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頁
「住在宮外的幾年,每月我都要回宮好幾回,卻從不主動去尋他,都是父皇來看我……母后但凡有個頭痛腦熱,氣色是好還是差,我一眼便能瞧得出來……可他生了如此重病,我卻至今才知。」
「有時我留在坤寧宮用膳,他給我夾的菜都是我喜歡吃的,他連皓兒愛吃什麼,忌口什麼,都清清楚楚。我卻不知他喜歡吃什麼……連同桌用膳時,都不愛與他多說一句話。」
「他連我書房中什麼書翻得最多,什麼書不愛看都知曉。」
江儼頸間全是她的淚,濕漉一片,似流到他心裡去。「我對旁人都那麼好,寬待豁達……卻獨獨對他一人苛刻……」
「……我怕他,也怨他……」
「我生皓兒的當日,父皇從朝會上趕了來,他連龍袍都沒顧上換。」似想到了當日情形,公主揚唇扯出一個笑,眼中的淚卻越流越多,「那時他在外間,最先問的便是我是否平安……他抱著皓兒大笑的聲音,我半夢半醒間都能聽得到。」
「今日,竟見他鬢角都白了……他已經如今蒼老了。」
想到今日父皇捂著心口疼得臉色青白的模樣,承熹心頭湧上一陣遽疼,「我以往從不去想,此時,方知自己不孝……他前年已染上心疾,我竟此時才知道。」
江儼不知該如何答,他入宮多年,極少見公主與陛下親近。
即便像他這般每月只回一兩回家的,與爹娘的情分也分毫未減,公主與陛下的父女情卻極為冷淡。
江儼剛入宮的那幾年,公主尚年幼,他卻已經明白許多事了。那時他還擔心公主這般疏遠陛下,會惹陛下不喜,有時也會委婉地叫公主親近陛下。
漸漸地,江儼才發現自己是杞人憂天。即便公主對陛下如此疏離,長樂宮的賞賜從沒少過,長樂宮的左側殿,全是公主的私庫,裡面珍奇寶物數不勝數。瓊州供的南珠,嶺南貢的沉香,大食獻上的薔薇水,洋人造的自鳴鐘……樣樣價值千金,都如流水一般送入長樂宮。
為顯其珍貴,諸藩常常獻禮時只獻一份,陛下自己都沒留,最先緊著公主。
公主有的用,有的不用,也沒什麼喜惡。陛下賞了,她就收下。能瞧上眼的,她就用;不喜歡的,便收入庫房之中,再不看一眼。
父女情分疏淡至此,想來還是與她多年的夢魘有關係。可公主已經許多年不再做那個夢,如今怎的又想起來了?
江儼心下暗忖,遲疑片刻,終是問出了口:「公主方才夢到了什麼?」
她不想說的,江儼從來不問。不光是體貼,也是因為顧及身份。
只是如今兩人已親密至此,比從前更近許多步,江儼心覺自己有了開口的資格。
承熹怔怔看著他,眸底的驚惶一點點滲出。
*
當今皇后娘娘出身富貴,年十六被先帝賜婚今上,次年帝後大婚,改年號文景。文景六年其父仙去,追封林國公。
皇后穩居後位已有二十餘年,宮中也十多年未曾選秀,自承昭太子後再無妃嬪有孕。縱朝中御史多次諫言陛下應擴充後宮,文宣帝也置之不理,帝後恩愛一如往昔。
如今皇后的嫡親兄長——林國舅在戶部尚書的位子上做了多年,清正廉潔有口皆碑,林家在這京中也是數一數二的門庭。
承昭太子自出生當日便被冊封儲君,如今朝中新臣擁立,儲君風儀初顯。
林家一朝三代花團錦繡,照這般勢頭,起碼往後兩代,鐘鳴鼎食是不愁的。
而滿門榮寵的背後,卻有一件十八年前的舊事,至今仍有不少老臣記得。
十八年前,正是文景六年,時值金秋。朝中四位御史聯名上書——時任兵部尚書的林國丈與裕親王舊部行跡過密,與廢太子餘孽亦有來往。
聖上初時不信這話。未過兩日卻由兵部一位五品郎中上奏天聽,言明由林國丈所管的京城兵馬布防輿圖三月前便已丟失,其罪涉嫌謀反。
中宮亂政,結黨營私,群臣譁然。
朝中幾位老臣以死相諫,太學院半數學生伏闕上書,加上那時的老太后死死相逼,文宣帝縱然心中不忍,卻也只能下令都察院、大理寺徹查此案,林家共一百二十七人下獄。著令中宮退居別宮,供帳、服用、廩給之類一切用度清減。
當時文宣帝出於私心,並未三堂會審,原先負責徹查此案的都察院、大理寺,中途卻被帝王親衛接過了手中案子。
未待查明真相,林國丈便在獄中自盡了,沒熬過那個年。
次年二月林國丈身後平反,追封林國公。文宣帝以罪己詔反省自檢,昭告天下林國公克己奉公赤膽忠心,林家謀逆一案實為妄談,甚至連上書的四位御史都被他訓斥一通,貶官罰俸,此事便被輕巧揭過。
林國丈一世英名身正為范,臨到老卻因不堪其辱於獄中自戕,以證清白,實在惹人唏噓。
只是林國丈這獄中自盡,到底是因為不堪其辱?還是畏罪自盡?至今也沒個定論。
朝中大臣心有不甘,卻也只能忍下。陛下明擺著要護著林家,他們再不甘也無法。
而在那個冬天,內宮比前朝更冷。
那時皇后退居別宮,名為靜思己過,實為幽禁。林家謀逆的嫌疑尚未洗脫,她被幽禁宮中,形同廢后,連帶著小公主也被陛下疏遠。
「有時我留在坤寧宮用膳,他給我夾的菜都是我喜歡吃的,他連皓兒愛吃什麼,忌口什麼,都清清楚楚。我卻不知他喜歡吃什麼……連同桌用膳時,都不愛與他多說一句話。」
「他連我書房中什麼書翻得最多,什麼書不愛看都知曉。」
江儼頸間全是她的淚,濕漉一片,似流到他心裡去。「我對旁人都那麼好,寬待豁達……卻獨獨對他一人苛刻……」
「……我怕他,也怨他……」
「我生皓兒的當日,父皇從朝會上趕了來,他連龍袍都沒顧上換。」似想到了當日情形,公主揚唇扯出一個笑,眼中的淚卻越流越多,「那時他在外間,最先問的便是我是否平安……他抱著皓兒大笑的聲音,我半夢半醒間都能聽得到。」
「今日,竟見他鬢角都白了……他已經如今蒼老了。」
想到今日父皇捂著心口疼得臉色青白的模樣,承熹心頭湧上一陣遽疼,「我以往從不去想,此時,方知自己不孝……他前年已染上心疾,我竟此時才知道。」
江儼不知該如何答,他入宮多年,極少見公主與陛下親近。
即便像他這般每月只回一兩回家的,與爹娘的情分也分毫未減,公主與陛下的父女情卻極為冷淡。
江儼剛入宮的那幾年,公主尚年幼,他卻已經明白許多事了。那時他還擔心公主這般疏遠陛下,會惹陛下不喜,有時也會委婉地叫公主親近陛下。
漸漸地,江儼才發現自己是杞人憂天。即便公主對陛下如此疏離,長樂宮的賞賜從沒少過,長樂宮的左側殿,全是公主的私庫,裡面珍奇寶物數不勝數。瓊州供的南珠,嶺南貢的沉香,大食獻上的薔薇水,洋人造的自鳴鐘……樣樣價值千金,都如流水一般送入長樂宮。
為顯其珍貴,諸藩常常獻禮時只獻一份,陛下自己都沒留,最先緊著公主。
公主有的用,有的不用,也沒什麼喜惡。陛下賞了,她就收下。能瞧上眼的,她就用;不喜歡的,便收入庫房之中,再不看一眼。
父女情分疏淡至此,想來還是與她多年的夢魘有關係。可公主已經許多年不再做那個夢,如今怎的又想起來了?
江儼心下暗忖,遲疑片刻,終是問出了口:「公主方才夢到了什麼?」
她不想說的,江儼從來不問。不光是體貼,也是因為顧及身份。
只是如今兩人已親密至此,比從前更近許多步,江儼心覺自己有了開口的資格。
承熹怔怔看著他,眸底的驚惶一點點滲出。
*
當今皇后娘娘出身富貴,年十六被先帝賜婚今上,次年帝後大婚,改年號文景。文景六年其父仙去,追封林國公。
皇后穩居後位已有二十餘年,宮中也十多年未曾選秀,自承昭太子後再無妃嬪有孕。縱朝中御史多次諫言陛下應擴充後宮,文宣帝也置之不理,帝後恩愛一如往昔。
如今皇后的嫡親兄長——林國舅在戶部尚書的位子上做了多年,清正廉潔有口皆碑,林家在這京中也是數一數二的門庭。
承昭太子自出生當日便被冊封儲君,如今朝中新臣擁立,儲君風儀初顯。
林家一朝三代花團錦繡,照這般勢頭,起碼往後兩代,鐘鳴鼎食是不愁的。
而滿門榮寵的背後,卻有一件十八年前的舊事,至今仍有不少老臣記得。
十八年前,正是文景六年,時值金秋。朝中四位御史聯名上書——時任兵部尚書的林國丈與裕親王舊部行跡過密,與廢太子餘孽亦有來往。
聖上初時不信這話。未過兩日卻由兵部一位五品郎中上奏天聽,言明由林國丈所管的京城兵馬布防輿圖三月前便已丟失,其罪涉嫌謀反。
中宮亂政,結黨營私,群臣譁然。
朝中幾位老臣以死相諫,太學院半數學生伏闕上書,加上那時的老太后死死相逼,文宣帝縱然心中不忍,卻也只能下令都察院、大理寺徹查此案,林家共一百二十七人下獄。著令中宮退居別宮,供帳、服用、廩給之類一切用度清減。
當時文宣帝出於私心,並未三堂會審,原先負責徹查此案的都察院、大理寺,中途卻被帝王親衛接過了手中案子。
未待查明真相,林國丈便在獄中自盡了,沒熬過那個年。
次年二月林國丈身後平反,追封林國公。文宣帝以罪己詔反省自檢,昭告天下林國公克己奉公赤膽忠心,林家謀逆一案實為妄談,甚至連上書的四位御史都被他訓斥一通,貶官罰俸,此事便被輕巧揭過。
林國丈一世英名身正為范,臨到老卻因不堪其辱於獄中自戕,以證清白,實在惹人唏噓。
只是林國丈這獄中自盡,到底是因為不堪其辱?還是畏罪自盡?至今也沒個定論。
朝中大臣心有不甘,卻也只能忍下。陛下明擺著要護著林家,他們再不甘也無法。
而在那個冬天,內宮比前朝更冷。
那時皇后退居別宮,名為靜思己過,實為幽禁。林家謀逆的嫌疑尚未洗脫,她被幽禁宮中,形同廢后,連帶著小公主也被陛下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