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首先得能活下去,才能談以後。

  得到權力,然後就得想辦法改變這一切。

  所以太宗皇帝對所有有威脅的敵人,展現異常的果決,狠辣。

  但是對臣子,哪怕是敵人手下投靠而來的降臣,都極盡寬容,只要不涉及謀逆大罪,在李世民手下打工的,都基本得到善終。

  包括青史留名的「毒舌」魏徵。

  數次把李世民氣得當面笑眯眯,背後麻買皮,恨到抽刀砍桌子,都這樣了還要忍。

  一直忍到魏徵蹬腿。

  這是李世民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對抗無形的潛規則,對抗兩百年來破碎山河的歷史慣性。

  他要為後世重塑「規則」。

  「朕繼承太宗傳的《帝王略論》,所得甚厚,現在亦將此傳給太子,將太宗的這份苦心和財富,傳承下去。」

  李治輕輕放下茶盞:「朕知,在你的位置,能看到許多,有些事你看得比旁人更透,所以和你說這番,望你明白,許多事,是不得不為。

  我們辛苦一點,後世子孫便從容一些。

  百姓的日子也會好過一些。」

  蘇大為心中凜然,向李治鞠躬道:「陛下一心為大唐社稷,為大唐百姓,臣……」

  「坐在這個位置,這些乃是必然。」李治擺了擺手:「今天朕說得有點多了,因為你和旁人不同。」

  蘇大為側耳傾聽,不敢胡亂表態。

  到現在,他還沒完全摸准李治的意思。

  今天說得這些,實在有些太深了。

  深到令蘇大為毛骨悚然,受寵若驚。

  這種話,在李治和太子之間發生,正常。

  在李治和他之間發生,恐怖。

  皇帝與臣子這般交心,若非想殺,那便是異常信任,寄予厚望了。

  「太宗皇帝為朕留下了許多財富,《帝王略論》只是其一,朕也想像太宗那樣做個好皇帝……」

  停了一停,李治雙目凝視蘇大為,眼中流露複雜之色,忽然道:「蘇大為,你若能踏實磨練數年,未來太子那裡,朕給你留一個位置。」

  蘇大為一個激靈。

  他迅速起身,以大禮跪拜李治:「臣……臣謝陛下信任,一定忠心用事,好好侍奉太子。」

  李治的話,已經直白到不能再直白了。

  這個時候,蘇大為的態度一定要正。

  也不用玩什麼虛頭巴腦的東西,能力什麼都拋一邊,關鍵要突出一個「忠」字。

  態度最重要。

  這一瞬間,蘇大為已經明白,李治鋪墊了這麼多,其實就有一個考驗和託付之意。

  每個人的品性不同。

  有的人喜歡名利,有的喜歡權色,像蘇大為這樣的人,卻有些無欲無求。

  你說他愛財。

  他取之有道。

  你說權、色,這些蘇大為一點都不沾邊。

  越是這種臣,一般帝王越是提防。

  不怕臣子有弱點,就怕臣子無欲無求。

  沒有小欲,那就是有大欲。

  你說你一個做官的,權也不想要、財色也不想要,你想要什麼?

  王莽未篡漢時,堪稱東漢道德楷模。

  當然,此前蘇大為也沒有特別大的權力,並沒有讓李治太關注。

  但從蘇大為創設都察寺,李治對他暗中的關注,與日俱增。

  直到此次上官儀案。

  李治才算看清蘇大為這個人。

  覺得此人確實有能力,也有忠心,能辦事。

  所以在孫思邈給太子看過病後,才特意撥一點時間,留給君臣二人來對話。

  對蘇大為,他不用前途、財富、美色這些。

  而是曉以大義。

  何謂大義?

  就是太宗皇帝重立規則,打破和結束從魏晉到隋唐,兩百多年權臣篡位的亂政,立萬世之基,造福天下百姓。

  初當皇帝時,何曾想過什麼天可汗,想過做大唐之盛。

  唯一想的就是不要像那個短命的隋朝一樣,二代而亡。

  太宗故去,如今這個選擇題交到李治手上。

  從做皇帝論,開疆拓土,使百姓安居樂業,揚大唐國威,這一切,李治都做得很好,甚至超乎預期的好。

  接下來的泰山封禪,就是李治想在有生之年,對自己身為帝王的成績,呈獻給上天。

  算是給自己,給太宗一個交代。

  剩下的,就是為帝國繼承人鋪路。

  太宗擔心的事,李治同樣擔心。

  要如何做,才能選出最優秀的繼承人。

  才能將大唐,這麼大的家業,給穩穩托住,不致於生出什麼亂子,不至於中途夭折,不會再經歷廢、殺、弒、篡,這些不測之禍。

  選中蘇大為,一是看中他的能力,二是通過了層層考驗。

  但方才的局面,仍然萬分兇險。

  蘇大為若有半分遲疑,一定會有殺身之禍。

  這宮中藏龍臥虎,只要李治一個命令,必定血濺五步。

  哪怕蘇大為是異人。

  但宮中最不缺的便是異人。

  當年那些突厥狼衛能入宮中,全因李治另有計算,否則只怕連宮門都入不了。

  蘇大為在這一瞬,腦中想到的也很多。

  首先是自己的位置,確實比較敏感。

  如果他像賀蘭敏之一樣,只是自己一個人關起門來自嗨。




章節目錄