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哼哼,兩年前才剛剛說提上日程的事情?不對,還只是希望你們提上日程,那麼,你們提了嗎?」康治超冷笑著問道。

  「呃……」關墉無語了。他之所以提到謝天成的指示,是因為除了這個之外,整個行業里對重型曲軸工具機實在是啥也沒做。

  「康總工的意思是不是說,你們之所以造不出250萬載重噸的船,就是因為缺了一台重型曲軸工具機。如果我們把你需要的重型曲軸工具機造出來,你們就能夠造出250萬載重噸的船,而且能夠採購我們其他的工具機?」

  唐子風冷冷地發話了。

  第二百二十八章 船等機,機等軸

  唐子風並不知道康治超說的重型曲軸工具機是怎麼回事,照關墉的說法,這應當是一種非常高端的工具機,以至於機械部一時都不敢將其列入研製範圍。不過,他深深知道輸人不輸陣的道理,面對著康治超的挑釁,他必須顯得比對方更牛。

  至於說未來要不要去研製這種工具機,那是要等從這裡離開之後再去思考的問題。屆時就算自已慫了,不敢去碰這種高端到沒朋友的工具機,又能如何?大不了自已這輩子再也不來船舶公司了,老康還能衝到臨一機去逼他吃鍵盤?

  唐子風裝出來的冷峻,還真讓康治超感到了詫異。這位老爺子實在也不是什麼有城府的人,論玩心眼,十年前的唐子風就能夠把他耍得團團轉。看到唐子風一副淡定的模樣,康治超皺了皺眉頭,試探著問道:「你的意思是說,你們能搞出重型曲軸工具機?」

  「怎麼,康總工對我們沒信心嗎?」唐子風反問道。

  康治超想了想,像是賭氣一般地使勁點點頭,說:「沒錯,我對你們就是沒信心。」

  唐子風仰天大笑:「哈哈,康總工這話,我並不覺得意外啊。在康總工心目中,估計覺得外國人能搞出來的東西,中國人肯定是搞不出來的。我現在明白了,為什麼康總工見了我們二話不說,就問曲軸工具機的事情。」

  「你說是為什麼呢?」康治超下意識地問道。

  他剛才提起曲軸工具機的事情,僅僅是因為曲軸工具機對船舶公司非常重要,而國內的工具機企業始終無法提供這種工具機,讓他很是不滿。但聽唐子風的意思,似乎覺得他此舉還有其他的意思,這可是連他自己都沒想過的事情。

  唐子風面帶譏諷之色,說:「很簡單啊,康總工吃准了我們拿不出重型曲軸工具機。這樣你們就有理由說你們造不出船的原因不在於自己,而在於機械部沒給你們提供工具機。我估計,你剛才慷慨激昂說的什麼250萬載重噸,也就是糊弄糊弄上級領導的吧?在康總工的心目中,是不是覺得中國人就不配造船?」

  「胡說!我什麼時候說過這話!」康治超勃然大怒,「分明是你們機械部尸位素餐,拿不出有用的工具機,反倒是倒打一耙,還說起我們來了。我們船舶行業不像你們那樣沒志氣,光是這幾年,我們就自行開發了7萬噸的『江南型』巴拿馬散貨船、9.5萬噸『大連級』油船、3.5萬噸淺吃水運煤船,還有300客自控水翼船。

  「這些都是填補國內空白的船型,基本接近當代世界造船水平,你憑什麼說我們是在糊弄上級領導!你給我把話說清楚,要不……要不我會去向你們部領導反映你的問題!」

  看到老康發火,沈衛浩、羅小璐等人都有些慌,唐子風卻是愈發從容了。這會工夫,他已經抓住了康治超的弱點,那就是此人其實並不擅長於吵架,卻又很好面子,凡事都要跟人爭個道理。

  只要對方願意講理,唐子風就一點心理壓力都沒有了。大學四年,他練的就是這張嘴皮子,憑著三寸之舌可以醫死人、活白骨。在廠里,秦仲年和他吵架,從來就沒能挺過三個回合,康治超的情商目測還不如秦仲年,又豈能是唐子風的對手?

  「咦,關工,剛才我好像聽人說,他們要在2000年造出250萬載重噸的船,結果都卡在一根軸上了,你有印象沒有?」唐子風假意地向關墉求證道。

  姓關的人實在不適合當工程師,一簡稱就是「關公」,讓人誤以為是耍大刀的。當然,姓龔的就更不適合當工程師了,聽起來像是寫小說從不完本的那種人……

  康治超當然不會去關注一個稱呼的問題,他已經成功地被唐子風給激怒了,他搶過話頭,說道:「沒錯,這就是我說的。我們的確是規劃到2000年的造船能力要達到250萬載重噸,但現在的情況是船等機,機等軸。沒有足夠的船用曲軸,我們就無法造出足夠的船用柴油機;沒有柴油機,我們造出來的船就只是一個鐵殼子。

  「而要製造船用曲軸,就需要重型曲軸工具機,這就是你們機械部的事情。你們說說看,這難道不是你們耽誤了我們的工作嗎!」

  所謂「船等機、機等軸」,是船舶行業里的一個梗。所謂「機」,指的是大型船用柴油機,而「軸」就是柴油機中的曲軸。

  這些年,中國的造船能力進步很快,已經能夠建造15萬噸散貨船、14萬噸油輪、12萬噸大型穿梭油船,還有剛才康治超顯擺過的自行開發的7萬噸『江南』巴拿馬型散貨船等。

  船用柴油機是船舶的心臟,我國的船用柴油機技術起步較晚,雖然一直在追趕,但到70年代末時,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1978年和1980年,中國分別引進瑞士Sulzer公司和丹麥B&W公司的柴油機生產許可證技術,至1997年共製造了476台船用低速柴油機,計483萬馬力。這些柴油機一部分安裝在國內船舶上,大多數用於出口船,還有6台單機直接出口到了德國和巴西,所有這些柴油機都通過了國際著名船級社的檢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