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山海經·海外東經》: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

  「《海內十洲記·帶洲》:多生林木,葉如桑。又有椹,樹長者二千丈,大二千餘圍。樹兩兩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為扶桑也。」

  「《太平御覽》卷九五五引舊題郭璞所著的《玄中記》中記載:天下之高者,扶桑無枝木焉,上至天,盤蜿而下屈,通三泉。」

  「唐代大詩人李白也曾寫過《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將欲倚劍天外,掛弓扶桑。」

  「這些傳記和文人留下的記載中都提到了同樣一件東西,那便是扶桑。那什麼是扶桑?它是我們漢族神話中的靈地,傳說中的扶桑樹是由兩棵相互扶持的大桑樹組成。原本共有十個樹枝,每個樹枝上都棲息著一隻神鳥金烏,金烏是一種長著三隻足的烏鴉,太陽之靈,是太陽女神羲的兒子。這棵大樹,就是金烏乘坐馬車升起的地方,象徵著日出和日落,扶桑樹也是神界、人間、冥界的連通大門,各路人馬都是通過這兒來往於三界之中。所以那個時代,成仙之人比比皆是。」

  「也是因為金烏十分頑劣,一日十隻金烏駕車升起之後,便不願再落地,烤得人間一片荒蕪,民不聊生!而那些諸如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乘機外出禍害人間,一片生靈塗炭。後來漢族有位英雄叫作后羿,力大無窮,射術十分了得,便站在這扶桑神樹之上,搭弓射箭,一口氣接連射落九隻金烏,也就是九個太陽。當他準備再射一日之時,用力過猛,一腳踩斷了其中一根樹枝,從此人神冥三界便失去了這唯一的大門,三界這才難以聯絡,這也就是後來近三千年鮮有神話產生的原因。」

  「日本人本是徐福東渡後留下的漢族後裔,對扶桑神樹極為崇拜,久而久之就以扶桑人自居,又把那富士山視為神靈,看作是扶桑神樹的象徵加以膜拜。根據我們掌握的線索,被后羿踩斷的那一根樹枝極有可能已經落入了他們手中,這群日本人妄圖找到扶桑神樹的原型,把神樹還原,重新開啟三界之門,而這件事已經涉及很多層面。我們小組被命令要找到神樹的下落,可這畢竟是傳說而已,一直等我們到了蘄封山,才發現這些傳說原來真的極有可能是存在的!」

  「那你們把我弄來的用意呢?」查文斌依舊好脾氣地問道。

  「查兄弟,你且聽我繼續說來。」老王繼續說道,「等我們進山之後,發現此處有著極強的磁場,現代化儀器在這裡根本無用,只能憑藉經驗和有限的風水知識,但那蘄封山終年雲霧繚繞,旁人進不得半分。就在我們一籌莫展的時候,那群日本人的首領望月找到了卓玉貴,並且像是受了重傷,我們以此為線索繼續追查下去,才得知那支隊伍幾乎全軍覆沒,只剩下他一人回國。望月回國後的一系列舉動都在秘密監控之中,我們得知他開始棄武從道,便開始懷疑這裡的風水布局,就請了一些道家人士來看,都說像是,卻沒人能破解,組織上也曾派人進山調查,無一例外地全部失蹤。」

  「後來望月的孫子望月一木又捲土重來,畢竟他的祖父是唯一一個活著出山的人,或許他知道得比我們更多,而且這小子一直在尋找一些道家人士,這更加深了我們的懷疑,最終根據村中的蛛絲馬跡和姜兄的族內故事,我們推斷出,此處的建造者乃是一個精通神鬼之術和道家精髓的高人,並且根據姜兄所述,這兒埋葬著巴蜀的幾位先人,蜀王蠶叢和蜀王魚鳧!事實證明,歷朝歷代一直有人在此地尋找,並且先後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線索!」

  第104章 老王的敘述(下)

  查文斌摸著手中的那枚大印,思索著說道:「你的意思是這兒很早就被人光顧過了?」

  老王說道:「不錯,現在我們懷疑歷史上對於這個扶桑神樹蹤跡的追查從未停止過,並且一直延續到了現代。其中最為有名的那個人便是唐朝時期的大詩人李白!李白外號酒仙,一直以風雅灑脫聞名千古。但仔細分析,這人雖然嘲笑當時的朝廷,並以游天下山川美景為樂,足跡遍及五湖四海,但他本人出身於巴蜀之地,曾經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蜀道難》。正是這篇文章讓我們推斷出他曾經就到過蘄封山,並且極有可能還進山探尋了一番,至於發現的結果,應該是一無所獲。」

  「這篇《蜀道難》,全文共294個字,文中諸多的畫面此隱彼現,無論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觀,林木之荒寂,絕壁之險,都被描述得活靈活現!」

  「詩歌之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畫面,這豈不就是我們站在村口駐紮過夜的地方眺望到的景象?爾後,隨之而來的是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聲響,這些查兄弟一路過來想必也不陌生吧。至於『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的描述,從六龍回日之九重雲霄到衝波逆折之百丈深淵這一段,長蛇我們已經遇到了,而『六龍回日』也是一個神話故事,說的是太陽之神羲和駕著六條龍每天早晨從扶桑西馳,這裡描述的不正是扶桑神樹的傳說嗎?」

  「李白一生縱情山水,極有可能就是在尋找這些蛛絲馬跡,並最終定格在了現今的蘄封山!這個結果必定是失敗了,但是他卻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線索。『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也告訴了我們,此番行進必定兇險萬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