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0頁
此時他的氣質與當時在鄉野中已經完全不同——雖然這只是鍾奇記憶中的高華君,但他們這般賢人識人明澈,其實與真實的高華君應該毫無二致。
葉行遠知道羨慕不來,也不自怨自艾,三千年之後人心浮躁,不比古人,但一樣可以平心靜氣,參悟聖人之道。
高華君之前對吳國之事一無所知,剛才同窗們問了幾句,他才知道葉行遠之前竟然干下這等大事,這時候按捺不住好奇,便問道:「吳國國君無道,欲屠戮令尊令兄,又欲廢太子,但周禮有雲『君君臣臣』。你又是怎麼會想到違禮而取正道,弒君救民的呢?」
葉行遠對類似的問題早就有了腹案,便回答道:「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寇讎。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吾只知誅一夫矣,未聞弒君也。」
這思想稍微有一點超前,但仍然是根據聖人之道推演出來的結果。後世孟子總結,大有精闢之處,葉行遠提前借用,也不覺得有什麼慚愧。
高華君眼前一亮,拍掌大讚道:「我心中亦有所感,想不到你竟然想深到這一步,兄大道已成,待會兒面見聖人,聖人也必擊節讚賞。」
葉行遠只聽耳邊傳來爽朗大笑聲,「好一個『只知誅一夫,未聞弒君』。我還是小看你了,真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你們用完酒飯,到書房等我!」
這聲音明明還在遠方,聽起來卻如耳畔洪鐘,振聾發聵。葉行遠愕然回頭,不見說話之人,只見膳堂中學子紛紛起身,神情激動,向南行禮。
高華君推了推他,興奮道:「想不到聖人也為你這句話所感,千里傳音與你說話,我們都沾了你的光,聽聖人這一言指點,勝過幾月苦功。」
聖人神通,可心知外物,千里傳音。葉行遠剛才這一番話,原本是孟子對聖人之道的總結和提升,如今提前出世,自有異處。聖人心血來潮,雖然身在宮中,卻也能感應得到,欣喜之餘,便急急忙忙向天子告辭,先千里傳音告知葉行遠,同時趕回學宮。
聖人之音,繞樑三日而不絕,一眾學子都可以從他簡單的幾句話中參悟出無窮大道,甚至三月不知肉味。
近些年來,聖人說話越來越少,又秉承述而不作的原則,今日難得開了金口,所以高華君說這是眾學子沾了葉行遠的光。
葉行遠心中震撼,他當然知道聖人無所不能。但這鐘奇死後世界中的聖人,應該只是一個形象,而無實體,僅僅一個形象便有這般神通,讓葉行遠覺得不可思議。
他再也沒心思吃飯,就隨便扒拉了兩口飯菜,與高華君一起,到聖人的書房中等待。
沒過多久,就聽學宮中一片嘈雜,有學子興奮的歡呼,應當是聖人回來了。
葉行遠在書房中也是頗為期待,心中澎湃,不知道接下來會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就見大門徐徐洞開,葉行遠只見一團耀目光影緩步前來,竟然是看不清聖人的真容。他眯起眼睛,凝神靜氣,再定睛細看,才見那光影散去了許多,只有一位白髮魁梧長者,大踏步而行。
聖人據說身高九尺,甚為高大,他此時年事已高,鬚髮皆白,卻無一點佝僂,望之如神仙中人,令人心生仰慕。
他一頭白髮只以一條絲帶綰起,散在肩後,迎風飄動,更見其飄逸出塵之氣。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這是後世弟子們追憶聖人時候用的詞,葉行遠這時候腦中竟然也只反應的出這八個字。
「參見聖人!」膳堂中的弟子,一個個都躬身行禮,態度極為恭敬。葉行遠不敢怠慢,也忙隨著高華君一起折腰。聖人三千年道統,葉行遠其實也算是再傳弟子,當得起這深深一禮。
以往參加科舉考試,進入府學縣學的時候,葉行遠也要拜聖人畫像,如今拜見真人,倒有一種奇異的違和感。
「小友何必多禮?」聖人一招手,葉行遠身不由起的直起了腰。心中暗暗感慨聖人這種舉手投足間都帶著的大神通,輕描淡寫卻無人能夠抵抗。
「聖人為天地之師,萬世師表,學生怎敢不敬?」葉行遠真心誠意,態度恭敬。他這話完全發自肺腑,若無聖人截取天機,承載天命,哪裡來的後續三千年盛世?
聖人的目光深邃,仿佛能夠看穿橫亘在兩人面前的時光長河,他注視著葉行遠,朗聲道:「一見小友,吾心大安,三千年道統仍在,幸甚至哉!」
這句話別人聽得雲裡霧裡,葉行遠卻聽得明白,不由大吃一驚。難道說聖人能夠看得出來,自己是來自三千年後的人?
如果真的是聖人,葉行遠毫不懷疑他有這樣的能力。但站在自己面前的,其實並非是真正的聖人,而只是在鍾奇思想中的一個投影,勉勉強強只能算是聖人千萬分身之一而已。
他居然也能看出自己的底細?葉行遠心下惶恐,一時不知該如何接口。
聖人看出他的猶豫,笑道:「小友不必擔心,你是何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再無其他人知曉。你到此來做下這等大事,吾之弟子,心中必然感激。」
高華君在旁邊聽得一頭霧水,不過他早就習慣了聖人說話玄之又玄,自己聽不明白只需要記下,回頭細細思索便可。
葉行遠卻真的目瞪口呆,聖人果然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看上去對他的一切了如指掌。不過他說弟子心中感激,想必說的便是鍾奇。
葉行遠知道羨慕不來,也不自怨自艾,三千年之後人心浮躁,不比古人,但一樣可以平心靜氣,參悟聖人之道。
高華君之前對吳國之事一無所知,剛才同窗們問了幾句,他才知道葉行遠之前竟然干下這等大事,這時候按捺不住好奇,便問道:「吳國國君無道,欲屠戮令尊令兄,又欲廢太子,但周禮有雲『君君臣臣』。你又是怎麼會想到違禮而取正道,弒君救民的呢?」
葉行遠對類似的問題早就有了腹案,便回答道:「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寇讎。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吾只知誅一夫矣,未聞弒君也。」
這思想稍微有一點超前,但仍然是根據聖人之道推演出來的結果。後世孟子總結,大有精闢之處,葉行遠提前借用,也不覺得有什麼慚愧。
高華君眼前一亮,拍掌大讚道:「我心中亦有所感,想不到你竟然想深到這一步,兄大道已成,待會兒面見聖人,聖人也必擊節讚賞。」
葉行遠只聽耳邊傳來爽朗大笑聲,「好一個『只知誅一夫,未聞弒君』。我還是小看你了,真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你們用完酒飯,到書房等我!」
這聲音明明還在遠方,聽起來卻如耳畔洪鐘,振聾發聵。葉行遠愕然回頭,不見說話之人,只見膳堂中學子紛紛起身,神情激動,向南行禮。
高華君推了推他,興奮道:「想不到聖人也為你這句話所感,千里傳音與你說話,我們都沾了你的光,聽聖人這一言指點,勝過幾月苦功。」
聖人神通,可心知外物,千里傳音。葉行遠剛才這一番話,原本是孟子對聖人之道的總結和提升,如今提前出世,自有異處。聖人心血來潮,雖然身在宮中,卻也能感應得到,欣喜之餘,便急急忙忙向天子告辭,先千里傳音告知葉行遠,同時趕回學宮。
聖人之音,繞樑三日而不絕,一眾學子都可以從他簡單的幾句話中參悟出無窮大道,甚至三月不知肉味。
近些年來,聖人說話越來越少,又秉承述而不作的原則,今日難得開了金口,所以高華君說這是眾學子沾了葉行遠的光。
葉行遠心中震撼,他當然知道聖人無所不能。但這鐘奇死後世界中的聖人,應該只是一個形象,而無實體,僅僅一個形象便有這般神通,讓葉行遠覺得不可思議。
他再也沒心思吃飯,就隨便扒拉了兩口飯菜,與高華君一起,到聖人的書房中等待。
沒過多久,就聽學宮中一片嘈雜,有學子興奮的歡呼,應當是聖人回來了。
葉行遠在書房中也是頗為期待,心中澎湃,不知道接下來會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就見大門徐徐洞開,葉行遠只見一團耀目光影緩步前來,竟然是看不清聖人的真容。他眯起眼睛,凝神靜氣,再定睛細看,才見那光影散去了許多,只有一位白髮魁梧長者,大踏步而行。
聖人據說身高九尺,甚為高大,他此時年事已高,鬚髮皆白,卻無一點佝僂,望之如神仙中人,令人心生仰慕。
他一頭白髮只以一條絲帶綰起,散在肩後,迎風飄動,更見其飄逸出塵之氣。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這是後世弟子們追憶聖人時候用的詞,葉行遠這時候腦中竟然也只反應的出這八個字。
「參見聖人!」膳堂中的弟子,一個個都躬身行禮,態度極為恭敬。葉行遠不敢怠慢,也忙隨著高華君一起折腰。聖人三千年道統,葉行遠其實也算是再傳弟子,當得起這深深一禮。
以往參加科舉考試,進入府學縣學的時候,葉行遠也要拜聖人畫像,如今拜見真人,倒有一種奇異的違和感。
「小友何必多禮?」聖人一招手,葉行遠身不由起的直起了腰。心中暗暗感慨聖人這種舉手投足間都帶著的大神通,輕描淡寫卻無人能夠抵抗。
「聖人為天地之師,萬世師表,學生怎敢不敬?」葉行遠真心誠意,態度恭敬。他這話完全發自肺腑,若無聖人截取天機,承載天命,哪裡來的後續三千年盛世?
聖人的目光深邃,仿佛能夠看穿橫亘在兩人面前的時光長河,他注視著葉行遠,朗聲道:「一見小友,吾心大安,三千年道統仍在,幸甚至哉!」
這句話別人聽得雲裡霧裡,葉行遠卻聽得明白,不由大吃一驚。難道說聖人能夠看得出來,自己是來自三千年後的人?
如果真的是聖人,葉行遠毫不懷疑他有這樣的能力。但站在自己面前的,其實並非是真正的聖人,而只是在鍾奇思想中的一個投影,勉勉強強只能算是聖人千萬分身之一而已。
他居然也能看出自己的底細?葉行遠心下惶恐,一時不知該如何接口。
聖人看出他的猶豫,笑道:「小友不必擔心,你是何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再無其他人知曉。你到此來做下這等大事,吾之弟子,心中必然感激。」
高華君在旁邊聽得一頭霧水,不過他早就習慣了聖人說話玄之又玄,自己聽不明白只需要記下,回頭細細思索便可。
葉行遠卻真的目瞪口呆,聖人果然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看上去對他的一切了如指掌。不過他說弟子心中感激,想必說的便是鍾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