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2頁
「誰啊,」他嘀咕道:「不會是莫里哀吧?」只有他才能這樣大膽又淘氣。
「是拉莫先生。」特蕾莎王后在他耳邊輕聲說道:「陛下,您該起來啦。」她沒說莫里哀十來年前就去世了。
路易清醒了一些,就看到盛裝打扮的王后與衣著肅然的邦唐都站在他床邊。
「唱歌的是孩子們。」王后說,小路易的幾個孩子來得都有點晚,孩子的孩子卻來得挺早,現在路易有好幾個曾孫子,更別說還有從義大利,波蘭與西班牙,還有阿美利加來的波旁們了。
邦唐見國王醒了,就做了個手勢,侍從們魚貫而入,服侍國王起身洗漱,他在一旁看著——他的年齡已經不再支持他親力親為了,但沒有一絲紕漏能從他的眼睛裡逃過。
如果是平時,路易肯定會勸他去休息,或是坐著,但今天……路易笑了笑。
著裝整齊後,他們先去小禮拜堂做了彌撒,在回到套間裡用了一份實在的早餐——接下來可是一場艱辛的戰鬥。
在孩子們,侍從與教士們還未到來之前,他牽著特蕾莎王后的手,一起走到露台上。
從這個露台可以直接看到下方的王宮廣場。
恍惚間,路易還能看到那個不過十四歲的少年,裹著底層官員們才會去穿的黑色大外套,用一頂灰色翎羽的大帽子壓住璀璨的金髮,懷抱著憤恨與不安,登上馬車,迅速離去的身影——而後是許許多多的時光,數不勝數的名字,還有或是響亮,或是微弱的聲音,它們猶如閃電一般在國王的眼前,耳中划過,再也不回來。
「陛下?」
「來,」路易說:「王后,來,請看,這是我的法蘭西。」
他向她展開了雙手。
(全文完)
番外一——太陽王八十歲誕辰的盛大慶典(一)
「小心,小心!注意安全!往左!抱歉,請讓一下,這是亨里克四世陛下的抬轎!萬分感激!……往右!……小心!往上……」
1718年九月的凡爾賽宮肯定是熱鬧超過往常的任何一天的,大畫廊前,廣場邊的露台上貴人們靠著潔白的大理石欄杆或站或坐了一整排,這是他們每日的例行公事——欣賞從七百多階台階上氣喘吁吁地爬上來的人們露出的窘態與狼狽相。
事實上最初設計這些台階的時候國王就讓人每隔三十階就在兩側設置一個大平台,每二十階在中間設置一個小平台,後來特蕾莎王后又出錢在小平台間設置雕像,雕像下的底座平坦寬大,就算是穿著鯨骨裙的女士也可以坐下來休息。
但總有些人自持強壯有力,或是不諳內情,不知道這些雕像的底座就是人們傳說的「王后座」,又或是畏懼擋住了別人的路,被人呵斥。一點兒也不敢停,就一直往上走,這種如同一座小山峰的高度必然會讓他們走得滿面緋紅,雙腿發軟,甚至有快要攀到的時候堅持不住倒下去的。
一到了這樣的時候,王太子小路易與他的妻子伊莎貝拉就會派僕人端著很大的銀碗走出來,向人們派發國王在餐後(早餐、午餐、晚餐)餘下的漿果、堅果和麵包。
別說這是殘羹剩飯,民眾們堅信從國王這裡分享出來的食物能讓他們身體康健,耳聰目明。在路易十四之前這些東西都會被廚房總管拿去拍賣,現在麼——路易十四對飲食很節制,也不願縱容這種古怪的貪污方式,就取締了這種行為。
所以每當這些食物被捧出來,無論多麼位高權重,多麼富有,多麼挑剔的人都會急不可待地取一份在手裡,包括那些不得不堅持一個勁兒往上走的人,這樣他們可以大大方方地站住,或是在僕人的指引下坐下,補充點水分和糖分,這樣暈倒在台階上或是摔落下去的人就大大減少了。
他們坐在那兒,用艷羨的眼神注視著被特許使用抬轎的人,歲月流逝,國王身邊的人也已然風華不在,向國王請求,或是被國王請求使用抬轎的人也越來越多,抬轎在這七百階台階上出現的頻率也開始變高了。
但大概沒那座抬轎(包括國王的)有今天的這座抬轎富麗堂皇的了。
首先,它的撐架與抬杆都裹著一層厚重的金子——金箔可經不起移動中的磨損,末端鑲嵌著細密的珍珠;其次,轎子的頂篷與四周都是如同陽光下的湖水一般閃爍流動的碧色絲綢,外面覆蓋著輕柔的透明薄紗,薄紗的邊緣綴著長長的流蘇花邊;最後,抬轎的頂帽是一頂黃金的小王冠,從王冠里伸出一個硃砂色的葫蘆軸,裡面插著一大蓬白色的鴕鳥毛。
然後他們就看到一隻手從紗幔里伸出來,拍了拍抬杆,抬轎立刻停下了,裡面的人毫不客氣地從僕人們的銀碗裡抓了一大把藍莓……
能夠坐上這頂抬轎的人根本不需要和我們搶東西吃吧。周圍的人不免在心中腹誹道,但抬轎已經繼續動了起來,一個裝束華麗的小丑在一旁不停地指揮著,這裡的台階固然坡度平緩,但要保證抬轎里的人享有最大的舒適度,最好的方式當然還是摺尺般的走法。
這頂抬轎後還跟著一群人,一看到他們人群中的竊竊私語就低了下去——這些人都穿著前後有紅十字的白色無袖斗篷,「是新十字軍。」有人說,於是他們都開始在胸前劃十字,自從義大利的盧西安諾一世與教皇英諾森十二世發動了第十次聖戰,聯合了諸多歐羅巴國家的聯軍已經鯨吞蠶食地奪回了許多曾經屬於上帝的領地。
「是拉莫先生。」特蕾莎王后在他耳邊輕聲說道:「陛下,您該起來啦。」她沒說莫里哀十來年前就去世了。
路易清醒了一些,就看到盛裝打扮的王后與衣著肅然的邦唐都站在他床邊。
「唱歌的是孩子們。」王后說,小路易的幾個孩子來得都有點晚,孩子的孩子卻來得挺早,現在路易有好幾個曾孫子,更別說還有從義大利,波蘭與西班牙,還有阿美利加來的波旁們了。
邦唐見國王醒了,就做了個手勢,侍從們魚貫而入,服侍國王起身洗漱,他在一旁看著——他的年齡已經不再支持他親力親為了,但沒有一絲紕漏能從他的眼睛裡逃過。
如果是平時,路易肯定會勸他去休息,或是坐著,但今天……路易笑了笑。
著裝整齊後,他們先去小禮拜堂做了彌撒,在回到套間裡用了一份實在的早餐——接下來可是一場艱辛的戰鬥。
在孩子們,侍從與教士們還未到來之前,他牽著特蕾莎王后的手,一起走到露台上。
從這個露台可以直接看到下方的王宮廣場。
恍惚間,路易還能看到那個不過十四歲的少年,裹著底層官員們才會去穿的黑色大外套,用一頂灰色翎羽的大帽子壓住璀璨的金髮,懷抱著憤恨與不安,登上馬車,迅速離去的身影——而後是許許多多的時光,數不勝數的名字,還有或是響亮,或是微弱的聲音,它們猶如閃電一般在國王的眼前,耳中划過,再也不回來。
「陛下?」
「來,」路易說:「王后,來,請看,這是我的法蘭西。」
他向她展開了雙手。
(全文完)
番外一——太陽王八十歲誕辰的盛大慶典(一)
「小心,小心!注意安全!往左!抱歉,請讓一下,這是亨里克四世陛下的抬轎!萬分感激!……往右!……小心!往上……」
1718年九月的凡爾賽宮肯定是熱鬧超過往常的任何一天的,大畫廊前,廣場邊的露台上貴人們靠著潔白的大理石欄杆或站或坐了一整排,這是他們每日的例行公事——欣賞從七百多階台階上氣喘吁吁地爬上來的人們露出的窘態與狼狽相。
事實上最初設計這些台階的時候國王就讓人每隔三十階就在兩側設置一個大平台,每二十階在中間設置一個小平台,後來特蕾莎王后又出錢在小平台間設置雕像,雕像下的底座平坦寬大,就算是穿著鯨骨裙的女士也可以坐下來休息。
但總有些人自持強壯有力,或是不諳內情,不知道這些雕像的底座就是人們傳說的「王后座」,又或是畏懼擋住了別人的路,被人呵斥。一點兒也不敢停,就一直往上走,這種如同一座小山峰的高度必然會讓他們走得滿面緋紅,雙腿發軟,甚至有快要攀到的時候堅持不住倒下去的。
一到了這樣的時候,王太子小路易與他的妻子伊莎貝拉就會派僕人端著很大的銀碗走出來,向人們派發國王在餐後(早餐、午餐、晚餐)餘下的漿果、堅果和麵包。
別說這是殘羹剩飯,民眾們堅信從國王這裡分享出來的食物能讓他們身體康健,耳聰目明。在路易十四之前這些東西都會被廚房總管拿去拍賣,現在麼——路易十四對飲食很節制,也不願縱容這種古怪的貪污方式,就取締了這種行為。
所以每當這些食物被捧出來,無論多麼位高權重,多麼富有,多麼挑剔的人都會急不可待地取一份在手裡,包括那些不得不堅持一個勁兒往上走的人,這樣他們可以大大方方地站住,或是在僕人的指引下坐下,補充點水分和糖分,這樣暈倒在台階上或是摔落下去的人就大大減少了。
他們坐在那兒,用艷羨的眼神注視著被特許使用抬轎的人,歲月流逝,國王身邊的人也已然風華不在,向國王請求,或是被國王請求使用抬轎的人也越來越多,抬轎在這七百階台階上出現的頻率也開始變高了。
但大概沒那座抬轎(包括國王的)有今天的這座抬轎富麗堂皇的了。
首先,它的撐架與抬杆都裹著一層厚重的金子——金箔可經不起移動中的磨損,末端鑲嵌著細密的珍珠;其次,轎子的頂篷與四周都是如同陽光下的湖水一般閃爍流動的碧色絲綢,外面覆蓋著輕柔的透明薄紗,薄紗的邊緣綴著長長的流蘇花邊;最後,抬轎的頂帽是一頂黃金的小王冠,從王冠里伸出一個硃砂色的葫蘆軸,裡面插著一大蓬白色的鴕鳥毛。
然後他們就看到一隻手從紗幔里伸出來,拍了拍抬杆,抬轎立刻停下了,裡面的人毫不客氣地從僕人們的銀碗裡抓了一大把藍莓……
能夠坐上這頂抬轎的人根本不需要和我們搶東西吃吧。周圍的人不免在心中腹誹道,但抬轎已經繼續動了起來,一個裝束華麗的小丑在一旁不停地指揮著,這裡的台階固然坡度平緩,但要保證抬轎里的人享有最大的舒適度,最好的方式當然還是摺尺般的走法。
這頂抬轎後還跟著一群人,一看到他們人群中的竊竊私語就低了下去——這些人都穿著前後有紅十字的白色無袖斗篷,「是新十字軍。」有人說,於是他們都開始在胸前劃十字,自從義大利的盧西安諾一世與教皇英諾森十二世發動了第十次聖戰,聯合了諸多歐羅巴國家的聯軍已經鯨吞蠶食地奪回了許多曾經屬於上帝的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