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成為一言一行,能關係整個朝廷大局,左右天下大勢的定海神針。

  威脅大唐的吐蕃,被他率軍平定了。

  威脅關中的大疫,被他消滅了。

  影響大唐的瘟疫,被他獻的治疫之法,一定程度消弭了。

  現如今,這位大唐開國郡公,兵部尚書蘇大為,獻上的法子,又解決了遼東困局。

  以及關中災後諸多問題。

  現在,最關鍵的西域問題,所有人也都不約而同的仰仗他的答案。

  群臣中,狄仁傑兩眼深邃的落在蘇大為身上。

  眼中既有欣慰,也有感慨。

  這十幾年來,不知不覺,阿彌已經走到這個程度。

  達到這個高度。

  儒家聖人所言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阿彌全部具足。

  只怕百年之後,也會被後人尊為大唐聖賢吧!

  「天后、陛下,關中殘破,對西域之事,無法再從關中徵召,臣愚意以為,當中蜀中徵召一定兵員。」

  「蜀中?」

  蘇大為這個答案,顯然出乎所有人意料。

  李弘剛想出口,一旁的蘇慶節便忍不住道:「蜀中折衝府頗少,兵員不過數萬,要戎守蜀中那麼大的地方,已經捉襟見肘,如何還能抽調出人手?」

  實際上,蜀中作為關中屏障,是有擔負著守護和阻隔關中與吐谷渾、吐蕃緩衝區的作用。

  兵額不算特別少,但大多布置在吐谷渾一側防線內。

  而蜀中多山,許多地方荒無人煙,猿猴難渡。

  大唐朝廷不乏多智之士。

  也不是沒考慮過從蜀中抽調人手問題。

  但有著現實問題無法克服。

  蜀中折衝府抽調空了。

  靠什麼來充實蜀中防線?

  吐蕃雖名義上被大唐征服了,但大量廣袤地區,唐軍是沒有那麼多人和物力去扼守的。

  也只能是像西域那樣,建立都督府控扼住。

  保持名義上的統制。

  所以,在名義上,吐蕃是大唐屬地。

  但在實際上,大唐只是消滅了吐蕃松贊干布這支王室。

  將吐蕃從一個整體一統的帝國,錘成了無數碎小的部落。

  但吐蕃人還在。

  威脅還在。

  大唐對這塊高原上的土地,時刻不在警惕和防備著。

  怕的是哪一天,吐蕃中突然再出一位梟雄,振臂一呼,號召吐蕃人的騎士,如洪流般自高向低,俯衝向關中。

  「我既提出此策,便有解決的辦法。」

  蘇大為迎著眾人的質疑,鎮定自若道:「以我之見,徵召一定兵員蜀中府兵,同時,大量徵召故吐谷渾、吐藩各部為大唐僕從。」

  咦?

  蘇大為此話出來,頓時引發一片譁然。

  吐谷渾人還好說。

  那是自太宗時起,就被馴化內附的內藩。

  可是吐蕃……

  大唐與之可是有滅國之仇啊。

  而且消滅吐蕃,火燒其國都邏些城的,不正是你蘇大為嗎?

  你徵召他們。

  和召生死仇敵,有何區別?

  第一百一十五章

  「蘇尚書的話,哀家沒聽錯吧?你的意思是,從蜀中徵召府兵,再大量召入吐谷渾和吐藩人為我軍僕從?」

  武媚娘鳳眸中光芒微閃,像極了昆明池中的波瀾。

  「未知蘇尚書意從蜀中徵召多少府兵?」

  她的話雖沒說完,但是熟知蜀中形勢的閻立本、狄仁傑等人,已經不約而同,皺起了眉頭。

  閻立本作為大唐左相,自然知道,整個蜀中不過數萬府兵。

  而且最多的兵員都在防備吐谷渾的戰線。

  遠離關中。

  這個時候抽調這些人,少了則不夠。

  多了,只怕全線動搖。

  李治到死之前,還在下令增強蜀中防線,在積石峽附近多設石堡。

  而狄仁傑,則因在劍南道任過職,曾為劍南都督手下官吏,清楚蜀中情況。

  整個蜀中有府兵四萬五千餘人。

  看起來不少,但是分布在各方。

  有的鎮守蜀中那些未開化的土民。

  有的防備著吐谷渾。

  有的守著戰略節點、交通要道。

  這裡哪一個地方,都不能輕動。

  一動,便是牽連整個蜀中的防禦作戰體系。

  萬一出了差池,誰都擔待不起。

  狄仁傑暗自皺眉,正在替蘇大為擔心時,只聽蘇大為道:「臣以為,召一萬人足矣。」

  「嗯?」

  這一下,武媚娘大出意外。

  鳳眸一時圓睜。

  就連一旁的李弘,還有左相閻立本等人,也瞠目結舌。

  殿上群臣更是一片譁然。

  左武衛大將軍程處嗣,邢國公蘇慶節,還有明武將軍程務挺等人一時大感焦急。

  還沒開口,就聽十二衛大將軍中,一員一身玄甲,雙肩狻猊吞口,頭戴獅口金盔的大將抱拳道:「陛下、天后,臣以為僅憑一萬府兵,絕對無法對付西域叛亂,大食人的攻勢,還有彈壓吐藩人。

  臣以為,蘇郡公此言十分不妥。」

  蘇大為和眾人的目光向那位軍將看去。

  但見此人身長八尺,膀大腰圓。

  面白無須。

  鼻樑高隆。

  兩眼暗蘊神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