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那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

  但接連兩戰,這些投入,全都覆沒。

  相當於大唐對西域的投資,連續兩次傾家蕩產,血本無歸。

  也就是大唐帝國家底厚。

  換當世任何一個大國,哪怕是突厥和大食、波斯。

  一次損兵超過十萬。

  也絕對無力再控制西域。

  勢力必然極度萎靡。

  不得不將西域這塊肥肉吐出來。

  而如今大唐不但不退,還要再出兵爭奪。

  若讓突厥人和大食人知道,只怕會紅了眼睛,罵一句唐人太富庶,這群敗家的玩意。

  物質、資源、財賦和人力的損失,只是明面上看得見的。

  看不見的還有對唐軍掌控西域合法性的動搖。

  各族對大唐威望的懷疑、觀望。

  甚至失去對大唐的信心,或者是以為大唐已經老了,不能打仗了。

  因而催生更多的野心家和叛亂。

  這只是西域諸多複雜環境的冰山一角。

  再加上,復叛的突厥人。

  還有能滅掉波斯的大食人。

  以及,無數跟隨大食人和突厥人叛亂的西域胡族。

  此次征西域之戰。

  其戰爭的難度,敵人的強大程度。

  環境的不利程度。

  不亞於滅國之戰。

  甚至更加複雜。

  需要一邊平叛,粉碎強敵。

  一邊還要馬上建立秩序,穩定地方,增強大唐統治力量。

  這是雙線,甚至多線作戰。

  而且比起正面戰場。

  對西域各族的徵召動員。

  對平叛後地方重建秩序,將西域各胡族重新納入大唐朝貢體系。

  種種政治手段,更加意義重大。

  環顧大唐,如今能做到這一點的。

  只有蘇大為一人。

  裴行儉都差了半籌。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

  大唐此戰以有投入的力量極其微小。

  小到只能從蜀中抽調一萬府兵。

  蜀中兵本就不及關中兵精銳。

  數量又少。

  剩下能從吐蕃、吐谷渾人那裡,徵召多少僕從軍,還是未知之數。

  叛亂的胡人加上大食人的兵馬,至少是十幾萬人。

  這仗,怎麼算,都是一場近乎絕望的,地獄級難度!

  殿上香菸裊娜。

  白氣浮空。

  似種種珍禽異獸漫天飛舞。

  高高的樑柱之上,盤舞繞柱的金龍俯視著下方大唐群臣,龍眼微微發光,似在好奇這些人怎麼全都沉默下來。

  不知過去多久,李弘臉龐微紅,訥訥道:「邢國公……忠勇可嘉。」

  實在不知道怎麼說了。

  就算李弘還稚嫩,可也知道,西域對大唐關係何等重大。

  征西之事,何等重要。

  大唐在西域,已經再輸不起第三場了。

  事不過三。

  若這第三次再輸。

  二十年內,大唐將無力向西半步。

  而在西域的都護府、安西四鎮這些象徵大唐存在的軍鎮,將失去來自唐境的支持,很快淹沒於胡人的反撲。

  到那時,大唐不但會失去對西域通商的黃金商路,失去供養大唐財賦的絲綢之路。

  還會喪失大量疆土。

  國境線從安西四鎮,從碎葉水、怛羅斯,一直縮回武威一線。

  縮回蜀中石堡之間。

  也就意味著。

  大唐關中與胡人之間,將失去一切戰略緩衝帶。

  只要胡人打破隴右防線。

  便可長驅直入,借著地勢俯衝入關中。

  重現唐初時,突厥人不斷扣關,長驅直入,劫掠大唐腹地的慘況。

  以那時,大唐永無寧日。

  中原百姓,在剛享數十年太平後,再一次被戰火捲入。

  不用懷疑,歷史上,吐蕃人正是這麼幹的。

  直衝入大唐關中,燒殺搶掠。

  沖入長安,滿街踏碎公卿骨。

  逼得大唐皇帝狼狽逃躥。

  李弘雖不知歷史上發生的那些事。

  但光看沙盤,唐軍若輸了這一次,將會喪地千里。

  沒準大食人和突厥人,真就趕鴨子一樣,追著唐軍敗兵,一直衝入隴右,沖入蜀中、關中。

  到那時,萬事休矣。

  恐有亡國之險!

  一想到此,李弘額頭上冷汗都冒出來了。

  他像是求救一樣看向蘇大為。

  但出乎意料的是,蘇大為竟然不發一言,似在沉默思索。

  李弘心中焦慮。

  若讓蘇慶節為總管,實在沒有信心。

  這麼複雜的局勢,這麼艱難的一場戰役,唐軍少得可憐的底牌。

  以蘇慶節的能力,實難駕馭。

  但如果讓蘇大為做總管。

  他離開長安之後。

  那朕呢?

  誰還來護著朕?

  若母后那時有別的心思,誰來救朕?

  當真左也為難,右也為難。

  心中左也不安,右也不安。

  李弘第一次知道,原來皇帝這個位置,並不如想像中那樣好坐。

  面對幾乎無法解決的難題,簡直是讓人焦慮到頭禿。

  武媚娘鳳眸抬起,掃過殿上群臣:「邢國公主動請攖,眾卿家以為如何?」

  薑還是老的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