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從小就被定為大唐帝國的太子。

  受到李治的喜愛,武媚娘全部的愛。

  從小受到的就是帝國最好的教育,以儲君來做培養。

  按常人的想法,這樣一位天子驕子,本應該自信。

  本應該據有太宗和李治那樣的大氣魄。

  但李弘在私下裡,居然透露出這樣的一面。

  這種柔弱感。

  蘇大為先是吃驚,接著是沒來由有生出一絲欣慰。

  他的嘴角微微翹起,站起身向李弘道:「太子能這樣想,已經具備有未來當一位好皇帝的潛質?」

  「叔叔,此言何意?」

  李弘一呆。

  看眼前的蘇大為一副篤定的樣子,腦子有些糊塗。

  他根本找不出自己有何優點來。

  除了太子的身份,學識比不過郭瑜,帶兵比不過蘇大為。

  處理政務,更比不上許敬宗這些人。

  甚至每次說話,都會受到李治和武媚娘的笑話。

  雖然是善意的。

  但那也足以證明,他的見識,是多麼的淺薄。

  比起自己的父皇和母后,他簡直如一張白紙一樣單純。

  這樣的他,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如何能管理偌大的大唐?

  以前身體不好,許多問題,他實在沒精力細想。

  可是現在,經過孫思邈的醫治,身體確實大為改善。

  他也有精力,可以去想想以後,去想想未來。

  「太子,我記得太宗曾對著朝臣說過一句話,叫做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宗並不以自己九五之尊,天可汗的身份,便輕視天下百姓。

  而太子方才能問出那些問題,以臣所見,太子已經具備有一個非常優秀的品質。」

  「是什麼?」

  「那便是謙虛。」

  「謙虛?」

  李弘細細咀嚼著這個令他無比陌生的詞。

  第一百零一章 何以教我?(上)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這是《道德經》里的話,我聽說過。」

  李弘微微點頭,從他的角度看過去,見蘇大為眼神一片坦蕩,甚至還有一絲欣喜和期許。

  李弘心裡微微一動,暗道:常聽母后說蘇大為乃坦蕩之人,心性純良,朝中少有。

  居然會為我問這些問題而感到高興,看來是真的關心我。

  想到這裡,李弘抱拳向蘇大為繼續請教道:「舅舅,你說的弘兒似懂非懂,能否細說?」

  「你想做好太子,不負陛下和武后的期許,這是很好的。」

  蘇大為放輕聲音,用一種略帶鼓勵的語氣道:「先前聽你在酒宴上,問郭瑜他們太宗何以強,何以勝,我有些不成熟的想法。」

  「舅舅請說。」

  「軍略上的事,暫不必細說,就說太宗用人之道。」

  「請舅舅教我。」

  李弘向蘇大為深深一禮。

  蘇大為忙側身避讓:「太子,不必多禮,咱們說回正題吧。」

  「好。」

  「太宗是雄才大略之主,他的用人,我以為是胸懷廣闊,唯才是舉。」

  蘇大為斟酌著用詞道:「前次陛下與我論及《帝王略論》,說太宗想要打破自魏晉以來兩百年來的亂局,要做到這一點,沒有大胸襟,大氣魄做不到。

  所以太宗理政時,無論之前有多少仇怨,只要肯為朝廷出力,太宗便能張開胸襟接納。

  使人為其用,人盡其才。

  如魏徵、薛萬徹等,原來皆為仇敵,後來都為太宗,為大唐效死力。

  甚至草原胡族蕃將,皆願為太宗而死。

  四夷皆稱太宗為天可汗。」

  停了一停,他看了一眼李弘,見李弘微微皺眉,若有所思。

  待他消化片刻,蘇大為接著道:「太宗在世時,魏徵屢屢進諫,絲毫不給太宗留情面,但太宗都坦然接受,並言『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深吸了一口氣,蘇大為總結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以為,誰也不是生而知之,許多事情,一時不懂不要緊,但只要有謙虛的心態,能夠聽見有用的聲音,在施政的過程里,不斷揣摩和提升自己。

  如此,一定能成為一代明君。」

  蘇大為說完,李弘沒有立刻回答,而是皺眉思索片刻。

  過了半晌,見他眉頭漸漸舒展,嘴角露出一絲微笑:「弘兒懂了,多謝舅舅。」

  是啊,不懂不要緊。

  身邊有的是懂的人。

  但千萬不能不懂裝懂,而閉塞了言路。

  誰也不是生而知之,只要在做事的過程里,不斷學習和揣摩,一定是能得到提升。

  李弘輕舒了口氣,覺得蘇大為說得比郭瑜等人要直白許多。

  但偏偏是這樣直白的話,更容易讓他理解。

  而且細細咀嚼,實操性頗強。

  蘇大為一直留意著太子的神色,見太子眉頭展開,心中也鬆了口氣。

  自己對太子的脾性不太了解。

  有許多話,不敢說太深,不知會不會踩雷。

  目前來看,還算不錯,比之前想的要容易接觸。

  「舅舅,我還有一事不明,想向你請教。」

  李弘抿了抿唇,似乎有些猶豫。

  蘇大為心中暗覺奇怪,不過話都到這了,肯定不能拒絕對方。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