出來,便是趙王,也重入排查之中。
武平流腦子發熱:「怎麼這般混亂,為何好像每個王爺都有嫌疑,又好像每個王爺都沒有嫌疑?」
李彰蹲在大理寺牢房門口吃飯,他三天沒回家了,這禁軍內廚的飯實在味道一般,他咽下去,說:「那你不覺得有一個王爺很清白麼?」
武平流:「你說順王?」
是的,混亂之中,年三十九的紈絝順王,在歷經幾輪清洗,身上卻沒沾上一件事。
這種時候的清白,便也不是清白了。
武平流「嘶」了聲:「這就是軍師的直覺嗎?」
李彰吃完飯,蓋上食盒,回:「真要論起來,我的直覺還比將軍差遠了。」
畢竟早在十日前,裴劭就暗地裡調查看似最清白的順王了。
亥時一刻,書房內點著燭火,明亮如晝,裴劭合起口供文書,道:「難怪陛下對他們幾個,沒一個滿意。」
如今就差確鑿證據,凡事做過,必有蛛絲馬跡,過不了多久,他派出去南邊的人回來,順王必得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