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於愛人親人,有情。

  夫復何求。

  待回朝堂後,太后武氏大為震動,雖然嫉恨,但終究不敢對蘇大為下手。

  反而厚賜重賞,自不待言。

  ……

  大唐嗣聖元年。

  自昔年蘇大為於西域大破大食,大唐遠征中亞歐洲。已過去十六載時光。

  大唐享受了一段平靜的時光。

  而從去歲開始,遠征中亞的唐軍傳來捷報。

  已經征服大食人的帝都。

  並且發現在西方有更大的沃土,暫以宰相蘇大為所命之名,名為歐洲列國。

  整個帝國,陷入新征服土地的狂熱與亢奮中。

  無數帝國商人聞風而動。

  但同時,平靜了十餘載的朝堂,也發生詭異的動盪。

  太后武氏獨攬大權,漸漸掌握了全部權柄。

  近日竟有廢聖上,欲立廬陵王李旦的風聲傳出。

  一種風雨飄搖之感,籠罩了整個洛陽。

  這一切的高峰,在昨日大朝會上,達到了頂點。

  當時,武后在朝會歷數李弘十大「罪狀」,當朝左相狄仁傑與當朝右相,輔國大將軍,黃安國公蘇大為,出殿與之相抗,結果武后大怒,掀翻了桌案。

  朝會不歡而散。

  而朝會後,各方暗流涌動。

  所有人都知道,要變天了。

  ……

  「你說你,何苦來哉?在這種事上頂撞天后,有何好處?」

  寬敞明亮的大宅中,傳出明崇儼的聲音。

  透過半開的木窗,看到屋內坐著明崇儼與蘇大為、狄仁傑三人。

  在李弘為帝,武后臨朝的時代,這三人,被天下稱為武后座下三架馬車。

  共同承托起大唐的運。

  在三人與李弘、武后的共同努力下,這十幾年來,大唐經歷天災人禍,外敵內寇,但都一一走過來了。

  東邊的新羅和倭國,終於被平了。

  昔年為禍長安的蕭氏,欲在倭國另立朝廷,也被平定。

  南邊新倔起的一個大理,作亂的安南,也被唐兵悉數掃平。

  吐蕃歷次掃蕩後,分崩離析成無數小邦部落,再也沒有重聚為國的可能。

  如今大唐的敵人不在外,而在內。

  在於政爭。

  明崇儼臉色凝重,在廳中來回走動,他抬頭看去,看到蘇大為坐在那裡,手捧茶杯,談笑自若。

  狄仁傑則是黑著一張臉,沉默無語。

  狄仁傑性厚重,最是剛正不阿。

  挺身而出這還能理解。

  但你蘇大為,你掌軍的,這個身份本來就敏感,你至於跳出來出頭嗎?

  你就不怕太后猜忌?

  明崇儼狠狠一甩袖子,憋在心裡的話,還沒來得及開口,蘇大為已經搶先道:「我知道你想說什麼,但是不行。」

  「不行?」

  「陛下做太子的時候,我是太子府的人。」

  蘇大為手捧茶杯,正色道:「我與陛下亦師亦友亦親,這個時候,我不能不站出來。」

  他太清楚武媚娘的脾性了。

  若沒人挺身而出擋一擋,只怕她真的會強行廢掉李弘。

  有些人,生來就註定好了命運。

  自己強按住她十六載,直到今天,武媚娘的野心再也壓不住了。

  廢掉李弘後,歷史又會拐向原本的位置,出現則天女帝。

  這可怕的歷史慣性。

  蘇大為並不是對女人稱帝有什麼成見,而是在一個男權的世界裡,她要如此做,必然會激起天下物議洶洶。

  而為了維持統治,殺子,廢帝,殺臣,天下動盪,不可避免。

  這個大唐,是蘇大為,還有無數如蘇大為和狄仁傑這樣的忠貞之士,一磚一瓦建立起來。

  一次次趟過天災,一次次於墜入深淵的岔路口將它重新拉回正軌。

  如此,才有大唐輝煌的這十六年。

  在李治朝後期,再次將大唐的巔峰延續了十六年。

  這份帝國巔峰的時長,前無古人。

  「你們啊……你們,還有你,蘇大為……」

  明崇儼氣得用手指向狄仁傑及蘇大為,重重在蘇大為方向點了點:「你知不知道,我卜卦算出來,你這一站出來,會有潑天大禍,太后她……」

  她必然會拿你開刀啊!

  你不像是狄仁傑這樣的文臣,你是武將頂峰。

  你若不和太后一條心,她豈能心安?

  後面的話,他沒說出來,但也不必說出來。

  蘇大為忽然放下茶杯起身道:「我還有一位貴客要來,今天就聊到這裡吧。」

  「哎?」明崇儼大感錯愕。

  狄仁傑也抬頭,張開雙眼,皺眉看向蘇大為。

  「阿彌,你……」

  「道理我都懂,下次下次再說,狄大兄,還有明郎君,送客。」

  呯!

  直到被半推半送的送出蘇府。

  明崇儼依舊是一臉懵逼。

  狄仁傑看了看蘇府,仿佛想到了什麼,面色微變,向外匆匆走去。

  「哎,左相,你走這麼快幹什麼?蘇大為要見什麼客人?」

  揚聲追問,但狄仁傑卻並不回答,轉眼走遠了。

  明崇儼抖了抖衣袖,暗自腹誹平日老成持重,沒想到關鍵時刻狄仁傑居然如此亂了方寸。

  他手指在袖中掐了掐,突然面色大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