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頁
「陛下寫禪讓聖旨了嗎?」貴妃突然問道。
「奴不知。」貼身太監早就是貴妃的人了,他的聲音尖細著回復道:「陛下最近提防得緊。」
「這樣啊。」貴妃拉長了聲音。
第113章 登基
老皇帝昏迷不醒, 唐卿元身為儲君,朝堂上下的任何事情自然是被唐卿元掌握在手心的。
如今老皇帝身體不佳,太女又是眾望所歸, 這天下算是定了。先前被繼來的太子唐有學敏銳地察覺到了不對勁的地方,整日待在東宮,不敢出來。
有想要討好唐卿元的臣子上奏, 說是將這小太子送走,眼不見為淨。唐卿元全都丟在一邊,沒有處理。臣子們捉摸不透她的意思,也就不敢再提。
太女登基, 這是板上釘釘的事情。短短几日,風向就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知曉內情的人幽幽一嘆,這位太女殿下能走到今天這個地步, 只能說因果輪迴, 終有定時。
就在老皇帝昏倒後的第三天, 貴妃突然闖入金鑾殿,打斷了嚴肅莊重的朝議。描好的妝容洇成幾團色彩, 頭髮只是挽著一個髻,金釵玉簪全數褪去, 一身素服顯得人嬌弱可憐。
她站在眾臣之間,聲音哽咽:「陛下方才醒來, 讓本宮將這道聖旨送過來。」
眾人這才將視線落在她懷中抱著的一團金色錦布上, 本來就安靜的大殿內更安靜了。不知為何,他們都覺得貴妃手上的那團錦布,像是某種隱藏在水面下正悄悄觀察這一切的野獸,等它探出頭來, 就會引起一陣腥風血雨。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看著那道金色聖旨。
貴妃似是被這眼神看的有些害怕,她捧著聖旨的手上下顫著,跪下的眾人心也隨著她的手開始忐忑不安。
被眾人注視良久的貴妃像是赴刑場般,視死如歸地打開了手上的聖旨。金色眩目,一個一個字繞得人頭眼發暈。
聖旨上不是別的內容,正是三日前在朝堂上下所說的禪讓詔書。詔書上說,二十多年前,先皇欲廢太子,將皇位傳給女子之身的福熙長公主,只是公主不願,老皇帝這才登上了皇位。在位二十餘年,心下也不安了二十餘年,如今自知歸期已近,為求心安,自願讓位於皇妹福熙長公主。
貴妃小心翼翼地看著唐卿元,在眾人眼底,像是兔子遇見了狐狸一樣不敢動彈。他們哪知,這二人早已達成了合作,如今這道詔書,也是早都設計好的一齣戲。
貴妃面上驚惶,心下卻暗喜著。還好她有先見之明投靠太女殿下,日後太女登基,她混個太后也不錯。至於禪讓一事,貴妃還不知道這是唐卿元編撰的謊言。
殿比之前還要寂靜,野獸仍在悄悄潛伏著。就在眾人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只見那隻野獸探出頭了,並沒有眾人想像中的血雨腥風,只有這隻野獸的溫和孝順的一笑:
「既是父皇所願,兒臣自當遵旨。」
「殿下……」有人失聲喚道,這怎麼可以?這豈不是夜長夢多?
也有臣子馬上恭維道:「殿下孝心可嘉,是我大寧之福也。」
打算投靠唐卿元的大臣不是少數,又有福熙暗中布置著的大臣支持唐卿元,對比起式微且年幼的太子,唐卿元是碾壓性的勝利。所以唐卿元默許的事情,他們也會跟著默許,
太女唐卿元的功績是他們的陛下親口承認的,關於禪讓一事老皇帝當日雖失態卻沒有否認。老皇帝一派暗中咬著牙,又實在說不出什麼話來。
但仍是不願就這麼失敗。
周丞相道:「陛下何日寫的詔書?」
他雙眼看向貴妃,想在她臉上看出一絲破綻來。女人果然可惡,枉費陛下如此信任她!
「陛下的事情,本宮不敢過問。」在唐卿元說話後,貴妃面上的驚惶才褪去了,留下的只有悲傷。她是老皇帝的寵妃,如今老皇帝病重,她理應悲傷。
「丞相這是何意?」
唐卿元眼底墨意濃郁,隱隱間能看到閃爍的厲光:「孤離開京城四載,可從不知,原來當朝丞相是可以忤逆皇上的!」
當眾問詢皇帝之事,不是忤逆又是什麼?
周丞相面上一白,這件事發生的太突然了,他們一時間想不到處置的辦法。
太快了,唐卿元回到京城不過四天,卻如此迅速地掌握了朝堂,朝堂又如此迅速地迎來新的帝王。這種摸不著脈絡,什麼也抓不到的感覺實在是令人惴惴不安。
福熙長公主唐維儀在這時候被迎進來的,面上更是容光煥發,精神十足。她淡淡的眼掃過眾人時,是不遜於唐卿元和老皇帝的攝人威嚴,帶著凜然浩氣。
認出福熙的人有些恍惚,二十多年前的記憶瞬間從腦海最深處被翻了出來。當初的福熙長公主是什麼樣?她張揚明媚,她是大寧最亮的一顆明珠,無論女男,誰也爭不過她的光輝。時隔多年,她好像沒有變化般,只要她出現,所有人的注意都會放在她身上。再難挪開半寸。
唐卿元壓下心底的慨然,她在眾人愣神時率先回過神:「見過陛下。」語氣真誠,於她而言,福熙不止是長輩這麼簡單。
若不是福熙的暗中相助和提點,她唐卿元哪裡會成為一個權傾朝堂的儲君?若不是福熙的暗中謀劃,天下女子又怎麼能達今天的地位?
女子的地位猶是卑微的,比之以前卻好了不少。這只是一個開始,在今後,女子的地位只會逐漸升高,直至完全站立起來,同男子一樣站立在這世間,甚至會將他們的膝蓋骨打碎,逼迫他們像之前的女子一樣跪下去。
「奴不知。」貼身太監早就是貴妃的人了,他的聲音尖細著回復道:「陛下最近提防得緊。」
「這樣啊。」貴妃拉長了聲音。
第113章 登基
老皇帝昏迷不醒, 唐卿元身為儲君,朝堂上下的任何事情自然是被唐卿元掌握在手心的。
如今老皇帝身體不佳,太女又是眾望所歸, 這天下算是定了。先前被繼來的太子唐有學敏銳地察覺到了不對勁的地方,整日待在東宮,不敢出來。
有想要討好唐卿元的臣子上奏, 說是將這小太子送走,眼不見為淨。唐卿元全都丟在一邊,沒有處理。臣子們捉摸不透她的意思,也就不敢再提。
太女登基, 這是板上釘釘的事情。短短几日,風向就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知曉內情的人幽幽一嘆,這位太女殿下能走到今天這個地步, 只能說因果輪迴, 終有定時。
就在老皇帝昏倒後的第三天, 貴妃突然闖入金鑾殿,打斷了嚴肅莊重的朝議。描好的妝容洇成幾團色彩, 頭髮只是挽著一個髻,金釵玉簪全數褪去, 一身素服顯得人嬌弱可憐。
她站在眾臣之間,聲音哽咽:「陛下方才醒來, 讓本宮將這道聖旨送過來。」
眾人這才將視線落在她懷中抱著的一團金色錦布上, 本來就安靜的大殿內更安靜了。不知為何,他們都覺得貴妃手上的那團錦布,像是某種隱藏在水面下正悄悄觀察這一切的野獸,等它探出頭來, 就會引起一陣腥風血雨。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看著那道金色聖旨。
貴妃似是被這眼神看的有些害怕,她捧著聖旨的手上下顫著,跪下的眾人心也隨著她的手開始忐忑不安。
被眾人注視良久的貴妃像是赴刑場般,視死如歸地打開了手上的聖旨。金色眩目,一個一個字繞得人頭眼發暈。
聖旨上不是別的內容,正是三日前在朝堂上下所說的禪讓詔書。詔書上說,二十多年前,先皇欲廢太子,將皇位傳給女子之身的福熙長公主,只是公主不願,老皇帝這才登上了皇位。在位二十餘年,心下也不安了二十餘年,如今自知歸期已近,為求心安,自願讓位於皇妹福熙長公主。
貴妃小心翼翼地看著唐卿元,在眾人眼底,像是兔子遇見了狐狸一樣不敢動彈。他們哪知,這二人早已達成了合作,如今這道詔書,也是早都設計好的一齣戲。
貴妃面上驚惶,心下卻暗喜著。還好她有先見之明投靠太女殿下,日後太女登基,她混個太后也不錯。至於禪讓一事,貴妃還不知道這是唐卿元編撰的謊言。
殿比之前還要寂靜,野獸仍在悄悄潛伏著。就在眾人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只見那隻野獸探出頭了,並沒有眾人想像中的血雨腥風,只有這隻野獸的溫和孝順的一笑:
「既是父皇所願,兒臣自當遵旨。」
「殿下……」有人失聲喚道,這怎麼可以?這豈不是夜長夢多?
也有臣子馬上恭維道:「殿下孝心可嘉,是我大寧之福也。」
打算投靠唐卿元的大臣不是少數,又有福熙暗中布置著的大臣支持唐卿元,對比起式微且年幼的太子,唐卿元是碾壓性的勝利。所以唐卿元默許的事情,他們也會跟著默許,
太女唐卿元的功績是他們的陛下親口承認的,關於禪讓一事老皇帝當日雖失態卻沒有否認。老皇帝一派暗中咬著牙,又實在說不出什麼話來。
但仍是不願就這麼失敗。
周丞相道:「陛下何日寫的詔書?」
他雙眼看向貴妃,想在她臉上看出一絲破綻來。女人果然可惡,枉費陛下如此信任她!
「陛下的事情,本宮不敢過問。」在唐卿元說話後,貴妃面上的驚惶才褪去了,留下的只有悲傷。她是老皇帝的寵妃,如今老皇帝病重,她理應悲傷。
「丞相這是何意?」
唐卿元眼底墨意濃郁,隱隱間能看到閃爍的厲光:「孤離開京城四載,可從不知,原來當朝丞相是可以忤逆皇上的!」
當眾問詢皇帝之事,不是忤逆又是什麼?
周丞相面上一白,這件事發生的太突然了,他們一時間想不到處置的辦法。
太快了,唐卿元回到京城不過四天,卻如此迅速地掌握了朝堂,朝堂又如此迅速地迎來新的帝王。這種摸不著脈絡,什麼也抓不到的感覺實在是令人惴惴不安。
福熙長公主唐維儀在這時候被迎進來的,面上更是容光煥發,精神十足。她淡淡的眼掃過眾人時,是不遜於唐卿元和老皇帝的攝人威嚴,帶著凜然浩氣。
認出福熙的人有些恍惚,二十多年前的記憶瞬間從腦海最深處被翻了出來。當初的福熙長公主是什麼樣?她張揚明媚,她是大寧最亮的一顆明珠,無論女男,誰也爭不過她的光輝。時隔多年,她好像沒有變化般,只要她出現,所有人的注意都會放在她身上。再難挪開半寸。
唐卿元壓下心底的慨然,她在眾人愣神時率先回過神:「見過陛下。」語氣真誠,於她而言,福熙不止是長輩這麼簡單。
若不是福熙的暗中相助和提點,她唐卿元哪裡會成為一個權傾朝堂的儲君?若不是福熙的暗中謀劃,天下女子又怎麼能達今天的地位?
女子的地位猶是卑微的,比之以前卻好了不少。這只是一個開始,在今後,女子的地位只會逐漸升高,直至完全站立起來,同男子一樣站立在這世間,甚至會將他們的膝蓋骨打碎,逼迫他們像之前的女子一樣跪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