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頁
四皇子對左邊的大臣使個眼神,大臣站出來道;「梁王爺許是有急事,陛下聽聽也無妨。」
南帝想想自己左右沒有要緊的事情要處理,同意大臣的話,讓人把梁君末請進來。
今日梁君末穿的是親王服, 黑色的綢緞,大紅暗紋,把他一身的隨意散漫都包裹起來,流露出不一樣的正經嚴肅。他面容英俊,身姿挺拔,步步走入大殿,仿佛神祗從天而降。在場的人無不屏氣凝神,不約而同地想到一個詞:來者不善!
梁君末在大殿中間停住腳步,抬手給南帝行禮,禮數周到得體,反而讓人更加膽戰心驚,覺得他是先禮後兵。
張達等人暗中交換眼神,侍衛長去保護梁君末以後,傳給他們的消息不少,但這兩日突然一個也沒有。若不是侍衛長還好好的在宮裡,他們都要懷疑是事情暴露,梁君末今日來興師問罪。
南帝和梁君末說兩句客套話,問他前來所為何事。
梁君末的臉上又出現一貫的笑意,讓四周近乎凝滯的空氣驟然一松。他慢條斯理的開口,語氣稀鬆平常,語速適中,但說的每一個字都充滿劍拔弩張的緊張感。
「貿然前來還請陛下海涵,我這次前來南國,因為身上有傷走的慢。一路上走走停停,看過南國不少美景,也遇見很多有趣的人和事。其中有件事還和我有些關係,不過當時人在病中,思緒不清不楚沒有反應過來。昨夜和這事有關的人突然逃難到沁園,本王聽完他的遭遇即憤怒又震驚。朝堂之上,不缺玩弄權術之輩,這本是陛下的國事,我不該插手。可偏偏此事因雲閒而起,雖然雲閒已經不在人世,但有些公道本王還得替他討回來。」
梁君末說的認真,他對楚雲閒的態度和他來南國時完全不同。那個時候他對楚雲閒的死表現的漫不經心,甚至還因為這些和四皇子大打出手。如今他突然跳出來說要討公道,不少人心裡開始打鼓,覺得這是蓄謀已久的開戰藉口。
南帝心裡同樣掠過這樣的念頭,不過很快他就打消掉。梁君末孤身前來,帶的人手還不夠一隻手,就算成功挑起戰亂,他也不能全身而退。梁君末這般聰明的人,不會做這樣的虧本生意,那只能是真的有事。
「梁王爺有事明說,當著滿朝文武的面,你想給楚雲閒討個什麼公道?」南帝問道,心裡並不覺得楚雲閒能有什麼事值得梁君末為此大動干戈。
梁君末謝過南帝美意,目光在張達那邊掠過,沉聲道:「我曾聽雲閒說過當初對戰蒙果丹他戰報被攔截一事,原本我以為這件事情就這樣算了,沒想到聽見更有趣的說法。當日陛下你處置的侯江並非真正的幕後主謀,而是有人指使他這樣做。不僅如此,當年延誤軍情的馮進也是受到這人的脅迫,才不得已做出錯誤的選擇。 」
梁君末提高聲音,每一句話擲地有聲,朝堂上爆發出一陣驚呼,大臣們詫異的盯著梁君末,一臉的不敢置信。誰也沒想到梁君末討公道就是翻舊案,說的還是如此勁|爆的消息。
南帝的手掌緊緊的抓住龍椅扶手,目光陰鷙的看著梁君末。這件事情他當然知道不是那麼簡單,只是背後牽扯的勢力過廣,他才簡單處理。為君之道重要的是平衡,梁君末跳出來想要打破這種制約局面,無疑觸動南帝的底線。
面對南帝的怒氣,梁君末沒有半分退縮,昂首挺胸,直視南帝的眼神道:「將在外保家衛國,臣在內斷其後路,這是要寒百萬雄師之心。南國身為東域三國之首,卻任由這樣的事情繼續發展下去,對那些泣血鳴冤的人視而不見!敢問陛下一句,你怎麼對得起那些無辜死去的亡魂?他們可是為了守護這個國家,守護你,才拿上兵器,讓雙手沾染上鮮血……」
「梁王爺,注意你的口氣,你現在面對的可是一國之君。這裡不是戚國,不是你能囂張的地方。」有人跳出來打斷梁君末的話,在滿朝文武都安靜的情況下,這人出現的突兀又正常。
梁君末朝那人看一眼,嘲弄道:「張大人,你急什麼?難道是怕我忘了你派人刺殺我的事,特意跳出來提醒我一下。」梁君末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扼腕道:「沒關係,替雲閒討回公道後我會慢慢和你算。哦,如果那個時候你還有命站在這裡。」
繼舊案之後又一重磅消息,砸的大家頭昏眼花。難怪梁君末來者不善,原來是還有更大的事在後面。而且聽梁君末這意思,似乎楚雲閒的事也和張達脫不了干係。大臣們的眼神都變的怪異起來,時不時的看向張達。
張達沒想到梁君末說翻臉就翻臉,連個徵兆都不給。他隱晦的看著御前站著的侍衛長,見他目露驚訝之色,一臉詫異,顯然是還沒有執行命令。
既然侍衛長沒動手,那動手的人是誰?張達想不明白,憋紅臉道:「血口噴人,我什麼時候派人刺殺過你?」
沒有人執行命令讓張達心裡還有幾分底氣,他故意表現的怒不可遏,仿佛梁君末的懷疑對他來說是極大的侮辱。
刺殺親王的罪名不小,南帝不敢馬虎,這可關係到兩國關係。梁君末說的篤定,張達也反駁的底氣十足,看起來兩個人都沒有說謊。
「梁王爺,這其中會不會有什麼誤會。」有大臣揣摩聖心,出來打圓場。
梁君末似笑非笑的看著張達道:「行刺的兇手被當場抓獲,親口說出幕後主使。左右我今日要上殿前鳴冤,就乾脆兩件事情一起提起。兩件事的證人都在宮門外候著,我所言是真是假,陛下把他們請進來便知。」
南帝想想自己左右沒有要緊的事情要處理,同意大臣的話,讓人把梁君末請進來。
今日梁君末穿的是親王服, 黑色的綢緞,大紅暗紋,把他一身的隨意散漫都包裹起來,流露出不一樣的正經嚴肅。他面容英俊,身姿挺拔,步步走入大殿,仿佛神祗從天而降。在場的人無不屏氣凝神,不約而同地想到一個詞:來者不善!
梁君末在大殿中間停住腳步,抬手給南帝行禮,禮數周到得體,反而讓人更加膽戰心驚,覺得他是先禮後兵。
張達等人暗中交換眼神,侍衛長去保護梁君末以後,傳給他們的消息不少,但這兩日突然一個也沒有。若不是侍衛長還好好的在宮裡,他們都要懷疑是事情暴露,梁君末今日來興師問罪。
南帝和梁君末說兩句客套話,問他前來所為何事。
梁君末的臉上又出現一貫的笑意,讓四周近乎凝滯的空氣驟然一松。他慢條斯理的開口,語氣稀鬆平常,語速適中,但說的每一個字都充滿劍拔弩張的緊張感。
「貿然前來還請陛下海涵,我這次前來南國,因為身上有傷走的慢。一路上走走停停,看過南國不少美景,也遇見很多有趣的人和事。其中有件事還和我有些關係,不過當時人在病中,思緒不清不楚沒有反應過來。昨夜和這事有關的人突然逃難到沁園,本王聽完他的遭遇即憤怒又震驚。朝堂之上,不缺玩弄權術之輩,這本是陛下的國事,我不該插手。可偏偏此事因雲閒而起,雖然雲閒已經不在人世,但有些公道本王還得替他討回來。」
梁君末說的認真,他對楚雲閒的態度和他來南國時完全不同。那個時候他對楚雲閒的死表現的漫不經心,甚至還因為這些和四皇子大打出手。如今他突然跳出來說要討公道,不少人心裡開始打鼓,覺得這是蓄謀已久的開戰藉口。
南帝心裡同樣掠過這樣的念頭,不過很快他就打消掉。梁君末孤身前來,帶的人手還不夠一隻手,就算成功挑起戰亂,他也不能全身而退。梁君末這般聰明的人,不會做這樣的虧本生意,那只能是真的有事。
「梁王爺有事明說,當著滿朝文武的面,你想給楚雲閒討個什麼公道?」南帝問道,心裡並不覺得楚雲閒能有什麼事值得梁君末為此大動干戈。
梁君末謝過南帝美意,目光在張達那邊掠過,沉聲道:「我曾聽雲閒說過當初對戰蒙果丹他戰報被攔截一事,原本我以為這件事情就這樣算了,沒想到聽見更有趣的說法。當日陛下你處置的侯江並非真正的幕後主謀,而是有人指使他這樣做。不僅如此,當年延誤軍情的馮進也是受到這人的脅迫,才不得已做出錯誤的選擇。 」
梁君末提高聲音,每一句話擲地有聲,朝堂上爆發出一陣驚呼,大臣們詫異的盯著梁君末,一臉的不敢置信。誰也沒想到梁君末討公道就是翻舊案,說的還是如此勁|爆的消息。
南帝的手掌緊緊的抓住龍椅扶手,目光陰鷙的看著梁君末。這件事情他當然知道不是那麼簡單,只是背後牽扯的勢力過廣,他才簡單處理。為君之道重要的是平衡,梁君末跳出來想要打破這種制約局面,無疑觸動南帝的底線。
面對南帝的怒氣,梁君末沒有半分退縮,昂首挺胸,直視南帝的眼神道:「將在外保家衛國,臣在內斷其後路,這是要寒百萬雄師之心。南國身為東域三國之首,卻任由這樣的事情繼續發展下去,對那些泣血鳴冤的人視而不見!敢問陛下一句,你怎麼對得起那些無辜死去的亡魂?他們可是為了守護這個國家,守護你,才拿上兵器,讓雙手沾染上鮮血……」
「梁王爺,注意你的口氣,你現在面對的可是一國之君。這裡不是戚國,不是你能囂張的地方。」有人跳出來打斷梁君末的話,在滿朝文武都安靜的情況下,這人出現的突兀又正常。
梁君末朝那人看一眼,嘲弄道:「張大人,你急什麼?難道是怕我忘了你派人刺殺我的事,特意跳出來提醒我一下。」梁君末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扼腕道:「沒關係,替雲閒討回公道後我會慢慢和你算。哦,如果那個時候你還有命站在這裡。」
繼舊案之後又一重磅消息,砸的大家頭昏眼花。難怪梁君末來者不善,原來是還有更大的事在後面。而且聽梁君末這意思,似乎楚雲閒的事也和張達脫不了干係。大臣們的眼神都變的怪異起來,時不時的看向張達。
張達沒想到梁君末說翻臉就翻臉,連個徵兆都不給。他隱晦的看著御前站著的侍衛長,見他目露驚訝之色,一臉詫異,顯然是還沒有執行命令。
既然侍衛長沒動手,那動手的人是誰?張達想不明白,憋紅臉道:「血口噴人,我什麼時候派人刺殺過你?」
沒有人執行命令讓張達心裡還有幾分底氣,他故意表現的怒不可遏,仿佛梁君末的懷疑對他來說是極大的侮辱。
刺殺親王的罪名不小,南帝不敢馬虎,這可關係到兩國關係。梁君末說的篤定,張達也反駁的底氣十足,看起來兩個人都沒有說謊。
「梁王爺,這其中會不會有什麼誤會。」有大臣揣摩聖心,出來打圓場。
梁君末似笑非笑的看著張達道:「行刺的兇手被當場抓獲,親口說出幕後主使。左右我今日要上殿前鳴冤,就乾脆兩件事情一起提起。兩件事的證人都在宮門外候著,我所言是真是假,陛下把他們請進來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