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8頁
但隨之問題也來了,如果不參政,如何確定皇子有無能力、配不配封親王?
只考言行和舉止嗎?
另外,皇子們如果不封親王,那又以什麼身份到地方呢?所以繞來繞去,終究還是繞不過「冊封」兩個字。
於是乾脆全盤反對,有朝臣上疏,要陛下遵守祖制,將所有皇子都封為親王,然後到各地就藩,大明疆域遼闊,又新開遼東,分置十幾個親王,不是問題,加上秦王蜀王楚王福王被害被黜之後,這四個地方也都閒了出來,也可以安置親王。
總之,和朝廷浪費錢糧,供養一代代親王相比,將皇子留在京師,干預朝政,對大明的傷害更大。
……
對於這種腔調,朱慈烺嚴厲駁斥,宗室分封太多,造成國家財政負擔沉重,這個頑疾,到嘉靖世宗皇帝時,朝廷其實就已經是力不從心,他好不容易才改過來,豈能再重蹈覆轍,濫封濫賞?你們不心疼百姓,不擔心百年之後,朝廷親王郡王的數目,在現在的基礎上,再翻兩到三倍,造成國家財政不濟,朕這個皇帝卻是要擔心呢!
至於皇子干政,內閣已經在制定製度,給皇子們空間,也給他們約束,最重要的一點,皇子不能參與軍政,參與朝政也需要在皇太子的領導之下,皇太子地位神聖,誰也不能撼動,同時的,皇子參政也皆在群臣的監督之下,但是所有人盡忠職守,內外這麼多的眼睛,又何懼「亂政」?
「自從繼位以來,朕一直強調兩個字,制度!」
「好的制度,令壞人不敢伸手,壞的制度,將好人染成壞人。」
「歷朝歷代,只所以會出現奪嫡奪權,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制度不明,主上態度不定,任由各個皇子爭奪,如果主上態度明確,發現苗頭,立刻彈壓,又有多少人敢冒著赤族的危險,去參與作亂呢?」
……
眼見直接「硬攻」不成,有朝臣開始將火力轉向了永王和周王。
和皇子不同,這兩位王爺可是大明實實在在的親王,照規制,其實是不能留在京師的。但周王是遠藩,永王是庶出,加上永王本身又比較低調,宮中無人,形不成對社稷的威脅,因此在這之前,群臣勉強可以容忍,但現在不行了,或者說,他們兩人成了犧牲品,如果能說動陛下,將他們「逐」出京師,或可在皇子留京的事情上,打開一個缺口。
奏疏雪片一般的來。
「為了加強宗室管理,朕將周王兄請到京師,這些年來,宗室安然,各地鮮有宗室不法,這都是周王兄的功勞,如果讓周王兄回封地,那麼,宗人令之職,又有誰可以領起來呢?」
「因此,朕不准。」
「永王是朕唯一的一個弟弟,兼著理藩院,責任同樣重大,未來朕更有重擔交給他,因此朕也不准。」
「周王永王之事,到此為止,再有上疏者,一律嚴叱!」
……
就像萬曆皇子因為立儲的事情,和群臣鬥氣,十幾年不上朝一樣,現在,隆武皇帝隱隱的也和群臣形成了對峙,但比萬曆皇帝幸運的是,經過一系列的改制,京師的言官力量被大大削弱,都察院差不多就是一個空架子,內閣,軍機處,六部堂官和九卿,都有意無意的被隆武帝清理過一遍,雖然其中仍然有很多的頑固者,但在隆武帝巨大的威信和聲望面前,卻也掀不起太大的風浪。
而這些日子裡,《三文日報》連續發表社論,對皇子論功封爵之事,大加讚賞,說,沒有父親不愛兒子的,每個父親都希望兒子能福貴一生。但陛下卻能割捨親情,亦社稷百姓為重,實乃聖明也。
皇子不封王,需要立功表現,才能成為親王的事情,迅速傳遍天下,在引起轟動的同時,更激發了很多的討論。
……
雖然仍然有反對,但整個事件,其實是在緩慢推進中。
……
第1219章 大明律
……
十二月初。
駐朝鮮將軍周遇吉回京述職,周遇吉在朝鮮四年,以沉默少言,不怒自威,軍紀嚴明,秋毫無犯,戰績卓著,而受到朝鮮上下一致的尊重和愛戴,聽聞周遇吉要離開,從朝鮮王到下面普通的普通百姓都是不舍,夾道相送了幾十里,朝鮮王更是上疏大明,請求派周遇吉永駐朝鮮。
但朱慈烺卻捨不得將周遇吉這樣一個猛將,一直放在平安無戰事的朝鮮,因此令徐文朴駐紮朝鮮,而將周遇吉調回京師,另行任用。
十一日,隆武帝朱慈烺在武英殿設宴,和周遇吉以及他的副將,莊子固暢飲。
莊子固亦是猛將,前世歷史上,他和劉肇基一起戰死在了揚州。這一世跟隨周遇吉南征北戰,亦是立下了赫赫戰功。
面對英烈,聽著兩人說起遼東激戰,那一場場驚心動魄的血戰,朱慈烺心情愉快。
第二次,朝廷擢周遇吉左都督,為寧夏總兵,掛安西將軍印。同時封其妻為一品誥命夫人。歷史上,寧武關之戰時,周妻相助丈夫守城,城破之後,依然占據屋頂,向流賊放箭,後為流賊所殺。
莊子固擢都督僉事,為青海總兵。
「遼東雖平,但西北之事,卻遠沒有到平息的時候,你到寧夏之後,要配合史閣部,加緊練兵,以防不測!」
臨行前,朱慈烺牽著周遇吉的手叮囑。
只考言行和舉止嗎?
另外,皇子們如果不封親王,那又以什麼身份到地方呢?所以繞來繞去,終究還是繞不過「冊封」兩個字。
於是乾脆全盤反對,有朝臣上疏,要陛下遵守祖制,將所有皇子都封為親王,然後到各地就藩,大明疆域遼闊,又新開遼東,分置十幾個親王,不是問題,加上秦王蜀王楚王福王被害被黜之後,這四個地方也都閒了出來,也可以安置親王。
總之,和朝廷浪費錢糧,供養一代代親王相比,將皇子留在京師,干預朝政,對大明的傷害更大。
……
對於這種腔調,朱慈烺嚴厲駁斥,宗室分封太多,造成國家財政負擔沉重,這個頑疾,到嘉靖世宗皇帝時,朝廷其實就已經是力不從心,他好不容易才改過來,豈能再重蹈覆轍,濫封濫賞?你們不心疼百姓,不擔心百年之後,朝廷親王郡王的數目,在現在的基礎上,再翻兩到三倍,造成國家財政不濟,朕這個皇帝卻是要擔心呢!
至於皇子干政,內閣已經在制定製度,給皇子們空間,也給他們約束,最重要的一點,皇子不能參與軍政,參與朝政也需要在皇太子的領導之下,皇太子地位神聖,誰也不能撼動,同時的,皇子參政也皆在群臣的監督之下,但是所有人盡忠職守,內外這麼多的眼睛,又何懼「亂政」?
「自從繼位以來,朕一直強調兩個字,制度!」
「好的制度,令壞人不敢伸手,壞的制度,將好人染成壞人。」
「歷朝歷代,只所以會出現奪嫡奪權,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制度不明,主上態度不定,任由各個皇子爭奪,如果主上態度明確,發現苗頭,立刻彈壓,又有多少人敢冒著赤族的危險,去參與作亂呢?」
……
眼見直接「硬攻」不成,有朝臣開始將火力轉向了永王和周王。
和皇子不同,這兩位王爺可是大明實實在在的親王,照規制,其實是不能留在京師的。但周王是遠藩,永王是庶出,加上永王本身又比較低調,宮中無人,形不成對社稷的威脅,因此在這之前,群臣勉強可以容忍,但現在不行了,或者說,他們兩人成了犧牲品,如果能說動陛下,將他們「逐」出京師,或可在皇子留京的事情上,打開一個缺口。
奏疏雪片一般的來。
「為了加強宗室管理,朕將周王兄請到京師,這些年來,宗室安然,各地鮮有宗室不法,這都是周王兄的功勞,如果讓周王兄回封地,那麼,宗人令之職,又有誰可以領起來呢?」
「因此,朕不准。」
「永王是朕唯一的一個弟弟,兼著理藩院,責任同樣重大,未來朕更有重擔交給他,因此朕也不准。」
「周王永王之事,到此為止,再有上疏者,一律嚴叱!」
……
就像萬曆皇子因為立儲的事情,和群臣鬥氣,十幾年不上朝一樣,現在,隆武皇帝隱隱的也和群臣形成了對峙,但比萬曆皇帝幸運的是,經過一系列的改制,京師的言官力量被大大削弱,都察院差不多就是一個空架子,內閣,軍機處,六部堂官和九卿,都有意無意的被隆武帝清理過一遍,雖然其中仍然有很多的頑固者,但在隆武帝巨大的威信和聲望面前,卻也掀不起太大的風浪。
而這些日子裡,《三文日報》連續發表社論,對皇子論功封爵之事,大加讚賞,說,沒有父親不愛兒子的,每個父親都希望兒子能福貴一生。但陛下卻能割捨親情,亦社稷百姓為重,實乃聖明也。
皇子不封王,需要立功表現,才能成為親王的事情,迅速傳遍天下,在引起轟動的同時,更激發了很多的討論。
……
雖然仍然有反對,但整個事件,其實是在緩慢推進中。
……
第1219章 大明律
……
十二月初。
駐朝鮮將軍周遇吉回京述職,周遇吉在朝鮮四年,以沉默少言,不怒自威,軍紀嚴明,秋毫無犯,戰績卓著,而受到朝鮮上下一致的尊重和愛戴,聽聞周遇吉要離開,從朝鮮王到下面普通的普通百姓都是不舍,夾道相送了幾十里,朝鮮王更是上疏大明,請求派周遇吉永駐朝鮮。
但朱慈烺卻捨不得將周遇吉這樣一個猛將,一直放在平安無戰事的朝鮮,因此令徐文朴駐紮朝鮮,而將周遇吉調回京師,另行任用。
十一日,隆武帝朱慈烺在武英殿設宴,和周遇吉以及他的副將,莊子固暢飲。
莊子固亦是猛將,前世歷史上,他和劉肇基一起戰死在了揚州。這一世跟隨周遇吉南征北戰,亦是立下了赫赫戰功。
面對英烈,聽著兩人說起遼東激戰,那一場場驚心動魄的血戰,朱慈烺心情愉快。
第二次,朝廷擢周遇吉左都督,為寧夏總兵,掛安西將軍印。同時封其妻為一品誥命夫人。歷史上,寧武關之戰時,周妻相助丈夫守城,城破之後,依然占據屋頂,向流賊放箭,後為流賊所殺。
莊子固擢都督僉事,為青海總兵。
「遼東雖平,但西北之事,卻遠沒有到平息的時候,你到寧夏之後,要配合史閣部,加緊練兵,以防不測!」
臨行前,朱慈烺牽著周遇吉的手叮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