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也難為他了。

  不過這也是有大智慧的人,知道鋒芒不可太露。

  像之前王勃那種就屬於不知收斂,十分才氣,要抖落個十二分。

  所以說出頭的椽子先爛。

  似總管這般,藏而不露,方是為人處世的智慧。

  「不對啊總管。」

  李博一拍大腿,突然道。

  蘇大為剛剛坐下,正要把信貼身收好,聞言不由愕然道:「什麼不對?」

  「總管你這詩里寫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不是馬上要回長安了嗎?怎麼能說不知道何時回呢,要是以此詩回信給聶蘇小娘子,只怕小娘子又要擔心了。」

  「你以為人人都和你一樣,這麼會扣字眼揣摩?」

  蘇大為被他氣樂了:「我說了,這詩不是我作的。」

  「哦哦,總管我信你!」

  我信你個鬼!

  ……

  天光大亮。

  軍中正在收拾行營,準備拔營繼續前行。

  然而一名信使的到來,打破了全軍的平靜。

  蘇大為對著長安方向,施禮已畢,接過信使轉呈的聖旨,看了一眼左右的軍將,當著信使的面,將聖旨打開。

  只看了一眼,他就差點沒崩住。

  整個人呆立當場。

  「總管怎麼了?長安說什麼?」

  「陛下有何旨意?」

  蘇大為沒有回答,滿腦子只有一句:「李博個烏鴉嘴!」

  昨晚他就說,巴山夜雨這詩不對,詩里寫的內容是不知何時能歸長安。

  話雖沒說完,但意思便是,詩是碉堡了,絕對可以傳世。

  但這意頭和預兆不好。

  結果今天這聖旨,還真就應驗了。

  「總管!」

  「阿彌?」

  蘇大為臉頰肌肉微微一抽,脖頸有些僵硬的轉向安文生和婁師德等將領方向,勉強扯了一下嘴角算是笑過。

  但這笑容,他自己知道,定是比苦笑還難看一百倍。

  「陛下旨意,令諸將繼續率軍回長安,我,則暫留蜀中。」

  暫留蜀中?

  部將繼續領兵回長安?

  這是什麼意思?

  身邊所有唐軍中的高級將領,聞言臉色一變。

  雖說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但天子無小事,這道旨意……難不成是懷疑總管蘇大為?

  要將他與部隊分離開?

  不然如何解釋?

  傳聖旨的信使一共三人,兩名軍中信使,一名是傳旨的太監。

  此時太監向蘇大為陪著笑臉叉手道:「這是聖人的旨意,還請蘇總管,尊旨照辦,莫要為難我等。」

  「你說什麼?」

  「你……」

  身邊一眾將領全都是跟隨蘇大為多年的,至少也是隨蘇大為征吐蕃歷練四年成長起來的。

  對他們來說,蘇大為就是自己的上官,也是一軍的主心骨,一聽此言,不由有些激憤。

  「是不是有人蒙蔽了陛下?」

  「總管,先別急,還是先查看聖旨真偽!」

  「說不定是有人矯詔,要害總管!」

  就差喊出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了。

  蘇大為察覺不對,猛地提聲喝道:「都閉嘴。」

  一聲喝止諸將,他將聖旨交給身邊的安文生查驗:「這聖旨上的玉璽不是假的。」

  說完,在諸將各種驚疑的目光神色下,向著傳旨太監行叉手禮,口稱:「喏!」

  「總管,總管,你先別急,先弄清楚才成。」

  「陛下究竟是何意思?」

  蘇大為喝道:「各自該幹嘛幹嘛去,照旨行事,休要多問。」

  說完,不理會眾將士的追問,向著信使和傳旨太監拱手道:「幾位可隨軍一起回長安,我去收拾一番。」

  太監臉上帶著不陰不陽的笑容,微微欠身:「前總管請自便。」

  這個「前」字,隱隱有些重音。

  像是一語雙關。

  蘇大為前腳剛進自己的中軍大帳,後腳李博和安文生、婁師德、高大龍等都跟了進來。

  「阿彌,究竟是怎麼回事?」

  「你真的要留在巴蜀?」

  第九十一章 弱點

  「阿彌,陛下聖旨里究竟說了些什麼?」

  「真要將你與大軍分割開?」

  李博、安文生、高大龍等人,都與蘇大為一勞俱榮,一損俱損。

  眼見如此弔詭的事發生,心中都湧出不祥的預感。

  按慣例,征西軍取得如此大捷,理應回長安「獻俘稱功」,接受長安百姓的夾道歡呼,屆時香花滿街,人人爭相瞻仰。

  那是莫大的殊榮。

  當年蘇定方平叛歸來,便受到過這種禮遇。

  此次蘇大為在滅吐蕃之戰中,居功至偉。

  征蕃戰略雖蘇定方與他一起定的,但具體的執行,大半都是蘇大為在做。

  光憑此一條,聖旨中下令蘇大為原地待命,令其餘軍將率軍返長安便極不合理。

  更何況,還有蘇定方的身後事。

  蘇定方逝於軍中,蘇大為作為他的子侄輩理應替他操辦後事。

  何況蘇慶節還在天竺為國繼續奮戰。

  此時將蘇大為留在蜀中,是何意思?

  「總管……」

  婁師德圓胖的臉上,閃過一抹糾結,最終咬牙道:「若是……若是……軍中上下,皆聽總管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