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頁
儘管一路受著百姓異樣的眼光,江儼也不覺得如何難堪。此時這般狼狽不堪地站在公主面前,難為情倒是真的,怕公主見了他邋遢的一面會嫌棄。
承熹輕輕「恩」了一聲,紅著眼圈叫人給他牽來一匹馬,江儼忙把鞋子外衫換好,扶著公主上了馬車,自己翻身上了馬。
接下來的五日跟著盛親王一路疾行,從虔城到了郴州,郴州改道衡陽,每天傍晚進城,黎明開始趕路,旁的時候馬車都沒停過。
江儼心急如焚,他先前聽人說過孕初期不能舟車勞頓,極容易落胎,生怕這樣趕路對公主腹中孩子不好,急得長了好幾個口瘡。
承熹自己也有點慌,又不敢信盛親王,便也不敢說自己有孕的事,只好在座上墊了兩層軟墊。
好在盛親王這馬車不知是什麼材質做的,極其穩當,坐在上頭幾乎察覺不到顛簸。雖是疾行,盛親王的一日三餐卻丁點不含糊,故而這一路舟車勞頓,承熹的氣色並不見差。
沒兩日,中途又改道岳陽,在這處總算能停下修整。承熹斟酌再三,才敢開口問了問盛親王這是要去哪。盛親王也沒瞞她,笑眯眯答:「送你回京。」
承熹沒敢多問,看著一副老好人模樣的盛親王,頗有些摸不著頭腦。他千里迢迢來虔城到底是為了什麼,又為什麼要把自己送回京城?
*
夜裡承熹剛剛有了睡意,她一個人睡的時候習慣點燈,將睡未睡之際,屋子裡的燭燈卻忽然熄滅了。
知道是江儼來了,承熹翻了個身,落在了一個溫暖的懷裡。
承熹微微笑著在他結實的胸膛上蹭了兩下,沒了睡意,索性翻了個身趴在江儼的身上,在他輪廓堅毅的下巴上輕輕吻著。
江儼嘆口氣:「跟做賊似的。」
連著趕了好幾天路,盛親王大約是不夠細心,沒瞧出承熹跟江儼的關係。江儼每天都被安排著和那些異人睡下等房,公主卻是在上等房,又不好主動挑明兩人關係,江儼只好每每趁夜偷偷來,在公主屋裡睡一晚上,天亮之前再回去自己房間。
「照這個速度,再有十天便能到京城了。」
承熹附在他耳邊小聲問:「可有給承昭傳信?」
江儼點點頭,又說:「今日我在酒樓給公主買午膳時,聽到說書人講了一段,大意是說裕親王狼子野心,而盛親王大仁大義,實乃大興之福。」
承熹顰眉想了一圈,也沒想出盛親王做了什麼當得上如此盛譽,便聽江儼又說:「如今岳陽城的百姓都知道裕親王將公主擄了,挾持為質;也都知道是盛親王將公主救了出來。今日跟我同行的是三個異人,聽了這話也無動於衷,似乎習以為常。」
「是盛親王傳出去的?」承熹略一思索,便有些明白了,低聲說:「這幾日我也想了許多。出城那天裕親王給了他一封書信,話里的意思似乎是盛親王先前應了什麼諾。」
「如果盛親王與裕親王同為反賊,他沒必要助我脫身;可他既幫了我,卻又不走北面的吉安,大概是怕遇上承昭,也怕說不清楚他為什麼人在虔城。故而他是從南城門走的。」
「他一面向裕親王虛與委蛇,私底下卻又助我脫身。我想來想去,只想到一個解釋:便是盛親王原本與裕親王共商謀反,所以在我被擄到虔城之後,他也來了虔城——先前你也說過,虔城四道城門是在一個大人物進城後才關閉的,來的那位應該就是盛親王了。」
江儼低聲問:「可即便裕親王真能成事,盛親王仍是個親王,他折騰這麼一通又是為了什麼?」
「可不止是個親王。」承熹搖搖頭,後背有些冒冷汗,「裕親王手下本無兵,兵士都是虔城和吉安太守手下的,光是籠絡人心都不是容易事。而盛親王在西北卻有兵權,西北苦寒,怕是早就練就了一支虎狼之師。」
「他事先與裕親王結盟,等到裕親王成事後,再大張旗鼓殺了裕親王,便是大興的功臣,又能順理成章登上那個位置,還能博個好名聲。」
江儼眉頭越皺越緊,聽公主又說:「如今虔城雖有八萬兵馬,卻不過困獸之鬥。我便想著,會不會是盛親王見此時裕親王式微,臨時決定反水,轉而助我脫身?他一路把我送回京城,一路又傳出盛親王大仁大義救出公主的言論。等十天半月以後走到京城,全天下百姓都知道裕親王大逆不道,盛親王仁心厚德。即便父皇知道他之前有意謀反,卻也動他不得。」
承熹聲音壓至最低,幾乎成了氣音:「我與他相處幾日,覺得這位叔父表面曠達,內心卻是有大算計的。這般兩面三刀的小人,比裕親王那樣狼子野心的還要可怕。只盼路上別再出什麼波折了。」
公主憂心忡忡,江儼反倒放下了心,「如此一來,他必不會與公主為難,定會好好地送咱們回京。」
想了想,承熹又說:「只看他是一路北行,還是中途改道西北。若是他真能好好地送我回京,他先前的過錯還能有商量的餘地。我更怕他挾持我回去西北封地,那便是要撕破臉了。」
☆、南陽
從岳陽出發,又行了七日,到了南陽。
南陽離京城只差三兩日的功夫,想著很快就能見到皓兒了,承熹正歡喜得不行,盛親王卻在這處停了下來。
承熹百思不得其解,想了好久也沒摸清盛親王是怎麼想的。若說他要與裕親王共商謀反大計,此時應趕緊回西北起兵;若說他要跟裕親王反水,打算自己造反,那便應該劫持她回去西北。
承熹輕輕「恩」了一聲,紅著眼圈叫人給他牽來一匹馬,江儼忙把鞋子外衫換好,扶著公主上了馬車,自己翻身上了馬。
接下來的五日跟著盛親王一路疾行,從虔城到了郴州,郴州改道衡陽,每天傍晚進城,黎明開始趕路,旁的時候馬車都沒停過。
江儼心急如焚,他先前聽人說過孕初期不能舟車勞頓,極容易落胎,生怕這樣趕路對公主腹中孩子不好,急得長了好幾個口瘡。
承熹自己也有點慌,又不敢信盛親王,便也不敢說自己有孕的事,只好在座上墊了兩層軟墊。
好在盛親王這馬車不知是什麼材質做的,極其穩當,坐在上頭幾乎察覺不到顛簸。雖是疾行,盛親王的一日三餐卻丁點不含糊,故而這一路舟車勞頓,承熹的氣色並不見差。
沒兩日,中途又改道岳陽,在這處總算能停下修整。承熹斟酌再三,才敢開口問了問盛親王這是要去哪。盛親王也沒瞞她,笑眯眯答:「送你回京。」
承熹沒敢多問,看著一副老好人模樣的盛親王,頗有些摸不著頭腦。他千里迢迢來虔城到底是為了什麼,又為什麼要把自己送回京城?
*
夜裡承熹剛剛有了睡意,她一個人睡的時候習慣點燈,將睡未睡之際,屋子裡的燭燈卻忽然熄滅了。
知道是江儼來了,承熹翻了個身,落在了一個溫暖的懷裡。
承熹微微笑著在他結實的胸膛上蹭了兩下,沒了睡意,索性翻了個身趴在江儼的身上,在他輪廓堅毅的下巴上輕輕吻著。
江儼嘆口氣:「跟做賊似的。」
連著趕了好幾天路,盛親王大約是不夠細心,沒瞧出承熹跟江儼的關係。江儼每天都被安排著和那些異人睡下等房,公主卻是在上等房,又不好主動挑明兩人關係,江儼只好每每趁夜偷偷來,在公主屋裡睡一晚上,天亮之前再回去自己房間。
「照這個速度,再有十天便能到京城了。」
承熹附在他耳邊小聲問:「可有給承昭傳信?」
江儼點點頭,又說:「今日我在酒樓給公主買午膳時,聽到說書人講了一段,大意是說裕親王狼子野心,而盛親王大仁大義,實乃大興之福。」
承熹顰眉想了一圈,也沒想出盛親王做了什麼當得上如此盛譽,便聽江儼又說:「如今岳陽城的百姓都知道裕親王將公主擄了,挾持為質;也都知道是盛親王將公主救了出來。今日跟我同行的是三個異人,聽了這話也無動於衷,似乎習以為常。」
「是盛親王傳出去的?」承熹略一思索,便有些明白了,低聲說:「這幾日我也想了許多。出城那天裕親王給了他一封書信,話里的意思似乎是盛親王先前應了什麼諾。」
「如果盛親王與裕親王同為反賊,他沒必要助我脫身;可他既幫了我,卻又不走北面的吉安,大概是怕遇上承昭,也怕說不清楚他為什麼人在虔城。故而他是從南城門走的。」
「他一面向裕親王虛與委蛇,私底下卻又助我脫身。我想來想去,只想到一個解釋:便是盛親王原本與裕親王共商謀反,所以在我被擄到虔城之後,他也來了虔城——先前你也說過,虔城四道城門是在一個大人物進城後才關閉的,來的那位應該就是盛親王了。」
江儼低聲問:「可即便裕親王真能成事,盛親王仍是個親王,他折騰這麼一通又是為了什麼?」
「可不止是個親王。」承熹搖搖頭,後背有些冒冷汗,「裕親王手下本無兵,兵士都是虔城和吉安太守手下的,光是籠絡人心都不是容易事。而盛親王在西北卻有兵權,西北苦寒,怕是早就練就了一支虎狼之師。」
「他事先與裕親王結盟,等到裕親王成事後,再大張旗鼓殺了裕親王,便是大興的功臣,又能順理成章登上那個位置,還能博個好名聲。」
江儼眉頭越皺越緊,聽公主又說:「如今虔城雖有八萬兵馬,卻不過困獸之鬥。我便想著,會不會是盛親王見此時裕親王式微,臨時決定反水,轉而助我脫身?他一路把我送回京城,一路又傳出盛親王大仁大義救出公主的言論。等十天半月以後走到京城,全天下百姓都知道裕親王大逆不道,盛親王仁心厚德。即便父皇知道他之前有意謀反,卻也動他不得。」
承熹聲音壓至最低,幾乎成了氣音:「我與他相處幾日,覺得這位叔父表面曠達,內心卻是有大算計的。這般兩面三刀的小人,比裕親王那樣狼子野心的還要可怕。只盼路上別再出什麼波折了。」
公主憂心忡忡,江儼反倒放下了心,「如此一來,他必不會與公主為難,定會好好地送咱們回京。」
想了想,承熹又說:「只看他是一路北行,還是中途改道西北。若是他真能好好地送我回京,他先前的過錯還能有商量的餘地。我更怕他挾持我回去西北封地,那便是要撕破臉了。」
☆、南陽
從岳陽出發,又行了七日,到了南陽。
南陽離京城只差三兩日的功夫,想著很快就能見到皓兒了,承熹正歡喜得不行,盛親王卻在這處停了下來。
承熹百思不得其解,想了好久也沒摸清盛親王是怎麼想的。若說他要與裕親王共商謀反大計,此時應趕緊回西北起兵;若說他要跟裕親王反水,打算自己造反,那便應該劫持她回去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