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頁
崔太后沖他一笑,抬手接過。
崔元熙在一旁看得有趣,對顧時安多了幾分輕慢,道:「顧學士可真是會伺候人。」
顧時安的好顏色是用來迷惑崔太后的,對其餘阿貓阿狗則無這個必要,他當即冷了臉,崔太后也沒好氣道:「你會說話就說,不會說話就閉嘴。」
崔元熙也不生氣,大咧咧坐上窗邊橫榻,道:「那現下便說說正事吧。」
「戰事一觸即發,我們盡可以等著高從善和梁瀟兩敗俱傷之際出手把他們都除了,再讓蘭若一碗藥毒死那皇位上的小崽子,把弒君的罪名推給梁瀟。到時阿姐再在皇室宗族中擇選稚幼聽話的孩子,垂簾聽政,挾天子令諸侯。」
顧時安不屑道:「說得倒輕巧,高從善手中有十萬精銳,攝政王更是深不可測,咱們有多少人能當那背後的黃雀?」
崔元熙道:「當年我入襄邑時身邊是跟著先帝遺留下的一萬禁軍的,那關西道節度使雖然不中用,可也給我留下了幾萬人,如今正潛藏在京中各個角落裡。只要運籌得當,這些人足夠了。」
他上下打量顧時安,笑道:「這些日子你顧學士幫著太后籠絡朝中眾臣,不也收貨頗豐嗎?」
崔太后闔眸忖度,她十分喜歡當那坐收漁利的漁夫,眼下正是千載難逢的好時機,若是錯過這一茬,也不知還能不能等來。
這些年她過夠了憋屈的日子,迫切地想要改變自己的處境。
她忽的睜開眼,一雙美眸精光流轉:「就按元熙說得辦,時安,你再去聯絡朝臣,擇選出忠誠牢靠的,讓他們依次來見哀家。」
顧時安端袖揖禮應是。
崔蘭若回到崇政殿的時候,榮康帝還在午睡。
她放輕了手腳,從書匣中尋出一本當下時興的話本遊記,坐在南窗下接著天光津津有味地看起來。
那情節是勾人的,可總讓她游離天下,不由得想起與姮姮和晏晏在槐縣的日子,她心旌蕩漾,覺得那日子離自己又近了一步,不禁唇畔含笑。
正無聲地微笑,手邊倏然多了一盞燈。
她仰頭看去,見榮康帝披著一件外裳站在身邊,手還在燈罩上,溫聲道:「小心眼睛。」
崔蘭若忙站起身,沖他斂衽鞠禮。
榮康帝早就免了她的禮,可她執意不肯,非要守著御前的規矩,和尋常女官一般。榮康帝歷來拿她沒什麼辦法,只有隨她去。
他坐在崔蘭若坐過的地方,隨手翻看她的話本,問:「剛剛崔太后把你叫去了?」
崔蘭若道:「官家放心吧,該說的我都說了,一字不差。」
榮康帝今年才十六歲,可十分老成,褪去故意做出來的頑劣不羈,顯得過分幽邃深沉,靜默中多了幾分悵惘:「這麼說,事情快要了結。」
崔蘭若順勢奉承他:「是,若一切順利,官家很快就能乾綱獨斷,政由己出了。」
榮康帝笑看向她,眉間有些微憂鬱:「可是朕不想結束得太早,結束了,就意味著你要離開了。」
崔蘭若一怔,道:「我遲早要走的。」
「就不能留下嗎?」
崔蘭若默了片刻,含笑搖頭:「我不喜歡這裡。」
榮康帝無奈地向後仰身,雙手支撐住身體,仰看她,俊秀的面上鋪滿苦澀:「朕真是不明白,這裡有什麼不好?你不喜歡,堂兄的姮姮也不喜歡,你信不信,等你走了,有得是女人喜歡,會費盡心機往這裡面擠。」
崔蘭若被他逗得笑出了聲:「那臣女就提前祝官家夫妻恩愛,子息滿堂。」
榮康帝不說話了,只靜默地盯著她看,看得久了,臉上有了些幽怨淒清。
他突然有些明白了,這些年的梁瀟,翻手可覆萬民,覆手可救蒼生,大權在握,威風凜凜,可為什麼還是不快樂。
原來是心底至關重要的部分缺了一塊,這一塊缺失,哪怕在別處壘得再高,也難以彌補。
榮康帝才十六歲,人生剛剛開始,可是已經覺出一種孤高寡絕無奈的悲涼。
內宮暗流洶湧,而那位「大權在握,威風凜凜」的攝政王卻早早結束了今天的朝會,整裝一新,去了章台行宮。
原因無二,今日是晏晏的兩歲生辰。
晏晏兩歲了,聰慧靈巧,會說許多話,席間也很乖巧地黏著梁瀟,讓抱讓親,可就是不肯對著梁瀟叫一聲「爹爹」。
梁瀟哄了許久未曾如願,見晏晏打起瞌睡,雙目水潤,便最後親了親她的臉頰,讓乳母抱下去休息。
晏晏走後,侍女們將膳桌收整乾淨,捧著殘羹冷碟齊齊退了出去。
姜姮正對著燈燭給晏晏做冬衣,梁瀟看得眼熱,想起了姜姮曾經給他做過的香囊,唯一的香囊,卻是為了哄騙他要逃跑,最後還被她親手給燒了。
他壓抑下心底的酸澀,湊上去問:「姮姮,你能不能給我也做一件冬衣?」
姜姮執針線的手一頓,隨即微笑:「我的針線活做得很一般的,也就晏晏年幼不懂事,不知道嫌棄。」
梁瀟忙搖頭:「我也不嫌棄。」
說完這話,立即覺得不妥,想再改再補救,可又不知從何補起,宛如他們之間的關係,明知千瘡百孔亟待修補,卻又不知從何著手。
他能給出來的,從來不是她想要的;而她想要的,亦從來不是他想給的。
崔元熙在一旁看得有趣,對顧時安多了幾分輕慢,道:「顧學士可真是會伺候人。」
顧時安的好顏色是用來迷惑崔太后的,對其餘阿貓阿狗則無這個必要,他當即冷了臉,崔太后也沒好氣道:「你會說話就說,不會說話就閉嘴。」
崔元熙也不生氣,大咧咧坐上窗邊橫榻,道:「那現下便說說正事吧。」
「戰事一觸即發,我們盡可以等著高從善和梁瀟兩敗俱傷之際出手把他們都除了,再讓蘭若一碗藥毒死那皇位上的小崽子,把弒君的罪名推給梁瀟。到時阿姐再在皇室宗族中擇選稚幼聽話的孩子,垂簾聽政,挾天子令諸侯。」
顧時安不屑道:「說得倒輕巧,高從善手中有十萬精銳,攝政王更是深不可測,咱們有多少人能當那背後的黃雀?」
崔元熙道:「當年我入襄邑時身邊是跟著先帝遺留下的一萬禁軍的,那關西道節度使雖然不中用,可也給我留下了幾萬人,如今正潛藏在京中各個角落裡。只要運籌得當,這些人足夠了。」
他上下打量顧時安,笑道:「這些日子你顧學士幫著太后籠絡朝中眾臣,不也收貨頗豐嗎?」
崔太后闔眸忖度,她十分喜歡當那坐收漁利的漁夫,眼下正是千載難逢的好時機,若是錯過這一茬,也不知還能不能等來。
這些年她過夠了憋屈的日子,迫切地想要改變自己的處境。
她忽的睜開眼,一雙美眸精光流轉:「就按元熙說得辦,時安,你再去聯絡朝臣,擇選出忠誠牢靠的,讓他們依次來見哀家。」
顧時安端袖揖禮應是。
崔蘭若回到崇政殿的時候,榮康帝還在午睡。
她放輕了手腳,從書匣中尋出一本當下時興的話本遊記,坐在南窗下接著天光津津有味地看起來。
那情節是勾人的,可總讓她游離天下,不由得想起與姮姮和晏晏在槐縣的日子,她心旌蕩漾,覺得那日子離自己又近了一步,不禁唇畔含笑。
正無聲地微笑,手邊倏然多了一盞燈。
她仰頭看去,見榮康帝披著一件外裳站在身邊,手還在燈罩上,溫聲道:「小心眼睛。」
崔蘭若忙站起身,沖他斂衽鞠禮。
榮康帝早就免了她的禮,可她執意不肯,非要守著御前的規矩,和尋常女官一般。榮康帝歷來拿她沒什麼辦法,只有隨她去。
他坐在崔蘭若坐過的地方,隨手翻看她的話本,問:「剛剛崔太后把你叫去了?」
崔蘭若道:「官家放心吧,該說的我都說了,一字不差。」
榮康帝今年才十六歲,可十分老成,褪去故意做出來的頑劣不羈,顯得過分幽邃深沉,靜默中多了幾分悵惘:「這麼說,事情快要了結。」
崔蘭若順勢奉承他:「是,若一切順利,官家很快就能乾綱獨斷,政由己出了。」
榮康帝笑看向她,眉間有些微憂鬱:「可是朕不想結束得太早,結束了,就意味著你要離開了。」
崔蘭若一怔,道:「我遲早要走的。」
「就不能留下嗎?」
崔蘭若默了片刻,含笑搖頭:「我不喜歡這裡。」
榮康帝無奈地向後仰身,雙手支撐住身體,仰看她,俊秀的面上鋪滿苦澀:「朕真是不明白,這裡有什麼不好?你不喜歡,堂兄的姮姮也不喜歡,你信不信,等你走了,有得是女人喜歡,會費盡心機往這裡面擠。」
崔蘭若被他逗得笑出了聲:「那臣女就提前祝官家夫妻恩愛,子息滿堂。」
榮康帝不說話了,只靜默地盯著她看,看得久了,臉上有了些幽怨淒清。
他突然有些明白了,這些年的梁瀟,翻手可覆萬民,覆手可救蒼生,大權在握,威風凜凜,可為什麼還是不快樂。
原來是心底至關重要的部分缺了一塊,這一塊缺失,哪怕在別處壘得再高,也難以彌補。
榮康帝才十六歲,人生剛剛開始,可是已經覺出一種孤高寡絕無奈的悲涼。
內宮暗流洶湧,而那位「大權在握,威風凜凜」的攝政王卻早早結束了今天的朝會,整裝一新,去了章台行宮。
原因無二,今日是晏晏的兩歲生辰。
晏晏兩歲了,聰慧靈巧,會說許多話,席間也很乖巧地黏著梁瀟,讓抱讓親,可就是不肯對著梁瀟叫一聲「爹爹」。
梁瀟哄了許久未曾如願,見晏晏打起瞌睡,雙目水潤,便最後親了親她的臉頰,讓乳母抱下去休息。
晏晏走後,侍女們將膳桌收整乾淨,捧著殘羹冷碟齊齊退了出去。
姜姮正對著燈燭給晏晏做冬衣,梁瀟看得眼熱,想起了姜姮曾經給他做過的香囊,唯一的香囊,卻是為了哄騙他要逃跑,最後還被她親手給燒了。
他壓抑下心底的酸澀,湊上去問:「姮姮,你能不能給我也做一件冬衣?」
姜姮執針線的手一頓,隨即微笑:「我的針線活做得很一般的,也就晏晏年幼不懂事,不知道嫌棄。」
梁瀟忙搖頭:「我也不嫌棄。」
說完這話,立即覺得不妥,想再改再補救,可又不知從何補起,宛如他們之間的關係,明知千瘡百孔亟待修補,卻又不知從何著手。
他能給出來的,從來不是她想要的;而她想要的,亦從來不是他想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