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頁
薛蟠想起自己這一路的經歷,幾次險死還生,不由眼含熱淚,對著皇上重新跪下:「仰賴皇聖上庇佑,微臣幸不辱命!」
皇上重新將薛蟠扶了起來。
君臣敘了一番情誼,薛蟠開始稟報自己的沿途所見。
雖然這一段時間有奏摺往來,但是奏摺上說的不夠詳盡,薛蟠拿出一張地圖,上面繪製了自己沿途經過的國家地理位置,呈給皇上。
薛蟠指著地圖,將每一個國家的情況都介紹了一遍,包括這些國家的皇室情況、武備軍事以及風俗習慣、當地土產等等。
薛蟠指著佛郎機說道:「臣也去了佛郎機,這個國家人口並不多,是所有國家中,最熱衷於冒險的國家。他們國家的貴族,往往有好幾條船,帶著人出海進行貿易。遇到大國時,他們是商人,遇見小國時,他們就是盜匪。而沿途很多國家,都是他們的殖民地。不過,如今咱們大慶的炮火和佛郎機射程差不多,微臣在離大慶沿岸很近的島嶼,也遇見過他們,殺了他們不少的人。」
薛蟠介紹完這些外邦情況,小心的從懷中取出一個油紙包,打開雙手呈給皇上,說道:「皇上,你看,這是什麼?」
皇上看薛蟠珍之重之的樣子,也慎重起來,將東西小心翼翼的接了過來。
這油紙上有一枚枚指甲蓋大小的東西,呈金黃色,光澤有些溫潤,像一粒粒玉石籽料。
皇上看不出是什麼東西。這東西如果說是玉石籽料,應該不至於讓薛蟠如此謹慎。
皇上不解問道:「薛卿,這是何物?朕猜不出來。」
薛蟠的表情有些激動,說道:「皇上,這是微臣在佛郎機見到的,據說是一個外邦人在很遠很遠的另一個大陸找到帶回佛郎機的。這是一種農作物,據說這種農作物,在佛郎機一畝地能產糧三到四石。」
皇上豁然站起,失聲問道:「此事當真?」
薛蟠猛地點頭:「千真萬確!不僅如此,此作物的生長期只有三個多月,其籽能產三到四石,人可食;其杆畝產可達一千斤以上,可餵家畜。」
皇上將這東西小心的放置在御案上,湊近了緊緊盯著,目光火熱。
薛蟠知道皇上為何如此。他從知道這作物,一直到現在,只要一想起此物,心中的激動,就沒有平息過。
這次出海,能將此物帶回,哪怕其餘的事情一件都沒有完成,也是值得的。
如今大慶朝的主要農作物,是水稻、麥子和粟米,平均畝產兩石左右。
而此種作物畝產可達三到四石,將近是水稻和麥子的兩倍!如果能將這作物引進,大慶朝將再無飢餓之民。
皇上終於將眼睛從這作物身上移開,看著薛蟠說道:「薛卿,這作物,你帶回來了多少?」
薛蟠稟道:「臣帶回來了五十石,可種兩千畝地。微臣想,先在各地選幾畝地試種,看看收成。如果收成好,今年的產量,夠明年在大慶朝推廣!」
皇上朗聲笑道:「好!好!好!天佑我大慶!」
皇上平靜下來,接著問道:「這作物,叫什麼名字?」
薛蟠稟道:「此物在大慶朝,並無名字,請皇上賜名!」
皇上看著御案上的東西,越看越喜歡,說道:「此物其形如玉,其質為黍,就叫玉黍吧。」
薛蟠贊道:「好名字!」
介紹完玉黍,薛蟠又將其餘的一些農作物和從外邦發現的一些技術介紹給皇上。等說完這些,薛蟠取出一個帳簿,對皇上說道:「除了購置這些種子,臣餘下的錢財,皆購置了香料等物,這是帳簿。」
皇上翻開帳簿,由於所帶的東西還沒完全賣掉,暫時估不出完全的價格。但是這上面的東西,粗略估計,此次航海,薛蟠不會賠錢,反而會大掙一筆。其所得,估計頂的上大慶一年的稅收。
皇上握著帳本,問道:「這海貿,當真如此掙錢?」
薛蟠說道:「確實如此。這一次隨臣歸來的,不僅有使團,還有商隊。臣有一項提議,開放海禁,在沿海地區,建幾個碼頭,讓大慶朝人和外邦人從此處上岸,而後徵收商稅。單憑朝廷的船隻,進行海貿,雖然利益高,但是海貿不會繁盛。讓民間的商家參與進來,才能將這條商路進行下去。而朝廷既可以派船隻進行貿易,也能徵收商稅。」
皇上思量了一下,緩緩點了點頭,說道:「這兩年,水師的規模已經擴大到了兩萬人。大慶附近的海域,基本上海盜禁絕了。而隨著水師的建立,大慶沿海的國家,也順服很多,不敢再輕易挑釁。你說的也有道理。薛卿,你先回去休息幾天,然後遞個奏摺上來。」
作者有話要說: 一石,各朝代斤兩不同,此處取一石為156斤。
玉米、紅薯是明末傳進來的,本文紅樓架空。
第117章 建女子書院
司徒澈陪著大皇子去京都之外接薛蟠和使團, 寶釵也和薛家人匯合,來到了崇文門街旁邊的酒樓之上。
早有消息,出海兩年的宣撫使團回來了, 還帶回來了很多外邦使團,要從崇文門街上經過。京都人好熱鬧, 早就在街道兩旁占好了位置,想親眼看看海外的人長什麼樣子。
這種熱鬧的事情, 比三年一次的進士跨馬遊街更少見。
薛家人也在崇文門街的酒樓之上定了包間。她們倒是不是來看外邦使團的, 而是想早一點看見薛蟠。
皇上重新將薛蟠扶了起來。
君臣敘了一番情誼,薛蟠開始稟報自己的沿途所見。
雖然這一段時間有奏摺往來,但是奏摺上說的不夠詳盡,薛蟠拿出一張地圖,上面繪製了自己沿途經過的國家地理位置,呈給皇上。
薛蟠指著地圖,將每一個國家的情況都介紹了一遍,包括這些國家的皇室情況、武備軍事以及風俗習慣、當地土產等等。
薛蟠指著佛郎機說道:「臣也去了佛郎機,這個國家人口並不多,是所有國家中,最熱衷於冒險的國家。他們國家的貴族,往往有好幾條船,帶著人出海進行貿易。遇到大國時,他們是商人,遇見小國時,他們就是盜匪。而沿途很多國家,都是他們的殖民地。不過,如今咱們大慶的炮火和佛郎機射程差不多,微臣在離大慶沿岸很近的島嶼,也遇見過他們,殺了他們不少的人。」
薛蟠介紹完這些外邦情況,小心的從懷中取出一個油紙包,打開雙手呈給皇上,說道:「皇上,你看,這是什麼?」
皇上看薛蟠珍之重之的樣子,也慎重起來,將東西小心翼翼的接了過來。
這油紙上有一枚枚指甲蓋大小的東西,呈金黃色,光澤有些溫潤,像一粒粒玉石籽料。
皇上看不出是什麼東西。這東西如果說是玉石籽料,應該不至於讓薛蟠如此謹慎。
皇上不解問道:「薛卿,這是何物?朕猜不出來。」
薛蟠的表情有些激動,說道:「皇上,這是微臣在佛郎機見到的,據說是一個外邦人在很遠很遠的另一個大陸找到帶回佛郎機的。這是一種農作物,據說這種農作物,在佛郎機一畝地能產糧三到四石。」
皇上豁然站起,失聲問道:「此事當真?」
薛蟠猛地點頭:「千真萬確!不僅如此,此作物的生長期只有三個多月,其籽能產三到四石,人可食;其杆畝產可達一千斤以上,可餵家畜。」
皇上將這東西小心的放置在御案上,湊近了緊緊盯著,目光火熱。
薛蟠知道皇上為何如此。他從知道這作物,一直到現在,只要一想起此物,心中的激動,就沒有平息過。
這次出海,能將此物帶回,哪怕其餘的事情一件都沒有完成,也是值得的。
如今大慶朝的主要農作物,是水稻、麥子和粟米,平均畝產兩石左右。
而此種作物畝產可達三到四石,將近是水稻和麥子的兩倍!如果能將這作物引進,大慶朝將再無飢餓之民。
皇上終於將眼睛從這作物身上移開,看著薛蟠說道:「薛卿,這作物,你帶回來了多少?」
薛蟠稟道:「臣帶回來了五十石,可種兩千畝地。微臣想,先在各地選幾畝地試種,看看收成。如果收成好,今年的產量,夠明年在大慶朝推廣!」
皇上朗聲笑道:「好!好!好!天佑我大慶!」
皇上平靜下來,接著問道:「這作物,叫什麼名字?」
薛蟠稟道:「此物在大慶朝,並無名字,請皇上賜名!」
皇上看著御案上的東西,越看越喜歡,說道:「此物其形如玉,其質為黍,就叫玉黍吧。」
薛蟠贊道:「好名字!」
介紹完玉黍,薛蟠又將其餘的一些農作物和從外邦發現的一些技術介紹給皇上。等說完這些,薛蟠取出一個帳簿,對皇上說道:「除了購置這些種子,臣餘下的錢財,皆購置了香料等物,這是帳簿。」
皇上翻開帳簿,由於所帶的東西還沒完全賣掉,暫時估不出完全的價格。但是這上面的東西,粗略估計,此次航海,薛蟠不會賠錢,反而會大掙一筆。其所得,估計頂的上大慶一年的稅收。
皇上握著帳本,問道:「這海貿,當真如此掙錢?」
薛蟠說道:「確實如此。這一次隨臣歸來的,不僅有使團,還有商隊。臣有一項提議,開放海禁,在沿海地區,建幾個碼頭,讓大慶朝人和外邦人從此處上岸,而後徵收商稅。單憑朝廷的船隻,進行海貿,雖然利益高,但是海貿不會繁盛。讓民間的商家參與進來,才能將這條商路進行下去。而朝廷既可以派船隻進行貿易,也能徵收商稅。」
皇上思量了一下,緩緩點了點頭,說道:「這兩年,水師的規模已經擴大到了兩萬人。大慶附近的海域,基本上海盜禁絕了。而隨著水師的建立,大慶沿海的國家,也順服很多,不敢再輕易挑釁。你說的也有道理。薛卿,你先回去休息幾天,然後遞個奏摺上來。」
作者有話要說: 一石,各朝代斤兩不同,此處取一石為156斤。
玉米、紅薯是明末傳進來的,本文紅樓架空。
第117章 建女子書院
司徒澈陪著大皇子去京都之外接薛蟠和使團, 寶釵也和薛家人匯合,來到了崇文門街旁邊的酒樓之上。
早有消息,出海兩年的宣撫使團回來了, 還帶回來了很多外邦使團,要從崇文門街上經過。京都人好熱鬧, 早就在街道兩旁占好了位置,想親眼看看海外的人長什麼樣子。
這種熱鬧的事情, 比三年一次的進士跨馬遊街更少見。
薛家人也在崇文門街的酒樓之上定了包間。她們倒是不是來看外邦使團的, 而是想早一點看見薛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