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6頁
可現在,它強行寄生到真界的行為尚未完全成功,卻極不幸地遇到了千百劫都未必有一回的元始魔主「垂顧」,導致他在域外還沒解套,在這裡又陷了進去。
偷雞不成蝕把米,就是最好的形容了。
很快,真界上空響起了參羅利那咆哮之聲,不管其「里子」有多麼悽慘,僅對外而言,威煞仍如山崩海傾,天地崩決,蓋壓一界。
參羅利那的咆哮聲,絕非是正常的音波傳導,而是一種驚天動地的大神通。
頃刻間,此界億兆生靈由此激發出來的恐懼、惶惑等負面情緒,都是「燃燒」。
參羅利那身上也是燃起了火,有如實質的火焰吞吐魔意,將眾生情緒盡化己用;同時也是在掏空人心的根基,就像中間空虛的灶膛,火會越燒越旺。在多數人根本不知情的情況下,利用負面情緒的火焰,提煉出生機元氣。
火焰即魔影。
這一刻,無數根「觸手」,其實就是血精源木打透虛空——這只是投影,但已經足夠,直接抽取生機元氣,歸入外道體系之中。
還是那句話,一人為少,億兆人的份量可不得了。
而且在抽取生機元氣之餘,還有不知數目的噬原蟲,飄飄悠悠,投放到真界各地,就算大部分都難以存活,可在如此巨大的基數上,也相當可觀。
這是外道體系的一次巨大變化和拓展。
尤其這些變化,是受了天魔體系加持,轉眼間就在九宮魔域之外,又鋪開了一個新的魔域——外道魔域。
兩個魔域相輔相成,真界億兆生靈逃不過、避不開,要麼承受、要麼反抗,再沒有別的選擇。
當此魔焰大熾之時,余慈擋不住外道體系的擴張,但卻不會坐視。
他幾乎是用「針尖對麥芒」的方式,做出了回應。
剎那間,明月映處,舉世觀照。
玄門體系覆蓋之下,余慈的意念投入了每個與明月心象產生直接聯繫的生靈心底。
在當前情況下,幾乎是占了此界人口的七八成。
這手段,不屬於玄門、佛門,也不屬於魔門,旁門,而專屬於「神主」的方式。
余慈這樣做,是在對抗參羅利那全面鋪開的外道體系,也是在驗證。
驗證區分心魔的源流,真正地明確「我」與「非我」的界限。
理論上很簡單,只要明確:
當前的情境下,「別人」怎麼做,「我」會怎麼做,便已經足夠。
可實際上這並不容易,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客觀。
作為神主,余慈是觀察者,但他和黃泉夫人那種方式有著明顯差距。
他做不來那種絕對客觀的冷酷,讓他冷冰冰看著億兆生靈在魔劫中沉淪,只為尋找到一個答案?
這恐怕才是最大的心魔吧。
事實上他心念投射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每一個受到魔染和外道威脅的玄門體系中人,都在他的引導下,激發出一種加持。
黎民百姓是清心咒,雖然粗淺,可億兆個清心咒在大地上亮起,便如繁星之海,一界生明,起到了極為直觀的安撫作用,使動盪的人心,漸趨穩定。
對那些有餘力對抗魔頭、外道的修士,加持則更為強力、直接,至少會提升抵抗的力量。
如此做法,也使得他和和參羅利那的衝突,瞬間覆蓋了法則體系、情緒意志、真實之域等幾乎所有層面,形成了全方位、也是最直接的競爭和對抗。
道境天宮再次搖動,與之同時,葬星處也是隆隆震鳴。
細密如網的氣機交錯,虛空驟生電火,剎那間連成一片。
體系的對抗一時看不出勝負,而在心魔分辨上,其實余慈略有所得。
極端情境是看清人性的好時機。
堅韌者,面對絕境也敢戰鬥;
怯懦者,寧願埋頭就死,也不敢向敵人揮刀;卑猥者,面對強敵屁滾尿流,卻將恐懼向著弱者發泄。
余慈不可能把所有人都綁在他的戰車上,也從沒有指望過。對那些無益於戰事,甚至還在拖後腿的小人物,絕不至於降下天雷滅殺,他只是依著本心,做一番評判:對人生百態的種種,他認同幾個?
判斷既明,便有大量的相關元素被過濾,屬於「我」的東西清晰起來。
但這還不夠,因為這個答案不但粗疏,也沒有觸及真正的問題。
他就算明辨「我」與「非我」之別,洗去一切雜質,道心純粹,勝過蕭聖人又怎樣?
他現在就是玄門體系的中樞,站在這個位置上,就註定不能自己求解脫。
因果承負擺在那裡,一界生靈魔染,他也是在劫難逃。
他現在,就必須抗著真界,共迎心魔大劫,沒有挑挑揀揀的機會。
這就和心魔難棄一樣,屬於人性的東西,永遠都是複雜的,余慈不可能殺掉所有的怯懦者和卑猥者。
真正具備可貴品質,又能在極端情境下展現的,永遠都是少數。
同樣的品質,在地仙身上展現和在平民身上展現,結果也截然不同。
葉半山的強硬直接,對劍仙而言是可貴的;但對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熱血沖腦之下,害死的可能是全家老小。
事實上,同樣的一個人,在同樣的情境中,不同的層次下,也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況乎億兆人心?
偷雞不成蝕把米,就是最好的形容了。
很快,真界上空響起了參羅利那咆哮之聲,不管其「里子」有多麼悽慘,僅對外而言,威煞仍如山崩海傾,天地崩決,蓋壓一界。
參羅利那的咆哮聲,絕非是正常的音波傳導,而是一種驚天動地的大神通。
頃刻間,此界億兆生靈由此激發出來的恐懼、惶惑等負面情緒,都是「燃燒」。
參羅利那身上也是燃起了火,有如實質的火焰吞吐魔意,將眾生情緒盡化己用;同時也是在掏空人心的根基,就像中間空虛的灶膛,火會越燒越旺。在多數人根本不知情的情況下,利用負面情緒的火焰,提煉出生機元氣。
火焰即魔影。
這一刻,無數根「觸手」,其實就是血精源木打透虛空——這只是投影,但已經足夠,直接抽取生機元氣,歸入外道體系之中。
還是那句話,一人為少,億兆人的份量可不得了。
而且在抽取生機元氣之餘,還有不知數目的噬原蟲,飄飄悠悠,投放到真界各地,就算大部分都難以存活,可在如此巨大的基數上,也相當可觀。
這是外道體系的一次巨大變化和拓展。
尤其這些變化,是受了天魔體系加持,轉眼間就在九宮魔域之外,又鋪開了一個新的魔域——外道魔域。
兩個魔域相輔相成,真界億兆生靈逃不過、避不開,要麼承受、要麼反抗,再沒有別的選擇。
當此魔焰大熾之時,余慈擋不住外道體系的擴張,但卻不會坐視。
他幾乎是用「針尖對麥芒」的方式,做出了回應。
剎那間,明月映處,舉世觀照。
玄門體系覆蓋之下,余慈的意念投入了每個與明月心象產生直接聯繫的生靈心底。
在當前情況下,幾乎是占了此界人口的七八成。
這手段,不屬於玄門、佛門,也不屬於魔門,旁門,而專屬於「神主」的方式。
余慈這樣做,是在對抗參羅利那全面鋪開的外道體系,也是在驗證。
驗證區分心魔的源流,真正地明確「我」與「非我」的界限。
理論上很簡單,只要明確:
當前的情境下,「別人」怎麼做,「我」會怎麼做,便已經足夠。
可實際上這並不容易,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客觀。
作為神主,余慈是觀察者,但他和黃泉夫人那種方式有著明顯差距。
他做不來那種絕對客觀的冷酷,讓他冷冰冰看著億兆生靈在魔劫中沉淪,只為尋找到一個答案?
這恐怕才是最大的心魔吧。
事實上他心念投射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每一個受到魔染和外道威脅的玄門體系中人,都在他的引導下,激發出一種加持。
黎民百姓是清心咒,雖然粗淺,可億兆個清心咒在大地上亮起,便如繁星之海,一界生明,起到了極為直觀的安撫作用,使動盪的人心,漸趨穩定。
對那些有餘力對抗魔頭、外道的修士,加持則更為強力、直接,至少會提升抵抗的力量。
如此做法,也使得他和和參羅利那的衝突,瞬間覆蓋了法則體系、情緒意志、真實之域等幾乎所有層面,形成了全方位、也是最直接的競爭和對抗。
道境天宮再次搖動,與之同時,葬星處也是隆隆震鳴。
細密如網的氣機交錯,虛空驟生電火,剎那間連成一片。
體系的對抗一時看不出勝負,而在心魔分辨上,其實余慈略有所得。
極端情境是看清人性的好時機。
堅韌者,面對絕境也敢戰鬥;
怯懦者,寧願埋頭就死,也不敢向敵人揮刀;卑猥者,面對強敵屁滾尿流,卻將恐懼向著弱者發泄。
余慈不可能把所有人都綁在他的戰車上,也從沒有指望過。對那些無益於戰事,甚至還在拖後腿的小人物,絕不至於降下天雷滅殺,他只是依著本心,做一番評判:對人生百態的種種,他認同幾個?
判斷既明,便有大量的相關元素被過濾,屬於「我」的東西清晰起來。
但這還不夠,因為這個答案不但粗疏,也沒有觸及真正的問題。
他就算明辨「我」與「非我」之別,洗去一切雜質,道心純粹,勝過蕭聖人又怎樣?
他現在就是玄門體系的中樞,站在這個位置上,就註定不能自己求解脫。
因果承負擺在那裡,一界生靈魔染,他也是在劫難逃。
他現在,就必須抗著真界,共迎心魔大劫,沒有挑挑揀揀的機會。
這就和心魔難棄一樣,屬於人性的東西,永遠都是複雜的,余慈不可能殺掉所有的怯懦者和卑猥者。
真正具備可貴品質,又能在極端情境下展現的,永遠都是少數。
同樣的品質,在地仙身上展現和在平民身上展現,結果也截然不同。
葉半山的強硬直接,對劍仙而言是可貴的;但對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熱血沖腦之下,害死的可能是全家老小。
事實上,同樣的一個人,在同樣的情境中,不同的層次下,也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況乎億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