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朕不需要你此刻充什麼聖人,在朕身後好好待著。

  然而殿中百官,卻也不是什麼愚魯之輩,在初時的觀望之後,又如何能回不過味兒來。

  眼看著這位「已與陛下離心離德」的帝師,正被那九五之尊借勢擋在身後,已有部分臣子之間暗暗交換眼神,微妙得很。

  終是有人要出頭的。

  幾番暗中示意之間,就見一人被推出來,神色仿佛畢恭畢敬,拱手道:「京中生此大禍,臣等為朝廷效命,義不容辭,只不知眼下該如何著手,聽憑陛下吩咐。」

  滿殿的視線,都集於楚瀅一人身上。

  目光如錐,似乎要透過她的身體,將她極力擋在身後的蘇錦勾出來似的。

  她眉眼沉沉,思慮了片刻,就轉向人群中某處:「戶部李大人何在?」

  人群里立刻就走出一名老婦來,面容端肅,跪到她的面前,「臣在。」

  正是那三番五次,在楚瀅跟前直言進諫,不碰個頭破血流誓不罷休的。楚瀅在心中暗暗嘆了一口氣,沒想到時至今日,竟還要這老婦辦這樁差。

  「命人前去清查,此番百姓受災幾何,予各家各戶錢銀賑災,有傷者,助其就醫,有死者,幫助置棺掩埋。若是受災較重,揭不開鍋的,可以開京城糧倉救濟。」

  她想了想,終究是補了一句:「你年事已高,許多事讓下面人去操持,切勿過於勞累。」

  那老婦領旨謝恩。

  楚瀅又道:「工部王大人,先清點手下可堪用的工匠,待戶部將房屋受災情況統計出來後,派工匠予以協助,修葺重建,不可使百姓無家可歸。還有……」

  她平了平氣,神色端正。

  「大理寺派人前往火器廠,務必查清此次災禍因何而起,須查證詳實,寫成公文呈上,由朕親自過目,再行後效。」

  殿中各色目光,都落在她臉上。

  她昂然立於殿前,面上不肯透出一絲喜怒來,與百餘位朝臣對視,目光炯炯,半分不肯退讓。

  只身後緊緊牽著蘇錦的手,掌心儘是汗水。

  底下一片沉默,暗流翻湧之間,人人心思各異,只誰也不敢頭一個站出來,做那隻出頭鳥。

  畢竟,事出突然,誰都知道,此刻這位陛下亦是焦頭爛額。

  沒有人想在這個時候,挑戰她的耐心。

  除了極少數自詡直臣,一生不肯見風使舵之人。

  「罷了,眾位愛卿今日亦辛苦不小。」楚瀅對著下面道,「若是無事,便退朝返家吧,如有緊要之事,朕會使人通傳。」

  這話說得極為客氣,顯見得是因為此番變故,替京中官員都添了許多勞碌,有意在顯示體恤了。

  司禮宮女剛要引百官退朝,卻聽底下忽然有人高聲。

  「陛下且慢,臣還有事要奏。」

  楚瀅一聽聲音,眉頭飛快地一皺,已經道是不好。

  無奈眾目睽睽之下,只能在人群中尋到那道身影,和緩道:「李大人,可是對朕方才的布置有何見地嗎?」

  不待她開口,又道:「不若退朝之後,與朕一同到御書房內,細細商討。」

  這話明擺著,是在遞台階與她,但凡是能站在這個朝堂上的人,沒有聽不明白的。

  但是,願不願接這台階,卻有兩說。

  而這位耿直了一輩子的李大人,顯然就是個不吃哄勸的。

  「陛下,」她乾脆利落,掀起外袍就跪,「老臣有一事,斗膽要問陛下。」

  不必她說,這恐怕是每一名大臣心中所想,只是人人皆不敢言,單等著如她這般的,公之於眾,替她們一了心愿罷了。

  她匍一開口,各人的眼睛便都落到了楚瀅身上。

  目光閃爍,像是還懷著幾分小心畏懼,但那底下,卻又透出某些隱秘的期待,仿佛在角落裡看戲的人,人人緊盯戲台,人人事不關己。

  楚瀅的眼睛不由自主地眯了起來,「何事?」

  「陛下於賑災事宜上,思慮周詳,調度得當,臣等並無半分異議。只是此番大禍,從何而出,朝野上下,都需要一個交代。」

  那老婦直直望著她的身後。

  「老臣不知,陛下是否同意給百姓一個交代?」

  「……」

  楚瀅在眾人注視之下,臉色沉著,其聲溫和,「此次事出,朕也極為憂心,只是於火器火藥一事上,朕並非專精,亦不知其究竟為何故。朕方才已指派了大理寺,務必查清查實,待結論呈上後,必有定奪,不會欺瞞百姓。」

  不料這李大人卻是昂首挺胸,半分也不給她臉面。

  「老臣於火器火藥之流上,更是分毫不通,但老臣活到這把年紀,卻深知一個概覽全局,不可因小失大的道理。」

  她板著臉孔,聲音老邁卻執著:「大理寺領了命去查,想必至多能查出一個火藥存放不當,或是工匠不慎失火的由頭,公文呈到陛下的御案上,隨後呢?想來不過是懲處幾個工匠罷了。何況張提督方才已說,方圓二三里內夷為平地,那事發時的工匠還有幾人活著尚未可知,痕跡大約也多半泯滅了,老臣敢問陛下,便是細查,又能查出什麼來?」

  她目光如炬,直盯過來。

  「若依老臣之見,自古以來但凡有錯,皆是主事者擔其責,一家之禍當責問家主,一司之錯當懲處主官,放之四海皆是這個道理,無人可以置身事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