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5頁
……
王宅。
面對秘密來訪的太子殿下,京營參將王輔臣大驚。
但不久之後,他就跪在地上,面對太子,發誓效忠。
……
京師教坊司。
武襄左衛副指揮使宗福海推開最喜歡的一位名角的房間,發現等在裡面的,並不是美人兒,而是皇太子殿下。
喜歡名角,這是宗福海個人最大的機密,除了他最貼身的一個家僕,再沒有其他人知道,每一次逍遙,都是喬裝改扮,但想不到,太子殿下居然在這裡等著他。
「臣,願效死!」
和王輔臣一樣,宗福海同樣對現實不滿,面對太子殿下開出的高官厚祿,以及思考整個計劃有相當成功的可能後,宗福海跪在地上,決意相仿英宗朝的「石亨」,發動奪門之門,擁太子上位!
……
京營德勝門軍營,六品思想教導官汪興,在酒樓喝酒,發現有人占了自己事先定好的包廂之後,心中十分的不悅,不過當知道占了自己包廂的人,乃是太子的老師,右春坊左庶子姚啟聖之後,他便釋然了,乖乖的,什麼也不敢說,就想要悄悄退走。
——姚啟聖才華橫溢,聲名遍於京華,是有名的「名士」,而他只是秀才出身,在軍中熬了這麼多年,好不容易才熬了一個六品教官,面對姚啟聖這種名士,他何敢有怨言?
不想姚啟聖聽說了,竟然親自請他包廂,一勁的表示歉意,並且和他暢飲。
汪興受寵若驚。
酒助雅興,兩人談的甚是投機,都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最後姚啟聖竟然提出,要和他結成兒女親家。
汪興大喜,姚啟聖是名士,同時是右春坊左庶子,是太子的老師,日後太子一旦登基,前途不可限量,自己如果和他成了兒女親家,不但是攀了高枝,而且對仕途大有幫助。
這簡直是天降之喜。
回去的路上,汪興忍不住笑出了聲來。
……
乾清宮。
地面如鏡。
鬢角已經斑白的隆武帝朱慈烺正望著御案,呆呆地出神。
他面前的御案上,堆積了幾十份的公文,內政,外交的,軍事的,他可以看,也可以不看,因為內閣都已經做了處置,除了調動兵馬、兵部和吏部事務,需要他的直接批閱和核准之外,其他事情,他根本不必過問,一切都由首輔負責,若是出了什麼問題,負責監督的都察院就會第一個會向首輔、內閣和六部發難,而不必等他這個皇帝。
只有僵持不能決的情況下,才會請他這個皇帝仲裁。
這是他制定的行政程序。
內閣負責施政,都察院負責監督施政、審查預算,但有疑問,都察院隨時都可以召內閣閣員、六部堂官、大理寺官員到都察院大堂接受質詢,且刑部尚書和大理寺卿的兩位最高司法官的人選,需得經都察院同意。
也就是說,首輔的權力,並非不可挑戰,御史可以直接當面質問首輔和六部尚書。
首輔,即便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必須以恭謹的態度,面對都察院。
皇帝陛下不直接處理內政,但對每日都察院的質詢記錄,卻都是要仔細閱讀的,從中發現優秀的御史和官員,但有問題,立刻就會召見內閣和六部。
都察院日常質詢,哪個御史質詢,那個官員回答,所說的每一個字都要記錄在冊,不但交予皇帝,也要交予各省督撫查閱,更要留存資料,交給世人以及後世評論。
此外,都察院每月都會開放一部分的百姓參觀,只要出一兩銀子,就可以到都察院大堂走一遭,看御史和六部官員是如何唇槍舌劍的?
只不過只能看,不能說,如果出言擾亂,就會被亂棍打出都察院,並且永不能參與。
但有重大政策,內閣還需要召集京師各大報紙,向他們闡述,並接受提問,以便讓全天下的百姓儘快了解朝廷政策的利弊。
這些都是群臣反對,但隆武帝聖心獨斷,強力施壓,最終被推行開的。
第1235章 奪門之變(七)
而在「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等關係重大的政策,在天下順利推廣,各地怨言漸漸平息之後,原本一直被他故意打壓的都察院,又重新被他重視,並逐漸放開了束縛。
都察院擴編,京師都察院的御史數量,從四五十人,一下擴展到了三百多人,都察院大堂,擴大了兩倍多,一次可以容納五六百人,御史的人選,不再是從新進進士和優秀縣官中摘取,而是採用籍貫論,各省固定名額,以人口論定,如浙江十一人,山西九人,青海六人。
青海的六人,是為最少的必須保證,只要是省,那怕只有萬人,也需有六個名額。
過去,御史基本都是進士出身,但現在改制之後,像青海省台灣省緬甸區,每年會試能考中進士的都是極個別,甚至是無有一人,因此,隆武帝決斷,各省代表的御史,皆從各省鄉試的舉人之中擢取,如此,就不用擔心御史空置的問題了。
過去,大明朝堂有南黨,北黨,浙黨,楚黨,以籍貫形成鄉黨,黨同伐異,獨領風騷,但改制之後,鄉黨公開透明,各省御史首先要為自己省份爭取權益,但因為各省都有代表,沒有誰是孤單一人,形成制衡,各方利益最後也都可以平衡。
如此,都察院對首輔和內閣的監督力道大大加強。
王宅。
面對秘密來訪的太子殿下,京營參將王輔臣大驚。
但不久之後,他就跪在地上,面對太子,發誓效忠。
……
京師教坊司。
武襄左衛副指揮使宗福海推開最喜歡的一位名角的房間,發現等在裡面的,並不是美人兒,而是皇太子殿下。
喜歡名角,這是宗福海個人最大的機密,除了他最貼身的一個家僕,再沒有其他人知道,每一次逍遙,都是喬裝改扮,但想不到,太子殿下居然在這裡等著他。
「臣,願效死!」
和王輔臣一樣,宗福海同樣對現實不滿,面對太子殿下開出的高官厚祿,以及思考整個計劃有相當成功的可能後,宗福海跪在地上,決意相仿英宗朝的「石亨」,發動奪門之門,擁太子上位!
……
京營德勝門軍營,六品思想教導官汪興,在酒樓喝酒,發現有人占了自己事先定好的包廂之後,心中十分的不悅,不過當知道占了自己包廂的人,乃是太子的老師,右春坊左庶子姚啟聖之後,他便釋然了,乖乖的,什麼也不敢說,就想要悄悄退走。
——姚啟聖才華橫溢,聲名遍於京華,是有名的「名士」,而他只是秀才出身,在軍中熬了這麼多年,好不容易才熬了一個六品教官,面對姚啟聖這種名士,他何敢有怨言?
不想姚啟聖聽說了,竟然親自請他包廂,一勁的表示歉意,並且和他暢飲。
汪興受寵若驚。
酒助雅興,兩人談的甚是投機,都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最後姚啟聖竟然提出,要和他結成兒女親家。
汪興大喜,姚啟聖是名士,同時是右春坊左庶子,是太子的老師,日後太子一旦登基,前途不可限量,自己如果和他成了兒女親家,不但是攀了高枝,而且對仕途大有幫助。
這簡直是天降之喜。
回去的路上,汪興忍不住笑出了聲來。
……
乾清宮。
地面如鏡。
鬢角已經斑白的隆武帝朱慈烺正望著御案,呆呆地出神。
他面前的御案上,堆積了幾十份的公文,內政,外交的,軍事的,他可以看,也可以不看,因為內閣都已經做了處置,除了調動兵馬、兵部和吏部事務,需要他的直接批閱和核准之外,其他事情,他根本不必過問,一切都由首輔負責,若是出了什麼問題,負責監督的都察院就會第一個會向首輔、內閣和六部發難,而不必等他這個皇帝。
只有僵持不能決的情況下,才會請他這個皇帝仲裁。
這是他制定的行政程序。
內閣負責施政,都察院負責監督施政、審查預算,但有疑問,都察院隨時都可以召內閣閣員、六部堂官、大理寺官員到都察院大堂接受質詢,且刑部尚書和大理寺卿的兩位最高司法官的人選,需得經都察院同意。
也就是說,首輔的權力,並非不可挑戰,御史可以直接當面質問首輔和六部尚書。
首輔,即便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必須以恭謹的態度,面對都察院。
皇帝陛下不直接處理內政,但對每日都察院的質詢記錄,卻都是要仔細閱讀的,從中發現優秀的御史和官員,但有問題,立刻就會召見內閣和六部。
都察院日常質詢,哪個御史質詢,那個官員回答,所說的每一個字都要記錄在冊,不但交予皇帝,也要交予各省督撫查閱,更要留存資料,交給世人以及後世評論。
此外,都察院每月都會開放一部分的百姓參觀,只要出一兩銀子,就可以到都察院大堂走一遭,看御史和六部官員是如何唇槍舌劍的?
只不過只能看,不能說,如果出言擾亂,就會被亂棍打出都察院,並且永不能參與。
但有重大政策,內閣還需要召集京師各大報紙,向他們闡述,並接受提問,以便讓全天下的百姓儘快了解朝廷政策的利弊。
這些都是群臣反對,但隆武帝聖心獨斷,強力施壓,最終被推行開的。
第1235章 奪門之變(七)
而在「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等關係重大的政策,在天下順利推廣,各地怨言漸漸平息之後,原本一直被他故意打壓的都察院,又重新被他重視,並逐漸放開了束縛。
都察院擴編,京師都察院的御史數量,從四五十人,一下擴展到了三百多人,都察院大堂,擴大了兩倍多,一次可以容納五六百人,御史的人選,不再是從新進進士和優秀縣官中摘取,而是採用籍貫論,各省固定名額,以人口論定,如浙江十一人,山西九人,青海六人。
青海的六人,是為最少的必須保證,只要是省,那怕只有萬人,也需有六個名額。
過去,御史基本都是進士出身,但現在改制之後,像青海省台灣省緬甸區,每年會試能考中進士的都是極個別,甚至是無有一人,因此,隆武帝決斷,各省代表的御史,皆從各省鄉試的舉人之中擢取,如此,就不用擔心御史空置的問題了。
過去,大明朝堂有南黨,北黨,浙黨,楚黨,以籍貫形成鄉黨,黨同伐異,獨領風騷,但改制之後,鄉黨公開透明,各省御史首先要為自己省份爭取權益,但因為各省都有代表,沒有誰是孤單一人,形成制衡,各方利益最後也都可以平衡。
如此,都察院對首輔和內閣的監督力道大大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