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6頁
比之過去,現在的疆域更大,要顧及的地方更多,雖然大明國力漸漸昌盛,軍威聞於天下,不論河套之外還是青海境內的蒙古人都十分老實,不敢騷擾大明邊疆,只求通商,但整頓軍務,移民實邊,防範於未然,依然是一個重擔。
臨行前,朱慈烺召見史可法,長談了一個上午。
……
十一月。
京師降下今冬的第一場大雪。
瑞雪兆豐年。
也就在這一個月,四皇子朱和圻三歲誕日、六皇子朱和坤滿月之禮,連續在宮中舉行,宮中喜氣洋洋。
禮部上疏,說淑妃所生二皇子朱和增已經十二歲,娜仁貴妃所生三皇子朱和圳也已經十一歲,都已經到了冊封的年紀,陛下您該冊封他們了。
甚至禮部連封號都給兩個皇子準備好了,二皇子遼王,三皇子蒙王,遼王封在遼東,蒙王封在大寧,也就是原先寧王的封地。
但隆武帝卻不應。
禮部之後,群臣繼續上疏。
——大明自開國以來,一直遵循太祖皇帝的祖制,皇子成年即封親王,然後就需要離開京師,去往封地就藩,終身不得返回,這是吸取歷朝歷代,皇子作亂,兄弟鬩牆的教訓,成年之後就外放,將其排除在京師的權力核心之外,斷絕其野心,同時的,皇子外放,也有坐鎮地方、加強邊關的用意,這也是最初,不論燕王寧王,都執掌大批兵馬,當靖文帝削藩的時候,他們可以揭竿而起,成就靖難之役,燕王朱棣可以成就大統的原因。
而朱棣成為皇帝之後,意識到親王帶兵將是自己皇位的最大威脅,因為他開了帶兵奪位的惡例,其他親王也可以有樣學樣,為此,朱棣繼位之後,大力削減各軍親王的兵權,限制親王衛隊的人數。
不過因為祖制的原因,各地親王仍然保留有王府衛隊。
等到武宗皇帝,江西寧王造反之後,王府衛隊全部被取消,親王在封地的一舉一動,都被在地官員監督和約束。
從那以後,大明各地親王都被形成了廣義上的「軟禁」,連出城一次都得向地方官員匯報,沒有一絲的自由。
當然了,這並不妨礙他們在地方上的作威作福,礙於王權,地方官員能懲治的只有他們的家奴,更多的時候,地方官府對各地王府的不法,都是睜隻眼閉隻眼,只要王爺不謀反,不蓄兵,不結交官員,只是欺壓一下下層的百姓,官員們都會選擇容忍,因為即便是報上去,朝廷也不會有什麼實際的懲處。
第1218章 親王冊封
……
這樣的王爺,這樣一輩子的豢養,重重枷鎖,無所事事,醉生夢死,還不如一個普通人,老實說,朱慈烺不想讓自己的子孫繼續下去。
因此他在繼位之後,沒有準許弟弟永王就藩,還將周王和蜀王召到了京師,主持宗人府,某種程度上,其實已經是打破了成年親王外放就藩,終身不得返回的祖制。
為此,朝中一直都有不同的意見,朝臣時不時的都會上疏,要求永王到四川就藩,同時令周王返回封地。
朱慈烺一概不理。
同時的,朱慈烺也對不論功績,不論學識,只要是皇帝的兒子,就可以被封為親王的祖制,有所斟酌。
就這方面來說,清朝做的比較好,清朝的皇子,有人可以做親王,做議政王,做顧命大臣,但有的卻只能被封為一個貝子,終身默默無聞,其後代很快就淹沒於歷史的煙雲之中。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清朝奉行論功行賞,即便你是皇帝的兒子,但沒有功績,也是不能被封為親王的,順治帝在位時,僅追封了幼殤的皇四子為榮親王,其他七個兒子皆不給封爵。也就是說,康熙並沒有親王爵。
而康熙一共35個兒子,最後成年的皇子有15人,但被封為親王的,卻只有四個。且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隨著功績的增長,步步觀察,步步提升的。
雍正就是最好的例子,康熙十七年生,康熙三十七年封貝勒,一直到康熙四十八年,十一年後,才被封為和碩雍親王。
相比於清,大明朝的朱家子孫就幸福太多了,但是皇帝的兒子,不管你是豬是龍,一出生,就註定是親王。
因此,朱慈烺決定要改制——在改革宗室,改革士紳之後,這把改革的刀子,也得揮向自己。
因此,他對禮部諫請冊封二皇子三皇子的奏疏,留中不發。
……
而群臣並沒有意識到隆武帝的心思,依舊有人上疏。
朱慈烺知道,自己非是有所回應不可,不然隨著兩個皇子年紀的增長,諫請冊封的奏疏會越來越多。
皇極殿。
面對群臣,朱慈烺站在御台之上,踱了幾步,緩緩說道:「宗室改革到今日你,成果斐然,不但宗祿大大減少,而且各地都出現很多自食其力,在各行各業大方光芒的人才,特別是郡王諸五世孫,中尉一級的,商有湖廣荊王后裔,聯合經商,開鐵廠,興紡織,工廠從蘇州開到了江北;文有八大山人,字畫名聞天下,千金難買;湖南湖北,今秋鄉試,有九個宗室中了舉,他們都是優秀的宗室,給天家長了臉,他們自己的生活,也比過去更好更滋潤。」
「但同時的,卻也有一些不良的宗室坐吃山空,從皇家錢莊貸了銀子,每日花天酒地,到了年底,雙手一攤,連一分利息也是拿不出來。」
臨行前,朱慈烺召見史可法,長談了一個上午。
……
十一月。
京師降下今冬的第一場大雪。
瑞雪兆豐年。
也就在這一個月,四皇子朱和圻三歲誕日、六皇子朱和坤滿月之禮,連續在宮中舉行,宮中喜氣洋洋。
禮部上疏,說淑妃所生二皇子朱和增已經十二歲,娜仁貴妃所生三皇子朱和圳也已經十一歲,都已經到了冊封的年紀,陛下您該冊封他們了。
甚至禮部連封號都給兩個皇子準備好了,二皇子遼王,三皇子蒙王,遼王封在遼東,蒙王封在大寧,也就是原先寧王的封地。
但隆武帝卻不應。
禮部之後,群臣繼續上疏。
——大明自開國以來,一直遵循太祖皇帝的祖制,皇子成年即封親王,然後就需要離開京師,去往封地就藩,終身不得返回,這是吸取歷朝歷代,皇子作亂,兄弟鬩牆的教訓,成年之後就外放,將其排除在京師的權力核心之外,斷絕其野心,同時的,皇子外放,也有坐鎮地方、加強邊關的用意,這也是最初,不論燕王寧王,都執掌大批兵馬,當靖文帝削藩的時候,他們可以揭竿而起,成就靖難之役,燕王朱棣可以成就大統的原因。
而朱棣成為皇帝之後,意識到親王帶兵將是自己皇位的最大威脅,因為他開了帶兵奪位的惡例,其他親王也可以有樣學樣,為此,朱棣繼位之後,大力削減各軍親王的兵權,限制親王衛隊的人數。
不過因為祖制的原因,各地親王仍然保留有王府衛隊。
等到武宗皇帝,江西寧王造反之後,王府衛隊全部被取消,親王在封地的一舉一動,都被在地官員監督和約束。
從那以後,大明各地親王都被形成了廣義上的「軟禁」,連出城一次都得向地方官員匯報,沒有一絲的自由。
當然了,這並不妨礙他們在地方上的作威作福,礙於王權,地方官員能懲治的只有他們的家奴,更多的時候,地方官府對各地王府的不法,都是睜隻眼閉隻眼,只要王爺不謀反,不蓄兵,不結交官員,只是欺壓一下下層的百姓,官員們都會選擇容忍,因為即便是報上去,朝廷也不會有什麼實際的懲處。
第1218章 親王冊封
……
這樣的王爺,這樣一輩子的豢養,重重枷鎖,無所事事,醉生夢死,還不如一個普通人,老實說,朱慈烺不想讓自己的子孫繼續下去。
因此他在繼位之後,沒有準許弟弟永王就藩,還將周王和蜀王召到了京師,主持宗人府,某種程度上,其實已經是打破了成年親王外放就藩,終身不得返回的祖制。
為此,朝中一直都有不同的意見,朝臣時不時的都會上疏,要求永王到四川就藩,同時令周王返回封地。
朱慈烺一概不理。
同時的,朱慈烺也對不論功績,不論學識,只要是皇帝的兒子,就可以被封為親王的祖制,有所斟酌。
就這方面來說,清朝做的比較好,清朝的皇子,有人可以做親王,做議政王,做顧命大臣,但有的卻只能被封為一個貝子,終身默默無聞,其後代很快就淹沒於歷史的煙雲之中。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清朝奉行論功行賞,即便你是皇帝的兒子,但沒有功績,也是不能被封為親王的,順治帝在位時,僅追封了幼殤的皇四子為榮親王,其他七個兒子皆不給封爵。也就是說,康熙並沒有親王爵。
而康熙一共35個兒子,最後成年的皇子有15人,但被封為親王的,卻只有四個。且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隨著功績的增長,步步觀察,步步提升的。
雍正就是最好的例子,康熙十七年生,康熙三十七年封貝勒,一直到康熙四十八年,十一年後,才被封為和碩雍親王。
相比於清,大明朝的朱家子孫就幸福太多了,但是皇帝的兒子,不管你是豬是龍,一出生,就註定是親王。
因此,朱慈烺決定要改制——在改革宗室,改革士紳之後,這把改革的刀子,也得揮向自己。
因此,他對禮部諫請冊封二皇子三皇子的奏疏,留中不發。
……
而群臣並沒有意識到隆武帝的心思,依舊有人上疏。
朱慈烺知道,自己非是有所回應不可,不然隨著兩個皇子年紀的增長,諫請冊封的奏疏會越來越多。
皇極殿。
面對群臣,朱慈烺站在御台之上,踱了幾步,緩緩說道:「宗室改革到今日你,成果斐然,不但宗祿大大減少,而且各地都出現很多自食其力,在各行各業大方光芒的人才,特別是郡王諸五世孫,中尉一級的,商有湖廣荊王后裔,聯合經商,開鐵廠,興紡織,工廠從蘇州開到了江北;文有八大山人,字畫名聞天下,千金難買;湖南湖北,今秋鄉試,有九個宗室中了舉,他們都是優秀的宗室,給天家長了臉,他們自己的生活,也比過去更好更滋潤。」
「但同時的,卻也有一些不良的宗室坐吃山空,從皇家錢莊貸了銀子,每日花天酒地,到了年底,雙手一攤,連一分利息也是拿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