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說完又看向身旁的程務挺:「程務挺可為副。」

  一聽此言,程務挺大喜,忙叉手行禮以示感激。

  相比西面崛起的大食帝國。

  東面那些叛軍,只能算小雜魚。

  武媚娘前後思量,微微頷首:「善。」

  然後目視蘇大為:「那依你之見,需要出動多少兵馬?」

  「若是我領兵,萬人足矣,考慮周全的話,應當發精兵兩萬。」

  「兵從何處出?」

  大唐天下府兵,大半都在關中。

  關中遭災那情況,如今基本是抽調不出什麼人手了。

  蘇大為對此早有預料,成竹在胸道:「當年太宗為了防備高句麗,以及對遼東用兵,在此方向設了數十折衝府。

  此次對遼東出兵,從這些折衝府徵召,足夠應付。」

  「糧草?」

  「我在兵部有過計算,比起關中,江都荊揚收成還算安定,略有富餘。派戰船沿江出海,沿路便可徵召糧草,只須朝廷一紙調令。

  人力、輜重,兵甲,沿路都可備齊。」

  聽蘇大為這麼一說,武媚娘的眉眼一時柔和下來。

  方才臉上籠的寒霜稍斂。

  對上位者來說。

  辦事是第一位的。

  蘇大為不但能辦事,還懂得怎麼節省。

  若按他這麼說,關中可不動一兵一卒,只用一紙調令,遣一些軍將,便能將此次遼東叛軍解決。

  哪怕最挑剔的老闆,也挑不出毛病。

  「且慢。」

  就在此時,一直沒出聲的狄仁傑忽然出列道:「敢問蘇尚書,方才所說遼東叛亂,除了新羅,還有倭國在後方支持。

  新羅這裡派劉仁願出兵。

  那倭國如何?」

  被狄仁傑一提醒,李弘和武媚娘也反應過來。

  眾人目光再一次集中在蘇大為身上。

  「愛卿有何策?」

  「倭國距離新羅頗近,的確不可不防,但現在要多抽調人手,也不太容易。」

  蘇大為略一沉吟道:「我記得我昔年麾下婁師德是荊揚人,這兩年他應該是回荊揚了吧?」

  武媚娘皺眉,在腦海中回憶婁師德此人。

  李弘在一旁道:「他現為揚州司馬。」

  「那就好辦了。」

  蘇大為撫掌笑道:「昔年臣征倭島,靠的就是婁師德和王孝傑等將,此次再徵召此二人入伍,命他們率領小隊精銳,以輕舟暗渡倭島。」

  「呃,派小隊人登倭島,然後呢?」

  「再派都察寺暗探協助,當年打下倭島之後,也收了不少人手,應該會有一些人剩下。」

  蘇大為道:「婁師德等人熟知倭島情狀,先以都察寺暗探聯絡倭島舊部,命他們伺機起事,若有機會,婁師德等人,再出面擴大戰果。」

  「這能成嗎?」

  李弘臉露狐疑。

  蘇大為說派小隊人,小隊人是多少人?

  幾十人撐破天了。

  靠這幾十人能打下倭島?

  蘇大為不慌不忙道:「此計主要是分散倭賊的注意,在他們國中製造亂象。若成,婁師德可向劉仁願借些人手,擴大戰果。

  若不成,他們可退往新羅休整,不會有太大損失。」

  這麼一說,所有人聽懂了。

  蘇大為此計,是利用以前在倭島上留下的暗樁,對倭國內進行破壞。

  以分形勢。

  若國中生亂,短時間內,倭王高市想必沒時間去管新羅的事。

  成了固然好。

  若不成,大唐也沒什麼損失。

  只要拖上一段時間,待劉仁願和程務挺將新羅人的精銳兵卒打掉,目地便達到了。

  單獨一個倭國,也掀不起什麼風浪。

  「對了,臣再保舉二人,俱為百濟名將,一是黑齒常之,二是沙吒忠義,命他二人前往百濟招攬本族舊部,從側翼分新羅之勢,相機而動。」

  沙吒忠義本為百濟大將。

  在百濟被大唐蘇定方攻滅後。

  於蘇大為鎮守百濟期間,發動復國叛亂。

  最後被蘇大為所破。

  勢窮後,被黑齒常之說動,投了蘇大為。

  並改名為沙咤忠義。

  以示永不背叛之心。

  而黑齒常之更是赫赫有名。

  為大唐歷史上,鼎鼎大名的百濟歸化名將。

  本人也是百濟大族族長。

  有這兩人出馬,自然能拉起一幫人馬。

  而且這兩人對大唐的忠心,毋庸置疑。

  經得起歷史考驗。

  武媚娘對蘇大為這番布置十分滿意。

  「以高侃為總管,徵召遼東各族為僕從。以黑齒常之和沙吒忠義入百濟,從側翼牽制新羅。以劉仁願和程務挺從海路直擊新羅首府。

  再以婁師德、王孝傑等人,擾亂倭國,使其無法助新羅。

  整個戰略,出兵不過兩萬,而且以荊揚提供。

  善!大善!」

  武媚娘回頭看向李弘:「聖上,你以為如何?」

  李弘早已喜不自禁,忙道:「兒臣之見,就依蘇郡公之策行事。」

  武媚娘微微頷首:「不錯。」

  她轉向蘇大為:「遼東的事定下了,西域卻又如何?」

  凡事必有輕重。

  相比遼東的癬疾之患。

  西域方是大唐的心腹大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