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6頁
中央都察院如此,各省都察院也照著執行,監督行政、司法。
御史不但監督行政官員,也相互監督。
首輔制的改革,經過這些年,從蔣德璟,孫傳庭到史可法,已經漸有成效,並且摸出了路子,加上都察院制、質詢制,雖然還有一些弊端和很大的不足,但比起過去,已然是有很大的進步了。行政權和監察權,已經有了一定的制衡。
就時代的發展來說,這樣的改革還是能跟的上的。
所以,對於眼下的朝政,隆武帝是不愁的,軍事有軍機處,外交有理藩院,只要抓住軍機處兵部和吏部,他就可以掌控全局,專心培養接班人。
但他的失敗,就在接班人。
太子,所琢非玉,不能用,非是廢除不可,可一旦廢儲,後續產生的動盪和衝擊波,他必須做好審慎應對的準備。
除此之外,他還得為太子想好退路。
因為他不止是皇帝,更是一個父親。
原本,朱慈烺自以為一切都考慮好了,但顏後的死,深深觸動了他,也打亂了他的步驟,那些雪片一般為太子表功的奏疏,更是讓他明白,大明的太子、國本,大明的嫡長子繼承制,在朝臣的心中,依然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太子的廢立,怕還是要經歷一場大風波。
「陛下……」
正沉思間,腳步輕響,新任司禮監掌印唐亮輕步走進,將剛剛送來的一份密報,呈到他面前。
朱慈烺看完,眼有悲涼,忽然覺得頭昏腦漲,不能自起……
……
翌日。
宮中傳出消息。
隆武帝忽發急病,臥床不起。
……
「機會到了!」
太子府。
剛剛從宮中返回,探視父皇,但沒有能進到榻前的太子朱和埕,召集心腹,秘密商議。
參加的有宛平伯鞏承恩,長駙馬都尉周顯,左庶子姚啟聖。
另外一個核心人物蕭漢俊雖然不能到現場,但卻通過宛平伯鞏承恩將自己的想法傳遞。
至於京營參將,負責內城五門防務的參將王輔臣,以及武襄左衛副指揮使宗福海,則由長駙馬都尉周顯負責傳遞消息。
……
一番密議,眾人議定,未免夜長夢多,決意儘快動手,明日夜晚,臘月二十一,小年夜的前一天,趁著宗福海守衛宮門的機會,王輔臣、周顯、鞏承恩、姚啟聖帶兵擁著太子到達玄武門(神武門),宗福海打開宮門,直往乾清宮,控制「陛下」,逼「陛下」寫退位詔,自為太上皇,加以軟禁,然後去往皇極殿,擁太子繼位,最後召集群臣覲見,宣布此事,即便有反對者,也改變不了木已成舟的事實!
注,故宮北門本叫玄武門,康熙時,因為避諱「玄」字,才改名神武門。
一切過程,都如當年的奪門之變,又如唐朝的玄武門之變一樣,迅雷不及掩耳,不給其他人反應的時間。
計劃制定完畢,太子朱和埕拔劍砍去桌子一角,以誓決心。
……
這一天,太子朱和埕強力壓制著心中的焦灼和不安,整整一天,都待在乾清宮,侍奉隆武陛下。
除了他,蒙王遼王,四皇子六皇子都到了,連年幼的八皇子和幾個公主也都在乾清宮陪到很晚。
對太子朱和埕來說,這是他人生中最為漫長的一天。
不但要裝出擔心悲傷的樣子,而且時時刻刻警惕,處處觀察,看乾清宮有沒有異樣?
進出的御醫腳步匆匆,侍奉在最前的貴妃淑妃,以及唐亮也都是眼有哀傷,看起來父皇的病,的確是不輕。
……
夜晚,宮門要關閉之前,太子和遼王蒙王在乾清殿外跪拜,然後離開皇宮,返回各自的住處,太子有太子府,遼王蒙王也各有王府,雖然遼王和太子的爭儲之態好像已經很明顯,但兄弟之間表面上依然還是兄友弟恭,遼王恭恭敬敬,太子微笑點頭,蒙王好像自知繼承無望,因此一直置身事外。
……
回到太子府之後,太子朱和埕以身體不舒服為由,即命令關閉府門,外松內緊,在府中做最後的準備,雖然這一次的奪門,王輔臣的京營為主力,宗福海為輔助,但攝於隆武帝的威名,最後敢真正衝上大殿的,怕也只有太子身邊的心腹死黨,也就是他五百人的衛隊。
到此時,除了東宮衛指揮使馮干,其他人並不知道今晚會發生大事,他們只是按照指揮使的命令,全員集合,加強太子府的守衛。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
朱和埕的焦灼越來越明顯,他負手不停的在堂中疾走。
……
午夜。
姚啟聖派心腹悄悄來到太子府,向太子報告,說,一切都在計劃中,王輔臣此時正親自在軍營坐鎮,他正隨著王輔臣身邊,但是時間一到,王輔臣就會下令封鎖內城,實行戒嚴,同時領兵出營,前往皇宮玄武門。
而只要兵馬一動,他立刻就會派人通知太子,太子即刻帶東宮衛前往皇宮,雙方在玄武門前匯合。
姚啟聖的消息,令太子心安。
……
不久,長駙馬都尉周顯到了,他帶來了宗福海的消息,說宮中一切正常,今夜宗福海負責皇宮值守,但是太子帶兵趕到,他立刻就會打開宮門,太子可以毫無障礙的前往乾清宮。
御史不但監督行政官員,也相互監督。
首輔制的改革,經過這些年,從蔣德璟,孫傳庭到史可法,已經漸有成效,並且摸出了路子,加上都察院制、質詢制,雖然還有一些弊端和很大的不足,但比起過去,已然是有很大的進步了。行政權和監察權,已經有了一定的制衡。
就時代的發展來說,這樣的改革還是能跟的上的。
所以,對於眼下的朝政,隆武帝是不愁的,軍事有軍機處,外交有理藩院,只要抓住軍機處兵部和吏部,他就可以掌控全局,專心培養接班人。
但他的失敗,就在接班人。
太子,所琢非玉,不能用,非是廢除不可,可一旦廢儲,後續產生的動盪和衝擊波,他必須做好審慎應對的準備。
除此之外,他還得為太子想好退路。
因為他不止是皇帝,更是一個父親。
原本,朱慈烺自以為一切都考慮好了,但顏後的死,深深觸動了他,也打亂了他的步驟,那些雪片一般為太子表功的奏疏,更是讓他明白,大明的太子、國本,大明的嫡長子繼承制,在朝臣的心中,依然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太子的廢立,怕還是要經歷一場大風波。
「陛下……」
正沉思間,腳步輕響,新任司禮監掌印唐亮輕步走進,將剛剛送來的一份密報,呈到他面前。
朱慈烺看完,眼有悲涼,忽然覺得頭昏腦漲,不能自起……
……
翌日。
宮中傳出消息。
隆武帝忽發急病,臥床不起。
……
「機會到了!」
太子府。
剛剛從宮中返回,探視父皇,但沒有能進到榻前的太子朱和埕,召集心腹,秘密商議。
參加的有宛平伯鞏承恩,長駙馬都尉周顯,左庶子姚啟聖。
另外一個核心人物蕭漢俊雖然不能到現場,但卻通過宛平伯鞏承恩將自己的想法傳遞。
至於京營參將,負責內城五門防務的參將王輔臣,以及武襄左衛副指揮使宗福海,則由長駙馬都尉周顯負責傳遞消息。
……
一番密議,眾人議定,未免夜長夢多,決意儘快動手,明日夜晚,臘月二十一,小年夜的前一天,趁著宗福海守衛宮門的機會,王輔臣、周顯、鞏承恩、姚啟聖帶兵擁著太子到達玄武門(神武門),宗福海打開宮門,直往乾清宮,控制「陛下」,逼「陛下」寫退位詔,自為太上皇,加以軟禁,然後去往皇極殿,擁太子繼位,最後召集群臣覲見,宣布此事,即便有反對者,也改變不了木已成舟的事實!
注,故宮北門本叫玄武門,康熙時,因為避諱「玄」字,才改名神武門。
一切過程,都如當年的奪門之變,又如唐朝的玄武門之變一樣,迅雷不及掩耳,不給其他人反應的時間。
計劃制定完畢,太子朱和埕拔劍砍去桌子一角,以誓決心。
……
這一天,太子朱和埕強力壓制著心中的焦灼和不安,整整一天,都待在乾清宮,侍奉隆武陛下。
除了他,蒙王遼王,四皇子六皇子都到了,連年幼的八皇子和幾個公主也都在乾清宮陪到很晚。
對太子朱和埕來說,這是他人生中最為漫長的一天。
不但要裝出擔心悲傷的樣子,而且時時刻刻警惕,處處觀察,看乾清宮有沒有異樣?
進出的御醫腳步匆匆,侍奉在最前的貴妃淑妃,以及唐亮也都是眼有哀傷,看起來父皇的病,的確是不輕。
……
夜晚,宮門要關閉之前,太子和遼王蒙王在乾清殿外跪拜,然後離開皇宮,返回各自的住處,太子有太子府,遼王蒙王也各有王府,雖然遼王和太子的爭儲之態好像已經很明顯,但兄弟之間表面上依然還是兄友弟恭,遼王恭恭敬敬,太子微笑點頭,蒙王好像自知繼承無望,因此一直置身事外。
……
回到太子府之後,太子朱和埕以身體不舒服為由,即命令關閉府門,外松內緊,在府中做最後的準備,雖然這一次的奪門,王輔臣的京營為主力,宗福海為輔助,但攝於隆武帝的威名,最後敢真正衝上大殿的,怕也只有太子身邊的心腹死黨,也就是他五百人的衛隊。
到此時,除了東宮衛指揮使馮干,其他人並不知道今晚會發生大事,他們只是按照指揮使的命令,全員集合,加強太子府的守衛。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
朱和埕的焦灼越來越明顯,他負手不停的在堂中疾走。
……
午夜。
姚啟聖派心腹悄悄來到太子府,向太子報告,說,一切都在計劃中,王輔臣此時正親自在軍營坐鎮,他正隨著王輔臣身邊,但是時間一到,王輔臣就會下令封鎖內城,實行戒嚴,同時領兵出營,前往皇宮玄武門。
而只要兵馬一動,他立刻就會派人通知太子,太子即刻帶東宮衛前往皇宮,雙方在玄武門前匯合。
姚啟聖的消息,令太子心安。
……
不久,長駙馬都尉周顯到了,他帶來了宗福海的消息,說宮中一切正常,今夜宗福海負責皇宮值守,但是太子帶兵趕到,他立刻就會打開宮門,太子可以毫無障礙的前往乾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