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這句話可以說是肺腑之言,也可以從中看出呂布人性化的一面。雖然李肅對他那麼花言巧語,董賊也始終對他籠絡有加,他始終還是不甘心在董賊手下當一個殺人工具。他的天下不是一個將領的天下,他有巨大的野心。所以可以說,即使沒有貂蟬,他也會殺了董賊。一切只是早晚而已。
然後李郭破關,呂布沒有獨自逃跑,而是招呼王允一起走,並且「苦勸」。這一點可以看出他還不是所謂「豺狼之性」。多少有點義氣。
然後呂布陷入了流浪生涯。一會兒幫這個一會兒幫那個,但主要在河北作戰。尤其與黑山賊作戰時把號稱無敵的張燕打得落花流水。可是袁紹等始終對他疑心重重,逼得他只好不斷跳槽。某次跳槽還發生這種事:「紹令眾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由此可見他的驍勇實在已成了一種恐怖的威懾力,他是戰神,是魔鬼。在那個時代而言,已經成了一個神話般的存在。
然後,發生了呂布生平最重要的事,他遇到了陳宮。
由陳宮策劃,呂布攻占了兗州,控制幾乎山東全境,然後全軍東出濮陽與曹操會戰。有幾個經典戰例,反正曹操正面交戰屢敗,而用計則呂布相形見絀了。須知曹操軍乃青州軍,天下著名的鐵軍,卻在與呂布作戰中屢敗,可見呂布西涼騎的驍勇和呂布本人對軍隊的重大影響。可是在對付計策方面,呂布則一塌糊塗。他的驍勇使他的信心過於膨脹,甚至迷信於自己的勇猛,於是就陷入了麻煩之中。一直到後來被迫撤出兗州投奔徐州。
呂布在徐州過得也不算快樂。雖然後來奔襲徐州奪了州牧,可是劉備為肘腋之禍根,袁術又常來糾纏。逼得呂布還上演了三國里極精彩的一幕——「轅門射戟」。這一箭可以說震住了所有人。說實話,張飛動不動要和呂布斗三百回合,我倒懷疑他骨子裡對呂布卻是根深蒂固的恐懼。就好象中國人越恐韓越嘴裡說不怕韓國一樣。而關羽從來對誰都沒有心理恐懼症。但從這一箭開始,所有在場的人都會對呂布產生恐懼——這一箭也足見呂布的傲慢。我相信,雖然經過這一箭袁術、劉備罷兵,但是雙方都已開始將矛頭不自覺地對準呂布,因為他們發現呂布的潛在威脅實在很驚人。
然後,曹操會集劉、呂、孫三家共打袁術,當時可以說是呂布一統中原的好機會。可是曹操先算了一著,先用左將軍籠絡住了呂布順便安插了密探陳登(順便說一下,陳登是個高手)破了袁術,然後順理成章地開始打呂布。從這一系列的策略而言,呂布著實是太幼稚了。
最後是著名的兵圍下邳了。呂布屢次失去戰機,最後被一次莫名其妙的出賣就擒了。如此而已。在被擒之後呂布的表現也不佳,幾乎是搖尾乞憐。僅有的一句豪言是:「布將騎,公將步,天下不足定也。」但那是描述自己投降後的宏偉藍圖,著實無意思。
簡單介紹一下歷史上的呂布其人。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五原地處蒙古,可見呂布很可能有少數民族血統,那麼神箭飛騎的本事是天賦來的。「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這一段猛一看跟董賊年輕時還真象。年輕時因為驍勇而在并州刺史丁原手下做騎都尉(類似於典韋之於曹操),可是後來「屯河內,以布為主簿,大見親待。」主簿者文書也,就是楊修做的活。可見呂布是被老羅醜化成一個文盲的。人家畢竟當過主簿也。
呂布個人的勇武,可以和項羽、袁達等傳奇猛將媲美,其戰績也堪稱了得。而其陷入的悲劇則多少與項羽有相似處:過於迷信個人武力,無視政治手段,任用將領過於膽小等等。一切的一切只因為他過於勇猛了。勇猛成了他的最優秀的地方,從而使他放棄了其他的優點,大致如是。
考慮一下這個人,一個生在遊牧民族的地方的男人,小時候不大可能受系統的政治教育,他所有的政治經驗可能完全來自於在丁原手下的官職升遷等。但在仕官時,他更多地依靠了自己的勇武,而在手腕上是絕對不行的。猛然之間,他踏進了亂世,踏上了亂世的舞台,他只能依靠他的勇武。其實人們對他的詬病是他的背叛,即使他殺董賊是正義之舉。受儒家思想毒害的舊勢力——袁紹、袁術、張藐等都對他避若蛇蠍。可是亂世本來就沒有這麼多講究,任何事都必須以最終的政治利益出發。從這一角度而言,呂布只是選擇了最符合他利益的事。從這一點來講,劉備和曹操其實和呂布是一類人:他們摒棄了一切繁文縟節和道義觀念,追求的是自己的天下。可劉曹何等梟雄,他們做得骯髒的事都打著正義的幌子,而呂布則太誠實了,於是人們把矛頭對準了他。其實他唯一做錯的,是他不夠虛偽。
可以這麼說,呂布這種人的存在是亂世的必然,可是他的死亡也是亂世的必然。沒有這種人,亂世不稱其為亂世。可是他如果不消亡,亂世無法結束。他只是為亂世而生,在亂世中扮演一個可能很顯眼的配角,然後匆忙謝幕。他的英姿固然瀟灑,他的能力固然驍勇出眾,可是他不懂得演戲,所以他只能謝幕。
陳壽如是說:「呂布有眾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覆,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
其實「輕狡反覆,唯利是視」,哪一個亂世人物不是如此?只不過呂布始終是個孩子,以為用在草原的那一套就可以馳騁中原。他太短視,也太淺顯。而「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倒是很客觀地說了一條歷史規律。
然後李郭破關,呂布沒有獨自逃跑,而是招呼王允一起走,並且「苦勸」。這一點可以看出他還不是所謂「豺狼之性」。多少有點義氣。
然後呂布陷入了流浪生涯。一會兒幫這個一會兒幫那個,但主要在河北作戰。尤其與黑山賊作戰時把號稱無敵的張燕打得落花流水。可是袁紹等始終對他疑心重重,逼得他只好不斷跳槽。某次跳槽還發生這種事:「紹令眾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由此可見他的驍勇實在已成了一種恐怖的威懾力,他是戰神,是魔鬼。在那個時代而言,已經成了一個神話般的存在。
然後,發生了呂布生平最重要的事,他遇到了陳宮。
由陳宮策劃,呂布攻占了兗州,控制幾乎山東全境,然後全軍東出濮陽與曹操會戰。有幾個經典戰例,反正曹操正面交戰屢敗,而用計則呂布相形見絀了。須知曹操軍乃青州軍,天下著名的鐵軍,卻在與呂布作戰中屢敗,可見呂布西涼騎的驍勇和呂布本人對軍隊的重大影響。可是在對付計策方面,呂布則一塌糊塗。他的驍勇使他的信心過於膨脹,甚至迷信於自己的勇猛,於是就陷入了麻煩之中。一直到後來被迫撤出兗州投奔徐州。
呂布在徐州過得也不算快樂。雖然後來奔襲徐州奪了州牧,可是劉備為肘腋之禍根,袁術又常來糾纏。逼得呂布還上演了三國里極精彩的一幕——「轅門射戟」。這一箭可以說震住了所有人。說實話,張飛動不動要和呂布斗三百回合,我倒懷疑他骨子裡對呂布卻是根深蒂固的恐懼。就好象中國人越恐韓越嘴裡說不怕韓國一樣。而關羽從來對誰都沒有心理恐懼症。但從這一箭開始,所有在場的人都會對呂布產生恐懼——這一箭也足見呂布的傲慢。我相信,雖然經過這一箭袁術、劉備罷兵,但是雙方都已開始將矛頭不自覺地對準呂布,因為他們發現呂布的潛在威脅實在很驚人。
然後,曹操會集劉、呂、孫三家共打袁術,當時可以說是呂布一統中原的好機會。可是曹操先算了一著,先用左將軍籠絡住了呂布順便安插了密探陳登(順便說一下,陳登是個高手)破了袁術,然後順理成章地開始打呂布。從這一系列的策略而言,呂布著實是太幼稚了。
最後是著名的兵圍下邳了。呂布屢次失去戰機,最後被一次莫名其妙的出賣就擒了。如此而已。在被擒之後呂布的表現也不佳,幾乎是搖尾乞憐。僅有的一句豪言是:「布將騎,公將步,天下不足定也。」但那是描述自己投降後的宏偉藍圖,著實無意思。
簡單介紹一下歷史上的呂布其人。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五原地處蒙古,可見呂布很可能有少數民族血統,那麼神箭飛騎的本事是天賦來的。「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這一段猛一看跟董賊年輕時還真象。年輕時因為驍勇而在并州刺史丁原手下做騎都尉(類似於典韋之於曹操),可是後來「屯河內,以布為主簿,大見親待。」主簿者文書也,就是楊修做的活。可見呂布是被老羅醜化成一個文盲的。人家畢竟當過主簿也。
呂布個人的勇武,可以和項羽、袁達等傳奇猛將媲美,其戰績也堪稱了得。而其陷入的悲劇則多少與項羽有相似處:過於迷信個人武力,無視政治手段,任用將領過於膽小等等。一切的一切只因為他過於勇猛了。勇猛成了他的最優秀的地方,從而使他放棄了其他的優點,大致如是。
考慮一下這個人,一個生在遊牧民族的地方的男人,小時候不大可能受系統的政治教育,他所有的政治經驗可能完全來自於在丁原手下的官職升遷等。但在仕官時,他更多地依靠了自己的勇武,而在手腕上是絕對不行的。猛然之間,他踏進了亂世,踏上了亂世的舞台,他只能依靠他的勇武。其實人們對他的詬病是他的背叛,即使他殺董賊是正義之舉。受儒家思想毒害的舊勢力——袁紹、袁術、張藐等都對他避若蛇蠍。可是亂世本來就沒有這麼多講究,任何事都必須以最終的政治利益出發。從這一角度而言,呂布只是選擇了最符合他利益的事。從這一點來講,劉備和曹操其實和呂布是一類人:他們摒棄了一切繁文縟節和道義觀念,追求的是自己的天下。可劉曹何等梟雄,他們做得骯髒的事都打著正義的幌子,而呂布則太誠實了,於是人們把矛頭對準了他。其實他唯一做錯的,是他不夠虛偽。
可以這麼說,呂布這種人的存在是亂世的必然,可是他的死亡也是亂世的必然。沒有這種人,亂世不稱其為亂世。可是他如果不消亡,亂世無法結束。他只是為亂世而生,在亂世中扮演一個可能很顯眼的配角,然後匆忙謝幕。他的英姿固然瀟灑,他的能力固然驍勇出眾,可是他不懂得演戲,所以他只能謝幕。
陳壽如是說:「呂布有眾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覆,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
其實「輕狡反覆,唯利是視」,哪一個亂世人物不是如此?只不過呂布始終是個孩子,以為用在草原的那一套就可以馳騁中原。他太短視,也太淺顯。而「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倒是很客觀地說了一條歷史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